APP下载

歌曲《一首桃花》的音乐分析

2015-05-30熊念桃

北方音乐 2015年16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艺术特色歌剧

熊念桃

【摘要】《一首桃花》是一首短小的咏叹调,选自国内第一部公演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该剧是中国浪漫诗人徐志摩所写,《再别康桥》在西方歌剧和继承传统成功经验方面有大胆突破,它开创了中国歌剧的一种新的形式,也成为了我国现阶段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桃花》作为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声乐作品,值得声乐演唱者学习和传唱。

【关键词】歌剧《再别康桥》;《一首桃花》;艺术特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文坛故事成为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主要取材资料,并由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改编并且导演,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一首桃花》由林徽因作词,周雪石谱曲。该歌剧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一代才女、著名文学家女建筑家林徽因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痴情哲学家金岳霖以及古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感情纠结。不仅仅是因为林徽因的美貌吸引着他们,其实更多的是源自她身上特有的典雅、幽静与坚持的特质和对智慧的渴慕,对生命之美的追求、对生活点滴的热爱。

歌曲《一首桃花》是小剧场《再别康桥》中的一个选曲,该歌曲的作曲家是武汉音乐学院担任作曲系教授以及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音协会员、中国民族乐管弦乐学会会员的周雪石。身为作家、诗人、建筑师的林徽因是《一首桃花》的词作者。浙江杭州是林徽因的出生地,她原名其实叫林徽音。林徽因更是被胡适先生推崇为中国的一代才女。诗人徐志摩曾说的林徽因的《一首桃花》与前人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同样一种境界,徐志摩夸赞林徽因的诗作是“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付出人生的况味”。《一首桃花》这首歌曲由引子和尾声组成,是典型的二部曲式。主要有两个乐段组成,其主调为g小调。

首先作品开头是以小提琴为主奏,钢琴伴奏的形式将旋律引出。旋律开始缓缓进行一直到落在小属6/5的和弦上,旋律开始出现终止,为下一步歌曲的进入铺垫的准备。接下来进入歌曲部分,该曲子第一乐段由两个大乐句组成的,第二大乐句在第一乐句“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的基础上从内部扩展构成,歌词逐渐增多并且与后面“朵朵朵朵凝露的娇艳”构成形式连接。第二乐段从速度上由渐慢转快,在节奏上用3/4 节拍与4/4 节拍相互来替换,在音程上用三连音进行叙述,这些都与第一大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桃花的动态演绎的非常生动形象。注意此时的演唱不要过于僵硬,给观众营造出慷慨、体面的女人形象。

为了加强主旋律声部,可以借助小提琴来强调主旋律的色彩的鲜明与突出。由在g小调上两个对比的乐句组成的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得到了一定的稳定。由g小调的引子导入,从第二乐段段歌曲部分开始变成了降E大调,第二乐段段中旋律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和第一乐段段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一组音程和弦构成前面一小节的间奏,在结束g小调的平行大调降B大调上的音乐转入明朗的色彩。为了强调了引子的主导动机,尾声用到了小提琴主奏,钢琴伴奏。

最后结束在降B大调上的结构被缩减为五个小节。伴随着小提琴缓慢的引出尾声的旋律,释放的情绪也逐渐平稳下来,和之前的引子形成首尾呼应。两段的节拍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一段从“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为4/4拍,就像诗人是低声述说着自己内心婉转而又细腻的缓慢忧郁心情。而后一段从“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开始转为3/4拍。并与前一段的4/4节拍相呼应。原本缓慢忧郁的曲风瞬间变得欢快活泼,把诗人温婉儒雅的性格,清新的气质慢慢呈现出来。让人们从听觉、视觉的双重角度去更好地融入在整幅画面里。

如果你想对一首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时,必须要让听众达到共鸣和发自肺腑的感动,那样你二次创作的价值就产生了。在演绎一首作品时,听众所能感知的是你演绎的歌曲情感是否符合这首作品,然后才注重的是你的技巧以及歌曲的完整性。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先感动,自身完全融入到作品的中去,带着和作者林徽因相同的心境去演唱 。《一首桃花》无论是从歌词还是旋律,都是无可挑剔的柔美抒情。做到心中有画,带情绪演唱,给人以自然轻松的状态,相信演唱出来的效果非同凡响。为了更好地来表达歌曲《一首桃花》的内容以及内在情感 ,那就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通过对歌唱的处理之后,演绎的整体感觉正好是旋律的特征和歌词的意境相符合的,能把林徽因的儒雅、幽静、脱俗的美丽特质与现代美与传统美结合起来做法是情感把握到位的声音演唱技巧。

漫山开的正灿烂的桃花,就仿佛是柔情似水的林徽因伫立在风中,这般美好的画面正是《一首桃花》这首歌曲所展示给大家的。如此优美的歌曲所要演唱出来的声音应该是宁静柔美的感觉。作为比较难唱的咏叹调《一首桃花》,本歌剧区别于其他歌谣体歌曲上多了歌剧咏叹调所展现的不稳定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一面的特点。小提琴和钢琴的一起融入演奏让歌者更快更直接地将观众带人剧中的情景,让丰富的情感得到完美釋放。我们可以看出曲作者这样的做法与这首歌的歌词相映衬的非常完美,作者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作品的感染力更加强烈,戏剧性也增强,让听众完全融入进来,产生更大的共鸣。

《一首桃花》这首歌的艺术价值很高的,所以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的同时,要不断去揣摩故事主角的个人心理活动。在追求演唱声音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艺术,力争达到“以声带情 声情并茂”的演绎境界。小剧场《再别康桥》的改编在话剧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选曲《一首桃花》的抒情优美的歌词和旋律让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彭志敏.探索·选择·思考——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发表在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

[2]沈承宙.音乐的诗 诗的音乐——喜看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J].人民音乐,2003(7).

[3]杨慈.歌剧咏叹调《一首桃花》的演唱体会[J].民族音乐,2012(2).

[4]宋泊文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的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6.

[5]陶珂.中国歌剧创作中的音诗画交融现象透析——以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为例 [J].北方音乐,2012(12).

[6]单丹芳.浅谈歌剧《一首桃花》的演唱感悟[J].大众文艺,2013(11).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艺术特色歌剧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再别康桥》的审美特点及内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