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5-30未子琴
未子琴
摘 要:合作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由于它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成效显著,合作学习的推广与使用日益增多,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合作学习策略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师、学生等因素的影响,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小学课堂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合作学习是指一系列能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班级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
(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教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小组活动为核心。
(2)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异质分组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传统班级教学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依据,这样既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又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小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为了完成学生学习目标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授课。在课堂上,如果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得恰到好处,往往会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了解不够全面,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质量;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
1. 刻意追求形式,缺乏设计与组织
合作学习正逐步走向课堂,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对合作学习有初步的了解,并尝试使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内容的设计和组织。
2.分组随意简单,合作学习效率难以保障
我国的小学课堂教学,普遍都是大班化教学,班级人数多,教室布局受限,因此分组多半采取就近原则。合作学习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以保证学生的全体参与,全体提高。随意的分组不仅不利于组内各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助,更会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只追求学习结果,忽视合作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旨在促进每个孩子全面持续性发展,而在课堂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小组的正确答案,而忽略了学生在讨论时是否都积极参与了,是否通过讨论、合作得到了知识扩充或能力提高,哪些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教师如果不能全面考虑这些问题,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合作而学习。
4.教师未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
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有些教师没有积极加入到学生队伍中,而是以局外人的姿态观望学生的讨论,没有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加以指导和帮助,以致学生的学习问题得不到帮助和解决,在一节课上完后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三、小学合作学习措施
1.教师应该全面学习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关于合作学习的含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的界定。综合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成员基于共同的任务或目的解决问题;②每个小组要合理划分;③小组内要有互助气氛,要进行充分交流;④以小组的整体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
2.全面了解学生,合理分组
进行合作学习时,首先要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专长,然后再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形成的小组各组员之间才能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不是所有的课堂内容都需要或者适合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当教学内容是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具有多种解决方式的探究性问题、个人较难或不能完成的复杂问题等时,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4.转换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观众的位置上。合作学习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获得小组以及个人的成功。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因当是一个引导者。教师要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认知,在师生共同参与的环境中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 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01).
[2]何惠杭.小学合作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与管理[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5).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