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问题与翻译策略

2015-05-30张炜杰杨洋万方元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翻译实践翻译理论跨文化

张炜杰 杨洋 万方元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时,翻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能否准确把握源语言并用目标语言清晰无误地表达是判断翻译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译文若不能准确传达源语言所要表达的含义,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疑惑。本文以安徽博物院英文语音导览词为例,讨论了在跨文化语境中解词翻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 导览词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一、引言

中国各地的博物院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窗口,其中系统地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习俗以及文化。各大博物院几乎都配有供观众租借的英文语音导览器,条件更完备的博物院还配有专门的英文讲解队伍。外国观众收听英文语音导览或讲解就构成了一个跨文化的语境,而从中文翻译而来的英文解词是否能完整而全面地传达中文语境带来的涵义便成为了本文关注的焦點。

为此,针对英文解词是否能在跨文化语境中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的问题,我们在安徽博物院对使用过语音导览器或收听过英文讲解的外国观众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中,我们针对外国观众对展品的了解情况设置了五道选择题,如让观众选出正确的祠堂和新安画派画作的图片,以及牌坊和玉琮的正确定义及用途。我们还咨询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文人字号翻译问题上的意见。在项目进行的五个月时间里,我们在博物院进行了五次问卷调查,一共调查了42名外国观众。其中,问卷有效人数36人,选择题的回答百分比89%,问答题的回答百分比78%。

对于收听过志愿者英语解说的外国观众,我们在鼓励他们做调查问卷的同时,提出了两个小问题:1.您最感兴趣的展品是什么?2.展品的英文标注能给您关于此件展品满意的解释吗?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外国观众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集中的问题:在观众们最感兴趣的展品中,许多展品的解说词并不完善,部分展品甚至没有添加英文解说词(如状元上马石),这给外国观众理解展品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根据问卷调查和采访调结果,我们认为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博物院的导览词还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便外国观众能够更好地抓住安徽文化的精髓。针对现有英文语音导览词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选取安徽博物院徽州古建筑、江淮撷珍和新安画派三个展厅的英文导览词,对中外不同文化给翻译带来的困难以及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词义空缺

1.地理位置。一种文化里有的语意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就不存在,这种现象被称为词义空缺。在古代,许多地方的称谓随着各朝各代的变更而变化,还有的名词在不同的朝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如中原、九州、江南等等。这些名词在翻译时若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误解。

2.建筑特点。此外,在中国古建筑中,有许多复杂的构件,如斗拱、雀替、叉手等,这些构件用途各异,在英文中均没有对应概念。在翻译时,应加入关于这些构件用途的解释,而这就需要提及豪斯(1997)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理论。豪斯(1997)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主要从语篇的语域上分析,比较译文与原文在概念意义上的匹配程度。匹配程度越高,译文质量就越好。因此,为了使译文与原文在概念意义上保持一致,我们需要在英文导览词中添加必要的解释。

在徽州古建展馆中,有大量对徽派建筑的详尽解释,如在对绩溪龙川胡氏宗祠的介绍中提及了斗拱、雀替、叉手,在英文导览词里,翻译成了Dougong (bucket arch),bolsters,Chashou (inverted V-shaped brace)。这些翻译仅仅给了外国观众了一个名词,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些名词的具体含义。比较完善的翻译应当为:Dougong (a system of brackets inserted between the top of a column and a crossbeam),bolsters(usually placed between the beam and the pillar in order to shorten the net span between pillars and enhance pillars load power),Chashou (inverted V-shaped brace used to support both sides of a gnome column)

3.官位名词。与建筑名词相同,官位名词的翻译也可以借鉴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理论。如在徽州古建展馆中的“经筵讲官”匾和“太子少保”匾里,涉及了大量的官位名词。以工部尚书为例,工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权利极大,而英文导览词中仅翻译为Minister of Works。没有对工部尚书的职责和权力进行解释,给外国观众造成了困扰。推荐译文为:Minister of Works,who is in charge of national opening up of wasteland,water conservancy,civil engineering,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 and official industries.

