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选》行旅诗研究

2015-05-30邓伟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选主题题目

作者简介:邓伟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研究。

摘要:《文选》行旅诗共收录十一位诗人三十五首诗,行旅诗如实地记录了诗人的宦途历程,也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生命的忧思远志。从收录的诗人数来看,行旅诗仅次于杂诗、赠答和公宴;从收录的诗歌数量来看,行旅诗仅次于杂诗、杂拟和赠答。由此可见,行旅诗值得我们把它当做重点来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文选》行旅诗:首先,研究其题目特征;然后,对其主题进行分类研究;最后,总结其写作模式。

关键词:文选;行旅诗;题目;主题;写作模式

一、《文选》行旅诗的题目特征

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或出行在外或客居外地时,用诗歌的形式反映诗人在途中或到某些地方的所见所思。《文选》中行旅类共收录十一位诗人的三十一题三十五首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大多数都是行至某地或出行途中诗人有感而作。从其题目可分出以下几类:

第一、 是直接以地名为题,标明作者当时处于异地,表现行旅在外地时诗人的内心感受。如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在怀县作二首》,谢灵运《富春渚》、《七里濑》,谢眺《敬亭山诗》。

第二、 是以时间和地点为题,多是作者叙述在外做官时到某地的经历和感思。如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谢灵运《初发郡》、《初去郡》、《初发石首城》,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谢眺《休沐重还道中》、《晚登三山还望都邑》、《京路夜发》,丘迟《旦发渔浦潭》,沈约《早发定山》。

第三、 是以一动词(多为“入”、“赴”、“还”、“发”等词,以表示方向)加上地名为题,多体现诗人远赴异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陆机《赴洛二首》、《赴洛道中二首》,谢灵运《过始宁墅》、《登江中孤屿》、《入彭蠡湖口》《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颜延之《北使洛》、《还至梁城作》,鲍照《还都道中作》,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江淹《望荆山》。

总的来说,行旅类中的诗作题目无一例外都是标明诗人所处外地或赴外途中的,体现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感受。

二、行旅诗的主题

总览《文选》行旅诗,其收录的诗歌都是宦途行役之作,诗人在描写途中所见景物的同时,亦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或抒家园之思,或露归隐之愿,或怀恋阙之意。

(一)思乡主题

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思乡”以及“念亲”都是羁旅之人心中共同的声音。远游行役之人,在哀叹旅途之苦辛的同时,常怀思归之感触。六臣注《文选》诗“行旅”类李周翰注曰:“旅,舍也,言行客多忧,故作诗自慰。”①《论语》曰:“父母在,不远游。”然而那些不得不离开父母,远离家乡都是文人士大夫,都是为了仕途而所为,于在行旅途中辗转折腾,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是喷薄而出,因而“思乡怀归”的基本情感必然会成为行旅诗中的重要主题。

在《文选》收录的这些行旅诗中,思乡的情感基调主题是普遍的。大多数的诗歌,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那种浓浓的对家乡的思念。陆机在《赴洛二首·其一》中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感物恋堂室,离思一何深!”堂室,刘良注:“堂谓母,室谓妻。”可见,堂室代指家乡。由此可以感受到陆机对家乡的思念之深。另外,在《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中,陆机更是明确提到了对故乡的眷恋,“悲情触物感,沈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同样直述羁宦思乡之情的还有谢眺的诗。其《休沐重还道中》“试与征徒望,乡泪尽沾衣”,写还羁宦之地途中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情知望乡,谁能缜不变?”直述行旅之人对家乡的思念。诸如此类的还有鲍照的“谁令乏古节,贻此越乡忧”(《还都道中作》)等。

(二) 归隐主题

仕与隐,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身上既矛盾又相调和的普遍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相对混乱,社会动荡不安,门阀制度盛行,仕途较为黑暗,这一时期的许多文人因为壮志难酬而颇多感时伤物、希冀归隐。

《文选》行旅诗中,“归隐”是又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这类诗一般是先描述现在行旅的辛苦生活,再叙述理想中的高尚其志的隐居生活,两者形成对比。 如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在叙述了自己现实中“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辛劳、孤独行旅之后,便是直接流露出他对躬耕生活的留恋,和对高官厚禄的淡漠,“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诗人认同与赞赏在衡门茅屋中修养淳真性情“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其所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也充分展现了他渴望归隐的愿望。陶渊明有宏伟抱负,“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然而,由于官场中门阀制度盛行、谄上欺下之风严重,从而使得他无比憎厌这样的仕途生涯。因此,诗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渴望能够“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继续归隐田园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许多文人渴望出仕,但由于官场生涯不易,再加上行旅诗本身就是文人官运不顺时的感受,因而许多文人也偶尔会流露出归隐的意念。

