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2015-05-30李晶
李晶
【摘 要】在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是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语言教学的效果。它主要包括词语展示及释义、词语辨析、词语讲练、文化导入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展示释义 辨析 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37-03
一、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词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只要社会交际中需要,都可以用词来表示。因为语言是“词的语言”, 词决定着其他语言单位, “是语言的机构中某种中心的东西”[1] 。然而每种语言都有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有的词汇特点, 词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言对比的主导思想之下来认识和掌握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学, 从内容来看, 包括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汉字教学和文化教学, 但从语言习得的过程看, 这些方面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语音教学主要在初级阶段, 是目的语学习的“前奏”。目的语学习者最难把握的语法不宜大讲特讲,汉字教学应逐步进行,文化教学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词汇教学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词汇在各级语言要素中处于中间位置,是连接语素与词组、句子的纽带。对汉语而言, 语义主要体现在词汇中, 词语既是词汇成员, 又是语法结构单位, 它本身具有词汇意义, 同时又是语法意义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因此, 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的音、形、义和基本用法, 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 是至关重要的。词汇教学是从语言知识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学习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内容。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这样的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应放到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
二、词汇教学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型一般设置为读写、听力、口语。这是一种从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出发的设课模式。生词初现于读写课,再在听、说课中重现,重复率在75%-85%之间。从课型特点来说,不同的课型教授、学习生词,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下面,我们将结合读写的实际,谈谈词汇教学。如果把一课书作为一个教学单位的话,生词教学可以当成一个教学环节,而如何教、如何学便是一个个的教学步骤,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展示生词
把要学的词语通过领读、板书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认读,从而在词的书面形式及词音上对词语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展示生词。展示生词可以分为“独词展示”和“综合展示”两种。
一般的做法是:第一步,按照课本的生词表带读(即综合展示),同时进行正音的工作;学生跟读、朗读,进行模仿性的练习,具体方式可以集体跟读、个别跟读、分组跟读等。第二步,板书。过程是独词展示和分组展示,也就是板书一个词、讲一个词、练一个词,或板书一组词、讲一组词、练一组词。但整个黑板版面的布局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也就是说哪个词写在哪个地方不是随意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安排,这便是生词展示。
常见的生词展示有如下几种:
1. 按词类排列的展示
这种排列指根据不同词性来归类排列,从词的语法功能出发,便于根据不同词性的特点进行词语搭配和应用,如动词后加宾语,名词前加修饰语、加数量词,形容词前加副词,副词后加动词或是形容词,等等。这样的排列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对汉语词类的观念。
2. 按相关意义排列的展示
即根据词与词之间意义的相关性进行组合排列。这种排列的着眼在于帮助学生记忆,把孤立的词组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语言材料存入大脑。
如水果名词类——苹果、桔子、香蕉等。
颜色词——红、黄、灰、蓝、紫等。
单音节动词——走、跑、跳、指等。
3. 按词汇等级排列的展示
根據《基础阶段词汇大纲》规定的一级词、二级复用式词、二级领会式词及超纲词进行排列,这样有利于教学中抓住重点,重点讲授、重点复习、重点检查。
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前两类词上。一级词全部细讲,二级复用式词要取重点词进行讲解。二级领会式词及超纲词只做一遍了解,一般不听写。
(二) 解释词义及讲解用法
1. 词的释义
词的词汇意义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对一些词义比较具体的词,教学中学生容易学懂,而对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实词,以及有些虚词就不那么好讲解。
(1)直观释义法。即利用实物、幻灯片、肢体动作等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解释词义, 把具体形象、直观的词汇直接跟目的语联系, 主要用于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比如“苹果”、“水杯”、“柠檬”等词可通过实物呈现出来; “凤凰”、“四合院”、“守门员”、“输液”等词可通过图片解释; “拉”、“推”、“背”、“抱”、“抬”、“提”、“端”、“扛”等词可通过具体的动作解释。这种方法活泼有效, 给学生以视听的双重刺激, 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积极性。它利用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 直接把目的语词汇的形音义与实物、状态相结合, 既便于理解, 又可加深记忆, 一般用于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
(2)设置语境法。设置语境法主要适用于抽象概念的词语, 如: “深”:
①“这口井很深。”
②“这本书很深。”
③“他和留学生的感情很深。”
④ “那个英国帅哥的头发是深棕色的。”
⑤“这本汉语教材很深。”,
通过几个例句, “深”的常用意思已经很明了了。另外,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近义词, 可将近义词放在语境中来解释它们的细微差别。
(3)利用汉字字型解释单音节词。这里提到的“汉字字型”,主要是指传统汉字结构上的偏旁部首。也就是说,在教授单音节词时,把汉字的偏旁部首介绍给学生,教学生利用偏旁部首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或义类。还以“深”为例:
义项①:偏旁是三点水,义跟水有关系,指水面到底部的距离大。如“河水很深“。引申距离大,如”洞二十米深;洞深二十米:。
义项②:颜色浓。深蓝、深红→浅蓝、浅红;深色→浅色。
义项③:《阶段大纲》第三个义项指离开始的时间久,如“夜深了”。
(4)利用反义词释义。像上例的由“深”带出“浅”,我们便正好利用反义词释义。其他的例子如由“高”带出“矮”,由“多”带出“少”,由“增加”带出“减少”。
(5)利用近义词释义。首先我们应向学生展示生词,接着引出该生词的反义词或是近义词,在复习这个反义词或是近义词的词义、用法的过程中指出生词与之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再从正面进行相关的说明来完成生词的学习过程。如:
“邀请”一词,该词在《初级阶段大纲》中被列入二级词汇中的复用式词。解释此词,可以借助其近义词,“请”。这两个词的意思、用法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可以通过旧词学习新词。
相同点:请客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是到约好的地方去,可以互换。
不同点:①词义宽窄不同;②语体色彩不同;③词性不完全相同。
其他例子如:“美好”带出“美妙”;“轻视”带出“蔑视”。
这样一个过程,其实也可以概括为借助旧词学习新词。
(6)母语释义法。学习者在汉语习得的初期, 特别是零起点阶段, 把母语看做一种工具, 是自然也必要的, 因为在学习初期未能养成用汉语思维的习惯, 这时, 可以适当的运用母语进行解释。但有时母语的释义不是非常准确, 所以, 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量和度。
(7)利用语素释义(语素的分解和组合)。语素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新词中学过的旧语素的意义来推测新词的意义。由于长期以来受词本位观点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方法受重视程度不够, 但可以使学习者看到汉语词汇的规律性,从而推导出新词的意义。
如:学了“笔”和“袋”, 就能明白“笔袋”的意思;
