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思想品德上的“知”与“行”探究
2015-05-30于海霞
于海霞
【摘要】中职生在思想品德上存在“知” “行”不一的现象。本文在对导致中职生知行分离的原因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 思想品德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08-01
在心理学上,“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而“行”则是指“行为”。“知”“行”不合一则是指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形。
中职生应聪明、热情、知书达理,应举止文明得体,有道德修养。但是在校园里我们看到许多难以让社会理解和接受的现象和行为。例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损坏公物,公共场所男女交往不文明等等。这些现象与人们心目中的中职生身份不相符,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具备的品质格格不入。
一、中职生“知”“行”分离的原因
1、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多“行”少
一个中职生的成长轨迹基本上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尽管关于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谈论了许多年,但那种“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的以“知”为目的的教育依然盛行。从教师到学生都重视的是理论知识上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也多停留在理论的认知上,而对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具体的行为规范落实的培养、操作却重视不够,往往造成“知”“行”的脱节。据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几乎所有同学对学校列举的“校园不文明现象十二条”是认同的,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文明和不道德的,也认为非常有必要将它们消除。但是在具体行动上却很难约束自己。
2、家长的溺爱和学生的成长,导致学生“知”“行”的分裂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家长们望子成龙、成凤的唯一对象,这些家长们把所有的爱和心血全部都倾注到他们身上,千般溺爱,万般呵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要学习,一切大小事情一概不需要操心。孩子在家养成了只知索取,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习惯于付出,为别人做点什么的惰性。
当孩子终于背起行囊走进中职校园,脱离了家长的约束和中学老师的严格管理,学习、生活的空间和自由度大大地增加了;同时伴随年龄增长及身体迅速发育,他们逐渐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这种“成人感”,在行为上表现为要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对家长与老师的过分关心和要求,往往产生反感,甚至抑制和反抗。认为限制了他们的自主性,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惰性已经养成,在进入中职学校这个新的集体、新的家庭时,他们还仍然是理所当然地习惯于别人为他们操办好一切。因此,相对自由的空间、已养成的利已行为,加上成人意识的增加,使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中表现出固执已见,纪律松懈,不服从管理和个人英雄主义等等。
3、学校传统教育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知”“行”的逆反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自立、平等、创新、进取的意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校园,学生在理想、人生、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极大地困惑和矛盾。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新情况的出现,思想教育却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一味强化对学生进行正面观点教育,对好的极力渲染,无限拔高,常以主观想像代替客观现实的存在,而不能把社会上真实世界、真实生活如实地告知学生们。因此,在面对来自学校的正面教育和社会上的负面影响的冲突时,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他们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社会上对极端个人主义的崇拜,对物质和金钱的疯狂追求,又对他们的心灵进行强力地侵蚀,使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和降低,在理想、人生、价值观的判断与选择上趋于“跟着感觉走”,甚至盲目地崇拜、模仿和追求。学生们这种自我期望与困惑、进取与彷徨的矛盾心态,就往往会因为那种脱离实际,回避现实的理论说教而导致心理上的抵触。突出地表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者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社会现实的花花世界,只一味地从主观愿望出发,制定一系列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行为,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视“听话”为教育的成功。但结果却往往是耗时耗力而不见成效。
二、探索中职生“知”“行”合一的有效对策
1、采取多样性的思想教育方式,以“行”体现“知”
首先,改变教学方法。传统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家长式、命令式的自上而下的注入模式。新时期需要的教育应是双向交流和互动的。它要求变简单的灌输为启发诱导,并改变那种以卷面分数来评判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考试方法,而更应把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表现作为考核要求。其次,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于校园里的学生表现的不文明行为,不能光停留在制定一些条条框框的处罚条例上,教师在解惑的同时,应该注意用自己的行动去无声影响、教育学生,变消极的约束、看管为积极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进步目标,纠正不正确的动机和行为。
2、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创建“知”“行”合一的良好环境
要使学生的“知”“行”统一起来,就必须要把对中职生的德育工作纳入到整个社会的大系统、大环境之中,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良好教育体系。首先,从社会的大环境看,国家要大力弘扬以国家、社会、人民为本的集体主义精神,加大对腐败和其他毒害社会风气、现象的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气,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外部环境。其次,从学校小环境看,必须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同时,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加大扬善惩恶,奖优罚劣的力度。使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文明的氛围能逐渐形成,这对强化学生的内心信念,减少乃至消除他们社会行为规范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