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之我见

2015-05-30刘华

文教资料 2015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刘华

摘 要: 当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旋律是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个人发展的指向标。作者从事学生工作11年,对学生工作颇有体会,现从辅导员工作五方面的受限分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道路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分步奏、分层次进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职业化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德教育机构,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重任。在中国近代漫长又复杂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辅导员担负了艰巨的历史使命。随着国际社会日趋复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新任务、新课题和新挑战,加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高校改革日益深化,这些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出新期望和新要求,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但是从辅导员工作现状看职业化专业化必须分步骤、分层次、分情况完成,这样才能可持续实效。

一、问题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工作任务繁重,同时扮演着若干充满冲突的角色。高校辅导员面临工作高付出、低回报、职责不明、人员配备不足和职业认同感差等一系列问题。

1.职责不明,工作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工作积极性受限。教育部《规定》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归纳起来主要是:思想提升、养成教育、危机应对、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班级建设、党团建设、配合教学。而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凡是和学生有关的都属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范畴,职责非常宽泛且外延含糊。辅导员是高校非常辛苦的一支队伍,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被形象地形容成“白+黑”(不分白天和黑夜)、“5+2”(不分上班和双休)。据调查,辅导员日均工作时间高达11.6小时。按照经济学规律,辅导员在帮助学生成才和维护学生稳定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决定了他们职业劳动理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事实上,学校并未对此给予相应的回应。而且高校普遍缺少对辅导员的激励机制,没有体现多劳多得和按优分配,严重挫伤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工作压力大,工作热情受限。“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教育难度大。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学校成长的直接责任人,没有固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手机需要24小时开机,一旦有突发情况,辅导员必须不顾一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局面,处理现场,而“学生否有安全事故”经常会成为衡量学生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特别是学生伤亡事故中,很多时候领导因受考核导向,不追查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而重视对“工作失误”的分析,从而导致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辅导员会有很强的挫折感和无助感。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和强大的责任负担让人的神经持续紧张,使他们不敢有丝毫放松,经常处于应激状态。这些对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心理承受力都是巨大的挑战。

3.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开展受限。我国高校目前较普遍实行的直线—职能制,该管理模式极易造成多头领导,让下属无所适从,作为涉及面、接触面极广的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更是接受“多重”领导。第一,由于“条”、“块”工作指令很难完全一致,容易出现双重命令;第二,以服务为主的职能部门往往被异化为对同级的领导层;第三,掌握大权者有可能超级管理,各级管理者职责界线不清等,都会不自觉地形成双重命令。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编制在学校各院系,日常工作管理由学院负责,专门工作任务则安排在学生处、校团委、就业办、招生处等职能部门。人事管理由人事处负责,任用、选拔、提升、流动则在组织部,致使辅导员长期处于多人用、少人管的状况。

4.晋升机制不科学,职业认同感差,个人发展受限。目前高校辅导员中主要是两种晋升渠道:一种是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另外就是被选拔到各机关部门担任一定职务,但是竞争激烈。在职称评聘中,因辅导员整日在事务性工作中疲于奔命,难以挤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科研究,在科研上处于劣势。而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针对辅导员特殊情况在职称评定标准上做补充,使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之路看似“柳暗花明”,实际上是“山重水复”。据统计,我国辅导员3.3%是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0.1%是教授(研究员)职称。此种类型晋升渠道造成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受差,职业发展期望受影响,造成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双重发展。

5.人员配备不足,队伍发展受限。教育部规定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在现实工作中,按照文件落实的高校少之又少,某些辅导员要负责三四百人,甚至更多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要辅导员完成复杂、琐碎、不确定的所有事务性工作之后,还要做好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了解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本身就严重背离实事求是的基本哲学规律。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之下,辅导员根本不可能再有精力研究教育创新改革。

二、措施

以上是严重制约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实现的五个方面,以上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职业化和专业化就变成纸上谈兵。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多渠道支持,重点培养的发展机制。合格的辅导员必定是复合型人才,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要使辅导员工作更有激情,必须形成与这支队伍工作性质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为辅导员队伍架起“多车道”,车道的那一头应该有学校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队、公务员队伍等码头。还可以根据意愿,结合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加入教师队伍,形成辅导员队伍的大循环,让不同志向的辅导员都找到自己的港口。而高校要重点培养有志于永久从事这项工作的辅导员,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工学、服务工作的专家。

2.优化队伍结构。优化队伍结构方面,前提是队伍人员要配齐。以纵横互补的方式配备辅导员,首先保证年级配足专职辅导员,同时各学院再根据规模和工作分块设立专业化辅导员、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党团建设、学生资助等,学生规模大的院系尽量细分,学生规模小的院系可以同时兼任几项相近的工作,使专业辅导员专心研究自己负责的领域,年级辅导员能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进一步创新和深化学生工作研究。入职时间不长的辅导员列入年级辅导员,进行充分锻炼。工作时间长,有一定工作经验积累的辅导员列入专业辅导员。发挥年轻辅导员和资深辅导员的各自优势,并实现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3.实行长效培训机制。育人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还要与时俱进,终生学习。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建立系统的培训目标,科学系统的培训能帮助辅导员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挖掘职业发展潜能,提高职业能力。高校应建立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且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各基层高校和培训基地的培训要科学分工:日常培训和校内岗前培训主要由基层高校完成,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依托高校建立的辅导员培训基地完成。

4.加强学科建设,设立辅导员专业。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应该重视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我国2015年在校大学生约2500万,如果按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师生比,全国需要的辅导员总数约12.5万人,对于如此庞大的从业数字和该岗位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和价值,我国非常有必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辅导员专业学科。专业学科建设有利于高校利用高学历的培养基质培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辅导员等相关学生管理人才。这一学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会比其他学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是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最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一学科建设势必带动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研究和改革。同时,可以扭转辅导员专业素质不强、队伍不稳定及学业荒废的现状。

5.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制度。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在规范工作、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第一薪酬激励,通过津贴补助,反映出工作量差异,工作奖励反映工作绩效的评估差异:第二晋升激励,对工作长期领先,学生老师普遍评价高,能力突出的辅导员在相同任职时间上可以提前晋升或破格晋升;第三荣誉激励。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效果,遴选典型,树立标兵楷模形象,进行广泛宣传;第四其他激励。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提高出国学习的机会,在学生工作重大事务上拥有表决权等。

总的来说,辅导员是一支充满活力、朝气且素质比较全面的队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是时代发展潮流决定的,希望高校和社会共同为这支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政书.试论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2]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3]陈明霞.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5C0604)阶段性成果。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省级项目,《“引路人”大学生通识教育辅导员团队》,项目编号:15F22。

猜你喜欢

职业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