学了“台”和“灯”, 就能明白“台灯”的意思;
学了“成绩单”、“存款单”、“惩罚”, 就能明白“罚单”的意思, 等等, 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用品→用(使用、用得上)+品(东西)——有用的东西。
可以生成——食品、商品、产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办公用品。
(8)利用詞组释义。有一些词义较为抽象的词,光靠单纯的解释,老师难于讲得通俗易懂,学生也很难听得明白。对于这样的词,可以把他们扩展为词组,再在解释、理解词组的过程中解释、理解词义。如:“凭”,动词。如果光靠自此的解释“根据、依靠、借着”,太抽象,不易理解。但假如把“凭”放在“凭票入场”、“凭票供应”、“凭自己的能力赚钱吃饭”这样一些词组中来理解,就顺当得多。
(9)利用形象释义。形象释义的办法,在讲授一些词义较为具体的动词,如“掏、摸、提、扛、拿、端……”都可以用得上。
(10)利用图形、符号等释义。如:公里、平方、面积
①公里→km,对译法
②平方公里→km
③面积:2公里x2公里=4平方公里(在黑板上画出平面图)
生成句子:这个教室的面积是25平方米。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
难点:km的读法,先读平方,再读公里→类推10㎡。
(11)学生参与讲解法。该方法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用汉语讲解新词, 再由教师修正、补充。这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 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适用于高级阶段的学生。教师选择适量的词汇, 分配给学生, 课后,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已经对其有了一定的理解,下次老师的讲解只是对词汇的重复运用和复习。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词语, 是可以经常尝试的好方法。
2. 讲解词的用法
这点主要是就此的语法功能而言,也就是词与此的搭配问题,进而使组词成句的问题。首先,就汉语的情况来说,词组的构成与句子基本一致,词与词之间存在主谓、动宾各种语法关系,学好了词组,对生成句子有帮助。其次,因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搭配有所不同,对学生进行词语搭配教学,还可避免出现受母语干扰的错误,如“养花、养猫、养大、养活”等,不会出现“养花生”之类的搭配错误。再次,搭配中要用旧词,可以起温故而知新之功效。因此,在教授词语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词语搭配的教学和练习。
3. 词汇在语境、句子中的教学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语言中的词汇,而是言语中的词汇。语言中的词汇是静态的,用描述的方式来释义,例如词典中的释义、教材中生词的释义。我们要教给学生的词,应该是动态的,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个词,用这个词来表达。一个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正是语言环境的制约,才使一个词有了某种特定的含义。大多数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词语释义和使用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我们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语教学。
4. 词汇教学和文化导入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地道的汉语普通话, 并能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然而跨文化的差异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者对汉语的认知和掌握。了解汉民族文化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提高汉语综合能力的根本途径, 因此,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也就是说文化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 深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 即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上两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层次的。表层的物质文化教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应侧重于表层物质文化; 深层的精神文化教学则难度较大, 因为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容易理解, 所以, 到了中高级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不管表层物质文化还是深层精神文化, 可以说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響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从词汇中可以反应很多文化要素, 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下面结合实例分阶段讨论一下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衔接。
比如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时, 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 解释“ 聘礼”、“ 迎亲” 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 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 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 解释“龙井”、“ 旗袍” 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 遇到“ 中秋”、“ 端午” 等节日的词时, 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 京剧”、“ 唐诗” 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 解释“ 胡同”、“ 园林” 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 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 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5. 词语的练习和检查方法
关于词语练习,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1996)提到了5种:
第一,感知性练习,如跟读、认读、词形识别、给词注音等。
第二,理解性练习,如说出或写出近义词或是反义词、用同义词替换,分析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图示词语、用目的语或媒介语示词等。
第三,模仿性练习,如语音模仿和书写模仿等。
第四,记忆性练习,指有利于记忆的练习,包括以上所举诸方法。
第五,应用性练习,如选词填空、词组、造句等。
三、结语
学习者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教学管理或学习环境中表现得不尽相同, 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目的语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厌恶从而对教学者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的进行, 因此, 我们要熟练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又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时时都要总结新的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国别不同年龄学习者
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又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时时都要总结新的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国别不同年龄学习者的教学法, 使词汇教学的桥梁作用更为凸显, 从而带动整个语言教学。
注释:
[1]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38.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M].北京: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6.
[2] 王中华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寄洲.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 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
[5] 刘镰力.《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语文建设》[J].1994年第8期.
[6] 方艳. 《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词义解释技巧》[J]. 200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