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之江新语》的思想高度
2015-05-30杨叶玲
【摘要】《之江新语》是一部关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之作,其内容博大精深、言语简洁精炼、文风清新朴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思想性及指导性。书中232篇短评从多个维度,深刻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对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所做的全面思考,其内涵深邃、意境高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之江新语;浙江;思想
【作者简介】杨叶玲,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省委书记期间,以“哲欣”为笔名发表于《浙江日报》专栏“之江新语”的短评集成大作。这些文章虽短小精悍,大部分篇幅集中在200—600字,但其内容广博,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如政治方面的《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要“民主”,还要“集中”》 ;经济方面的《发展循环经济要出实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法》;文化方面的《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社会方面的《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态方面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尽管这些短评针对的是浙江的方方面面,但从文眼到内容,处处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等一系列思想。可以说,本书文风朴实,内容鲜活,观点鲜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浙江实践的重要体现。总之,统观全文,它不仅仅是短评,更是一部反映习近平同志理政思想溯源的经典之作。
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之江新语》这本书主要阐释了浙江省委的施政方针,是一本为加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答疑解惑的即时评论,其中的一些短论,鲜明地体现习近平同志心系人民、关爱百姓的赤子之心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领导方略。如《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一文中,习近平同志认为,党员干部为人要有品,为官要有德。其意味深长地指出,作为一名干部,不要始终把升迁放在心上,不管位于哪个岗位,只要情系人民,都会有成就和事业。在《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中,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公仆的天职就是全心全意地服务群众、坚持执政为民。领导干部要把群众时刻装在心中,要将扶助工作作为分内事情,将帮助群众解决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尤其是对贫困群众的扶持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心无百姓莫为“官”》这篇短论中,深刻阐释了群众的重要性,文中提出“群众的利益非小事”,并用“细胞”和“机体”指出群众、国家、集体三者的紧密联系。指出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必须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用“做大事从小事做起”的积极态度,真心实意、诚诚恳恳地帮助广大群众解决难点、做好事、办实事。这些论述是一种激励和忠告,也是习近平同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表现。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宗旨,是检验党所有行动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怎样将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时代特点和本质要求更好地体现出来,是当今亟待解答的重要问题。而《之江新语》中的这些短评,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要把群众工作作为党的“生命工程”来抓,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虑、所盼,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
二、求真务实、善谋发展
《之江新语》的一些短评多处反复强调了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字里行间深刻展示了习近平同志善谋发展、求真务实、善抓落实的执政理念。比如,在这篇《不兴伪事兴务实》短论中,他借用东汉思想家荀悦《申鉴·俗嫌》中的“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警句,要求各党员干部要做“敢讲真话、愿听真话”的务实之人,可谓言简理尽。《抓落实如敲钉子》一文提到, 抓落实犹如在墙上钉钉子,如果没有钉到点上,那么钉子就会被打歪;如果钉到了点上,但不多钉几下,那么钉子就会落下来;要想使这颗钉子牢固稳妥,就得多钉几下。习近平同志用“在墙上敲钉子”的生动比喻,要求抓落实既要抓在点上,以点带面,推动全局,也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让人倍感实在。在谋求发展方面,《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短论将习近平同志的真知灼见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从浙江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国际经验所提出的“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创新举措破解了浙江经济发展难题。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中,他从两座山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让绿水青山接连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使科学发展观得到了丰富。
三、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我党不断从严治党的历程。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是党建设的根本原则。对于党的建设,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队伍建设。在 《之江新语》 中,他多次引用圣人先哲的名言警示各级干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天下。”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这无不体现着他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执政理念。越是领导干部,越要廉洁自律,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在《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的权是“神器”,神圣不可侵犯,不是“凡夫俗子”能够驾驭的。干部领导必须对这一权力加以珍惜、用好、管好。面对腐败问题屡屡发生的现象,他在《对腐败多发领域要加强防范》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对腐败问题频发领域和关键地方的关注,在关键岗位任用有责任担当的领导干部,通过落实有关规定和防范制度,用切实有效的举措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使党内监督和激励处罚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干事”,更要“干净”》一文,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时刻让头脑清醒,注意自尊、自重、自励、自警,确保领导干部的形象,踏实做事、干净为人,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干好事、干实事。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处处都显示了他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思想。此外,习近平同志还多次强调了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观点,从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的一些政策看,其一脉相承性不言而喻。《之江新语》的言论,处处促人反思和慎独,是党员干部勤廉以政、敦品励德的最好教材。
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在古代,法制被道德所替代,古代君主对民众使用儒学进行统治,同时使用法学(即酷刑)来对付威胁统治的人。而当代中国,政府更加注重对社会治理和政治行为加以法律规制,当然,这并不是对道德功能的贬抑。治国是用法还是用德?《之江新语》中的许多短论使我们对法制与德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中,习近平同志阐释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指出法律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只有靠道德来支撑,法律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良法。这种“德法兼治”的思想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全面、科学执政的方法论。《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一文提出,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与灵魂,人们缺乏法治理念,社会缺乏法治风尚,法治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这篇短论中,习近平同志引用卢梭之言,深刻地指出法治风尚是法律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风尚是刻在人民内心深处的,而不是刻在其他上面的。这种将以德治国融入依法治国体系当中,是基于依法治国的基础之上的,强调以德治国,也是治国理念的一大进步。
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国家各项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和执行的重要依托。纵观中国历史,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乱则国家乱。加强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之江新语》所体现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思想符合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切实需要。
《之江新语》体现的思想远不止文中所列。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从“美丽浙江”到“美丽中国”,从“法制浙江”到“法制中国”,从干部“慎独”到现在的“反四风”等。 在这些论述的字里行间和决策的宏大细微处,无不体现了一个共产党领导始终如一的使命意识、务实精神和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论述与部署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思想的坚持、丰富与发展,同时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1]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金延锋. 从《之江新语》看习近平同志的执政理念和领导风格[J]. 观察与思考,2015(1).
[4]黄晓英,姚荣东. 从“之江新语”中看习近平对群众观思想的实践[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