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环境下晚报科技报道的创新

2015-05-30刘依卿

今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科技传播

刘依卿

摘 要:晚报因其信息量丰富、报道风格亲民,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科技传播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在宁波最受读者欢迎的《宁波晚报》为例,在2013年7月1日到2014年6月30日的报纸中,运用构造周抽样法抽取两周的样本,分析其科技报道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对全媒体环境下晚报的科技报道创新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宁波晚报;科技报道: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38-03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选择最多的依然是电视(87.5%)和报纸(59.1%)。其他渠道选择的比例依次为: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1]。

《2013年宁波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同样表明,宁波市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54.25%)、互联网(18.22)和报纸(17.60%)[2]。可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大有与传统媒体平分天下之势时,报纸仍然是中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2]。

创刊于1995年1月1日的《宁波晚报》以 “心系平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为办报宗旨,因其信息量豐富、报道风格亲民,成为宁波市拥有读者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报纸,深受读者的信任和喜爱。《2010—2011中国媒体品牌影响力检测报告》显示,宁波晚报品牌影响力位列都市报晚报总排行榜第25名,与羊城晚报、京华时报、扬子晚报、南方都市报等一道进入30强。在晚报系列排行中位居第12名。作为在宁波最受欢迎的报纸,被84%的宁波人首选的报纸,分析其科技报道现状,探讨全媒体环境下晚报科技报道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选样及研究方法

科技报道的选题、报道的方式、报道所在的版面、报道的篇幅、报道的数量和质量,都直接影响着科技报道的传播效果。本文中所指科技报道包括科技新闻、科技界人物的访谈和报道、科技会议的报道等。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2013年7月1日到2014年6月30日发行的《宁波晚报》为总体,运用国外对报纸进行内容分析的常用方法“构造周抽样法”进行抽样,在一年的不同星期里随机抽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样本,并将这些样本形成两个“构造周”,对两个“构造周”报纸的科技报道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3]。

两个“构造周”的具体日期分别为:2013年7月1日(星期一)、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2013年8月13日(星期二)、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2013年9月6日(星期五)、2013年9月22日(星期日)、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2014年5月3日(星期六)、2014年6月15日(星期日)。两周14期的《宁波晚报》,共有364个版面,其中14个版面刊登了39条科技报道。

二、现状及问题

(一)科技报道数量少

在抽取的14期报纸中,共有科技报道39篇,平均每期刊登科技类文章2.79篇。在被抽样的各期报纸中,版面少的有12版,版面多的达40版。对于每期有几十个版面的报纸而言,每期2.79篇科技类文章的含量毫无疑问是低的。

将报纸登载的科技类文章平均篇数与平均版数相比,计算出科技类文章的登载率,以此反映报纸对科技类文章的重视程度。通过计算,《宁波晚报》科技类文章的登载率为0.11。这一数据同样说明在晚报,科技类文章所占比例极低。

(二)记者自采科技新闻比重低

笔者从记者自采、通讯员供稿、通讯社或其他媒体供稿和无出处四个维度对《宁波晚报》科技新闻的来源做了分析,所得数据如下:

如表1所示,《宁波晚报》由本报记者采写的科技报道数量仅为11篇,占总报道量的28.20%,而由通讯员供稿或通讯社、其他媒体供稿的报道有26篇,占总报道量的66.67%。这说明晚报中大量的科技报道都不是报社记者自己采写的。表中标明“无出处”的信息指的是讲座通知类信息,如“天一讲堂周六讲能源问题”,“七夕观星会邀你参加”等。

(三)科技报道以文字呈现为主

从科技报道的内容呈现方式来看,《宁波晚报》的科技报道以纯文字报道为主,如表2所示,平均0.33幅/篇,单纯的图片报道更是没有,图表、漫画等易于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也很少被采用。

(四)科技报道没有固定版面

对于每天有几十个版面的晚报而言,报道所在的版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它们能否被读者顺利地读到。《宁波晚报》的科技报道所在版面及文章数量如表3所示:

表中数据显示,9条科技报道在“要闻”版,10条在“微播报”版面,其他20条则分散在12个不同的版面,由此可见,《宁波晚报》的科技报道分散在各个版面,并没有专门的科普版或科普专栏,这使得科技报道力量减弱,效果递减。

