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彰显小学数学课堂的精彩
2015-05-30季丹丹
季丹丹
“满堂灌”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病。于是,很多教师以其他方式避开“满堂灌”,其中,以“满堂问”为主。“问”确实能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问得巧,问得妙”,才能凸显“问”的价值。从目前来看,数学课堂教学以“问”为引线,构建实效课堂。本文以“问”为探究重点,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例,分析数学课堂中如何巧问,如何“问”出精彩。
1.创设情境,运用巧问,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以情境为载体,再运用巧问,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以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需要一个适应期,只是“粗暴”地呈现问题,让学生转动脑袋瓜,快点思考,给出答案。这样提问显然不能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点燃。为此,利用情境作为铺垫,再巧问,便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日快乐”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引入,再巧问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位小朋友过生日的快乐场景,生日快乐歌洋溢着整个课堂。学生在环境的感染下,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此时,教师随即提出问题,将学生的学习激情彻底点燃。师:到底是哪位小寿星过生日呢?你能猜猜他的生日是在哪一天吗?(多媒体提示:冬至的前一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说出冬至是具体的哪个月哪一天,然后很快得出答案。师继续:你能运用刚刚那种方式,让其他人竞猜你的生日吗?(从教师“问”转到学生“问”,学生主体得到突出)学生学习劲更足了,开始思考如何“问”才能难住他人。等到进入“生日竞猜”活动,数学课堂彻底火爆。由此可见,巧问要切合学生兴趣,也要运用一定的情境感染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结合生活,运用巧问,开启学生思维
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提问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接地气”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数学生活思维。生活气息味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解决的欲望,也能让学生更加看清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这一课时,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巧问,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圆柱体,如圆柱体的水杯、圆柱体的油桶、圆柱体的烟囱等。等学生欣赏完生活中的圆柱体后,教师巧问学生: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你知道为什么要做成圆柱体吗?然后,教师以同样的方法呈现生活中的圆锥,如沙堆、煤堆、漏斗等。接下来,教师再提问学生,把这些东西做成圆锥体是为了什么?为了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还可以引入“将铅笔削成圆锥体是为了什么”“圣诞帽为什么也设计成圆锥体的”……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只要我们以数学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就能将数学与生活完美融合。
3.开放思维,运用巧问,促进个性思考
如果问题总是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固化。为此,教师必须巧用开放式问题,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思考。在提问时,教师要多利用转问,将全班学生调动起来,让数学课堂因开放的提问而异常精彩。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式的开放题目,促进学生个性思考。题目如下:游泳池旁有一块醒目的提示公告牌,上面写着“游泳池平均水深1.6米”。假设,有一位不懂游泳的人不慎掉进游泳池,他的身高是1.78米。根据这个信息,你认为这名不慎落水者会不会有生命危险?为什么?这种类型的题目属于综合开放题,是教师在上完某节课所学的内容后进行设计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思考,让数学课堂因开放式的提问而更加精彩,学生的个性也能得到极致发挥。
4.巧用评价,运用巧问,激励学生思考
问得巧,还需要评价得巧。只有即时地评价,恰当地评价,才能激励学生深入思考,以此激发出更多创新内容,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例如,在针对开放式提问这节课中的内容进行评价时,教师巧用即时评价,激发学生个性思考。比如,有学生回答“这位落水者会有生命危险”,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这个答案很独特,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位落水者有生命危险吗?老师相信你能提出个性观点。即时的评价再次促进学生转动思维,思考问题,以提出个性观点。又如,有学生提出“这位落水者不会有生命危险,因为他旁边有救生设备”,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哇,能假设旁边有救生设备,非常棒。这样的即时评价激励了学生,学生在受到表扬后会更为主动地投入课堂。再如,有学生提出“游泳池有浅水区和深水区,如果落水者掉在浅水区,水深处小于1.6米,那么他不会有生命危险;而如果在深水处,并且水深超过1.78米,那么他就有生命危险”,教师评价:能全面分析问题,面面俱到,有理有据。即时评价给予了学生更强的动力,激发学生去思考。
总之,随着问题贯穿教学的普及,教师要着眼于如何“巧问”,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让“问”引领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