三、语义不足

1.典故。语义不足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现象。它指的是根据原语的字面意思翻译,虽然可以理解,但不足以传达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因此也就失去了翻译作为跨文化桥梁的意义。奈达(1964)的“动态对等”理论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他认为,翻译不仅是指在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据《辞海》解释,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仅要正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尽量做到形义兼顾,还要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内涵层面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达。如历史故事“赵子龙单骑就阿斗”,作为原语读者,我们知道该段历史发生的背景,主人公“赵子龙”和“阿斗”的身份。在翻译成英语时,如果仅译为:Zhao Zilong rode alone to rescue Adou,虽然字面意思表达正确,但是无法反映其文化影射。在翻译这类典故时,译者必须要加以详述或加注,从而向译入语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安徽博物院的英文导览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译文:Zhao Yun,a famous general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fighting with Zhang He,General of Cao Caos army,at Changbanpo to rescue Edou,the son of Liu Bei.然而,有些地方的英文翻译也不尽满足,如:楼上天井四周有“飞来椅”,又名“美人靠”,供女眷休憩。原译文为:Around the skylight upstairs,there are chairs,also known as beauties settees,on which womenfolk of the family could rest themselves.

句中提到的是徽州建筑中特有的“美人靠”,它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美人靠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中国古代的闺中女子是不能轻易下楼的,所以只有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排解寂寞,故称为“美人靠”。因此,讲解员在介绍时,可以补充其典故渊源,增强他们的理解。可以考虑加注的翻译手法,将译文改写为:Around the skylight upstairs,there are chairs,also known as beauties settees,on which womenfolk of the family could rest themselves.(*In ancient China,unmarried women were not allowed to go downstairs and walk outside.They could only lean on the chairs upstairs to look at the distance to seek for some joy.Such chairs are therefore called beautiessettees.)

2.年號。中国古代的年号,如万历,永乐等,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英语读者无法理解每个年号所对应的具体的时间段,翻译时,有必要换算成现行的公元纪年法,即Wanli(1573-1620AD),Yongle(1403-1424AD)。

由此可见,面对翻译中语义不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加注或者详细描述的手法,使得译文既保持原语的文化色彩,又弥补了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缺陷。

四、理解偏差

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对原语的理解是否准确和到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个人往往难以对所有的文化现象加以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在该英文导览词系统中,有不少翻译对原文理解有误,从而造成读者和听众的困惑。如“中原士族大规模的迁入”,其中“士族”一词被翻译为families of literati,显然缩小了士族概念的范围。“士族”有多方面的历史内涵,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而且结合原文,这里提到的“士族”不可能光指文人学士。因此,可以考虑将其译为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更为合适。在新安画派中,“画家安贫乐道”被翻译成了the artists consent to poverty。而“安贫乐道”的含义是“安于贫穷”而非“同意贫穷”。所以将其翻译为the artist wer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较好。只有对中国的历史有清楚的认知和仔细的研究,才能进行准确无误的跨文化交流。

五、心理感受

1.字、号。古代中国人大多有字和号。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周礼》中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因此,这些字号往往取义深刻,反映了本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一般情况下,中文名翻译成英文时都采用拼音,便于英文听众和读者阅读。但对于字号,如果直接翻译成拼音,那和姓名也就没有任何不同,起不到更多介绍的作用,因此字号含义明显等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译出其深层含义,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和原语读者类似的联想和感触。如:吴山涛(1609—1690):安徽歙县人,号塞翁。原导览词译为:Wu Shantao (1609-1690) was born in She County,Anhui Province,with a style name of Saiweng.这里,可以通过括号加注,即译为with a style name of Saiweng(old man at frontier fortress)。英语读者可以更加明白其名号背后的寓意,从而对其本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作出可能的推断。

2.诗歌、对联等韵律感。汉语和英语的诗歌同样都具有优美的韵律,给人无限想象。与“动态对等”相反的是“形式对等”。“形式对等”要求译文尽量靠近原文,贴近原文的遣词造句风格,保留原文的文化因素。因此,形式对等翻译是以原文为出发点,以原文为终极指向。对于诗歌的翻译,这里的“形式对等”可以引申为保留诗歌的风格,即采用英文诗歌翻译原中文诗歌,达到节奏和韵律上的对等和呼应。徽州古建筑中对“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翻译为:“a host of deer are grunting there and eating grass at ease at the fields while I have been so lucky to have such a host of nice people who can play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instruments together with me to make pleasing music.” 而为了营造诗歌的美学享受,我们可以翻译为:Across the bank a deer bleats,/in the wild where it eats./Honored my guests I salute,/Strike the harp! Play the flute!在翻译时,要思考译文的读者和翻译的跨文化目的,从而将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合理地利用,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六、结语

博物馆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各大博物馆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构建相对标准的导览词系统至关重要。在博物馆解词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跨文化语境,进行酌情翻译,避免造成词义空缺、语义不足以及理解差异的问题,力图为国外参观者营造相似的心理感受。这样,博物馆才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并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互补。

参考文献:

[1]杜承楠,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1981.

猜你喜欢

翻译实践翻译理论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预设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反思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非英专业研究生翻译实践中词汇层面的错误分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