(三) 恋阙主题

《文选》中的行旅诗里面,羁宦之人想要表达和描述的,不仅是思乡的恋想、隐居的心愿,其间亦不乏有“恋阙”之意。恋阙,即留恋宫阙,体现了仕人的仕途之愿。旅游诗词的“恋阙”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望京”这一特殊现象表明的。‘望京现象在根本上表现的是‘君与‘臣的关系。②行旅之“士”多因贬谪而羁旅外地,他们不悉风土,向往京職,所以在行役途中常有“望京恋阙”方面的吟咏。

《文选》行旅诗中通过“望京”现象以表达“思君恋阙”主题的亦有多处。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潘岳。《文选》行旅诗收录潘岳两题四首诗,都表现出明显的恋阙意向。据《晋书·潘岳传》载,潘岳被任命为河阳县令时,“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③《河阳县作二首·其一》描写了诗人“登城眷南顾,凯风扬微绡”的情景,洛阳在河阳南,潘岳登城南顾,足见其“思京恋阙”之意。《河阳县作二首·其二》更深一层表现渴望回京任职的念想。“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一句,就化用《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之意,可见,“登楼望京”的举措是潘岳内心留恋宫阙思想的自然表露,而末句“岂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正是其“思京恋阙”、向往京职的外在表现。潘岳渴望早日回京,难料三年后,又被调去了怀县为令,这使他感到十分失望,遂作《在怀县作二首》,以遣内心之牢骚。

在《文选》行旅诗中表现浓浓恋阙之意的还有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就直接以“望京”为题,其思京恋阙的主题因而也就更加的凸显。另外,谢眺行旅诗中所体现的主题有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将几个主题糅杂在一首诗中,体现羁旅之人客居外地的种种情感。如《休沐重还丹阳道中》“霸池不可别,伊川难重违”,“恩甚恋重闱”,“霸池”、“伊川”、“重闱”等指代京都、朝廷的语汇多次出现,恋阙之意十分的明显;然而,诗中又有“思闲愿罢归”、“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的罢官归隐的愿望,还有“试与征途望,乡泪尽沾衣”的思乡之愁。几个主题交织在一起,更体现出羁宦之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三、《文选》行旅诗的写作模式

行旅诗是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多抒发诗人当时当地的内心感受,或感时动情,或触物伤情。因此,行旅诗自有其与其它类诗不同的写作模式。

(一)先叙事后抒情

这类诗通常是诗人客居某地时,感叹时事与自身际遇不顺,由而引出自身抑郁情绪的自然流露。这些诗人因自身处境出发,在诗歌中或叙自身经历,或写社会乱离。行旅诗本身便是诗人仕途不顺、远离家乡与京城而作,加上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为官不易,诗人在异地叙说这种种不如意的同时,自然会触动内心情感流露在诗歌中。

《文选》行旅诗中在叙事中抒发个人情感的也很多。陆机的《赴洛二首·其二》便是先叙说自己远游在外,“羁旅远游宦”,再感叹时事不顺,岁月不易,内心苦闷,“载离多悲心,感物情凄恻”,最后抒发自己“仰瞻凌霄鸟,羡尔归飞翼”的思乡之情。不仅只有陆机,陶渊明选录在内的两首诗,也是在叙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叙说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发出“聊且凭化迁,终反班生庐”的感叹。这样的是还有很多,如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也是先叙述自己在外任职期间的经历,借古人有才无运来喻自己,然后抒写自己“将穷山海际,永绝赏心悟”的愿望。

(二) 先写景后抒情

刘勰曾提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文论,可见外部景物与诗人思想感情是可以产生共鸣的。这类行旅诗诗通常是诗人在外看见某些景色,或客居在外时途中所见之景,或居于某地游玩时所见之景,而这些景色引起诗人联想,触发了诗人旅居异地的孤獨之感,诗人将这些景物与感受付诸于纸上,便形成了这类游览诗。

《文选》中这类行旅诗还是很多的,其中最出色的应当是谢灵运。谢灵运本身便是南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其笔下的景物描写自然不同于一般,并且《文选》行旅诗中收录谢灵运诗最多,共十首,远远超过其他诗人。谢灵运的《过始宁墅》、《富春渚》、《七里濑》、《登江中孤屿》、《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等诗,都描写了当地的美景,而这些景物的某一点与诗人内心所想契合,便引出了诗人的感慨。同样,鲍照的《还都道中作》,谢眺的《敬亭山中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诗也同样是因眼前的某些景物触动诗人内心情感而发出的心声。(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02.

[3]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德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望京”现象与“望京”建筑[J].中国韵文学刊,2007,(1):66.

[5]费康亮.士的“精神维谷”——《文选》行旅诗主题透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

[6]丛炜莉.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旅诗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7]王柳芳.论鲍照行旅诗[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8]丛炜莉.论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的情感寄托[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9]宋红霞.浅论陆机行旅诗[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10]金贝翎.混沌的色彩——论谢脁行旅诗中思乡、恋阙与希隐矛盾的产生及化解[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注解: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489.

②李德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望京”现象与“望京”建筑[J].中国韵文学刊,2007,(1):66.

③[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02.

猜你喜欢

文选主题题目
画与理
画与理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画与理
画与理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