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点滴谈
2015-05-30王维
王维
【摘要】 当前教学与工厂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用人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对该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校、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和相关设备的厂商有所借鉴,同时也对教学的改革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 教学改革 机电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现代化的变化也日新月异,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具有的高自动化、复杂结构等特点,在社会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么这就也要求学校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下面简称为机电专业)的人才教学与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完成制造、装配、操作、检修和维修新型设备的技能型工作。
通过研究发现,不少院校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其目标主要设定如下: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和技术管理等相关性专业的技术工作,但是同时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工厂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的要求,一边招聘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另一边却抱怨这些学生没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与企业的要求并不相符。所以,不少单位对很多机电专业毕业生都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培训。但是在国外相类似的工程类毕业生,在毕业后往往就能对所处的工作环境适应。
通过这种反差可以看到,机电专业的培养人才方式并与工厂企业的要求相适应,这个问题足以引起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教学的反思,从当前教学上发现问题,加以分析,并展开改革,使毕业生与工厂企业的发展相一致。
一、当前机电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机电专业培养毕业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其主要的因素如下:第一,教学计划没有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目标靠拢。教学大纲与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第二,机电专业的就群比较杂,学习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学没有很好的针对性;第三,课程科目比较多,而且难度不小,学生难以把握;第四,教学用到的教材并没有与当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第五,不少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机电专业教学的要求不相符合;第六,实验或者实习所用到的设备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七,存在较多的通用性实践项目,缺乏实用性较大、针对性强的综合实训项目;第八,教师自身与培养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九,产学合作不足;第十,学生的目标没有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机电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
机电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下文将其统称为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操作、检验等方面的工作上,针对这些项目,学校就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实验。对于这些课程或者实验项目中,当中有不少是对培养学生在上述一系列工作方面的能力是通用的,但是也要发现其差异的地方,对于学生这些工作方面能力的培养,检修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因此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机电专业改革的建议,为其他能力的培养发挥借鉴的意义。
2.1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大纲,要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接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在进厂之后能很快胜任机电设备的检修工作,这种问题离不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过去对设计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相比,当前的教学计划与大纲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仅仅是将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增加了时间的课时,还有当前的教学计划都把岗位平台课和岗位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
在讲授完了理论课之后,再进行实践课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不少课程的设置来说,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那是因为部分课程先讲授理论,在立即结合实践教学,就会加深学生对于理论部分的了解,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毕业设计也是机电专业学生的一个相当重要性的实践环节,对于毕业生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意义甚大。但是结合培养目标来看,学生如果再次进行毕业设计的意义没有很大,同时理论课时减少了,那么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工作的完成上的难度就会有所加大,出于这些原因来考虑,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检修”方面毕业论文来取代毕业设计较为合理。所以,笔者建议,结合培养的目标,展开调研工作,整合课程,整合理论和实验环节,基于这种基础上制订出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2.2加强理论知识和课程设计的学习
机电设备存在复杂性,离不开机械、液压、强电、检测、气动和计算机等多面的内容,因此,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来进行故障排除工作,这就要求机电专业学生要主动学习足够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设备检修的知识储备。
当前学校开设的理论课时也不少,但是为什么毕业生到工厂中发现设备故障问题,还是未能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排除呢?当中涉及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主要就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传授给学生的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并没有涉及到过多的实用知识,因此,对于检修机电设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忽视实用知识的教学,否则就会容易发生毕业生遇到机电设备故障问题的时候,未能让其得到实质性解决的现象。
通常认为课程设计就是为了培养设计人才而开展服务的,技能型人才系机电专业培养的方向,理论课时比较紧张,因此机电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几乎不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一旦机电设备发生问题的时候,学生就难以对其进行综合性和理论性的分析,也未能从本质上将问题解决。为了更加顺利地完成“检修”培养的目标,需要将课程设计放在电子液压、电工、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上。理论课时减少的影响下,课程设计的题目要偏向于实用性,范围不能太广,难度不宜过高。
同时,在课程设计中,还能让学生完成复习、应用和加强旧知识的任务,通过设计内容,在實习的时候完成作品的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成因,加以改正,不断进步,这也是对学生“检修”能力方面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2.3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机电专业教学成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有关。影响学生对机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手段,学习机电课程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也是不小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校态度有所怠慢,在课余时间也没有过多地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所以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再加上机电知识的连贯性比较强,存在一些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导致后面知识的学习困难等现象,这“二难”让一部分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越失信心。
要想让学生在毕业后成为一个工厂欢迎的毕业生,基于教学教改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热爱专业的教学,主动帮助他们处理学习过程中的难处,采用的方法可以由听讲座、观看科教片和参观工厂等,激发他们对机电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做到勤学好问,让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机电专业知识面比较广,要求的实践能力也比较强,对于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这是一个社会需求量相当大的专业,要求学校有关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转变过去的观念,积极落实教学改革,实现“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与制造厂商紧密合作,加强实践设备的开发。致力培养出与工厂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技能型的优质毕业生。
参 考 文 献
[1] 李智.机电一体化技术构建下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子制作,2015(05).
[2] 王丽捷.机电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