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技工院校幼师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15-05-30赵暄
赵暄
【摘要】音乐,是技工院校幼师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不齐全等,形成了诸多教学上的难题。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音乐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技工院校幼师专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本文根据当前音乐教学中的难题,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究。
一、音乐教学中的难题
(一)学生素质
目前,技工院校幼师专业的学生多数音乐基础薄弱,乐感较差,没有接触过乐器,不善表达自我,对理论知识有畏难心理。
(二)师资与硬件设施
由于师资短缺,教师上课多采用集体教学模式,难以做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一些院校硬件設施落后,没有音乐教室,没有钢琴琴房,学生练声、练琴时间过少。这就对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教学理念
幼师音乐教学普遍存在一个误区——“重技轻艺”,即片面追求技术难度,而轻视艺术素质教育。理论教学,重知识积累,轻理论应用;视唱练耳教学,重音准、节奏,轻听力和创编能力;声乐教学,重唱法训练,轻音乐素养。
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成为改变这些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卡尔·奥尔夫(Karl Orff,1895-1982),是当代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广泛应用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高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特殊儿童教育等各个领域。原本性、即兴性、本土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原本性
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唱、奏者参与其中。”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最核心的思想。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能够启发和提升音乐本能,同时作用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二)即兴性
在中央音乐学院李妲娜老师的课堂上,她让同学们把毛线随意摆成任何形状,用不同音高表现毛线的高低起伏,创编成歌曲;或用报纸发出不同的声响,现场创编《声响回旋曲》。这些都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即兴性。它通过参与合奏、合唱等活动,以即兴创编的形式,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激发学习热情。
(三)本土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呈现了一种开放性,可以结合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方言、民歌、童谣等,形成截然不同的本土风格。这种本土性的音乐更易被学生熟知、喜爱。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程实践
(一)音乐理论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用定义解释定义。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可变换多种方式。
如,运用十六宫格进行四四拍子节奏训练。在十六宫格中每格画上一个圆点,表示四分音符,一格一拍,空格表示四分休止符,按横向、纵向等顺序点格练习。还可将圆点转换为其他一拍节奏型,如等。可让学生任指挥,产生多层次的音乐体验。还可结合音乐作品,甚至带入乐器。
(二)视唱练耳教学
运用声势、听力训练、节奏朗诵等,从简单入手,加强学生音乐素养。
如节奏朗诵小品,由学生自由创编,可融入独说、重说、合说,加上动作、伴奏、表演等,培养学生节奏感、多声部合作等能力。
例1:节奏朗诵小品《吃面条》(李妲娜编)
(三)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可以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乐感。
如,使用音乐的“化身”——体态律动。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将音乐元素——音的高低、走向、速度、力度、节奏、曲式结构等展现出来,培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
还可以将声乐作品创编成音乐剧的形式,配合奥尔夫乐器伴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四、结语
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进行技工院校幼师专业的音乐教学,要遵循原本性、即兴性、本土性的原则。最根本的检验标准,就是“产生美好的音乐体验”。
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如果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可在没有桌椅的场地进行空间运动。如果配备了奥尔夫乐器,可排练多声部器乐重奏。除了传统奥尔夫乐器外,还可以大胆创新,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乐器。如纸箱、塑料盆、饼干筒做鼓,塑料瓶、罐头盒里装沙子、豆子、大米当沙锤,硬纸和硬币做成“小贝壳”当响板,梳子、洗衣板、塑料袋、报纸做特色乐器等。这些自制乐器的使用,既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又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怎样在现有的条件下,摸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生产生最大的影响,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 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迟艳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2).
[3]丁立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爱好者,2010(6).
[4]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