(五)报道内容以环境、生活健康为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是“医学与健康”(84.7%),其次是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38%)。在《宁波晚报》的39篇科技报道中,大量的题材与医疗、生活健康等内容相关,如《大热天午睡不要超过一小时》《游泳游出红眼病》《谁是雾霾“真凶”?》等,这些都是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晚报类报纸 “贴近百姓生活,报道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之导向。但与此同时,报纸上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却很少,这离普遍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

三、全媒体环境下晚报科技报道创新对策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是报纸的社会责任之一。2006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强调,要“大幅度增加”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量和版面,鼓励大众传媒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除此之外,结合对《宁波晚报》科技报道的调研分析,全媒体环境下晚报科技报道创新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提高记者、编辑的科学文化素质

从科技传播的角度讲,记者、编辑是科技界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对题材的选择,对内容的把握,往往影响着公众的科学概念、观念和公众的科学素养。科技报道又是一个知识含量极为丰富的领域,从科学前沿到高新技术,从工业、农业到医学、金融,这都对晚报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他们是具有各方面知识的杂家,又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科技题材写作能力。

然而,时下的编辑、记者大多是文科背景,在大学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并不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报社里科技记者的收入相较于其他的记者较低,使得记者队伍不稳定,无法培养出专职和成熟的科技记者,这都影响着科技报道的质量。

提高记者、编辑的科学文化素养与科技传播能力是做好科技报道的前提和基础。解决这一问题,记者、编辑应树立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在工作中学,向老同志学,向专家请教;经常阅读各类科技报刊杂志,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论坛,及时更新、优化相关知识。报社需建立对科技新闻的相应奖励制度,将教育培训机制制度化,通过进修、轮训,多方联动,培养、强化记者、编辑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记者自采科技新闻的能力,增加科技新闻的数量,提高其质量。

(二)内容为王,科技报道应注重选题多元化

科技报道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其内容是被大家所需要的。在全媒体环境下,科技报道依然是“内容为王”,其传播的第一步是如何在内容选题上创新。调查数据显示,《宁波晚报》的科技报道大多与环境、生活、健康有关,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却很少。

受众的科学需求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日常生活中种种和科学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列入选题范围。对科技政策、方针的报道,可以让读者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思想与精神;对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的报道,可以让读者了解各领域的科技新动态;揭露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科技报道,可以消除不良影响,免使读者上当受骗;健康、医疗、生活类的科技报道,可以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生活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报社还可以根据不同版面策划相应选题,甚至在同一版面设置多种选题。报道不能单独地集中在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科学精神、科学政策的某一方面,要注意选题的多元化。当然,选题定位的正面和准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不能为了多元化使选题存在误导、猎奇倾向。

(三)结合热点,以专题报道形式解读科技问题

2014年2月19日,《宁波晚报》在“中国/聚焦”版整版转载了新华社有关雾霾的报道《谁是雾霾“真凶”?》《长三角等三大区域污染源解析年底将初步完成》,比较全方位地解答了市民关心的雾霾问题;2014年3月27日,报纸在“世界/聚焦”版又整版转载了新华社有关马航的报道《卫星又发现122个疑似漂浮物》。这两条科技新闻都抓住了人们关心的热点,但均未形成系列报道或专题,信息量有限。

以专题形式出现的科技新闻,能弥补单条新闻信息量有限的缺点,扩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一些重大的、有较多可挖掘信息、受众关注度较强的科技新闻,报纸若能精心策划,一定可以发现许多值得报道的亮点,从而形成报道的合力。

彭兰教授认为,“专题信息的构成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信息、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核心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基本需求,实现报道的主要目标,是直接针对新闻事件或主题的信息;“周边信息”是指与新闻事件或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相关知识等,它们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当前对象的认识;“辐射信息”是指从当前新闻事件或主题引申出来的信息,如同类事件的信息,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上认识当前对象。[4]”科技新闻专题的信息也大致如此。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专题报道为例,此类专题报道中有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构造、运行的轨道设计、地面应用系统等科技知识属于核心信息和周边信息,能够给受众提供专业背景知识;而月球的结构、其他国家探月的成果则属于辐射信息中的科技知识,不但丰富了专题报道的内容,还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多层次阅读需求。

科技新闻应抓住社会热点进行专题策划,运用大标题、大图片、头版头条、整版连版等形式,集中版面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闻报道,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深入报道。版面编排集消息、言论、特写等于一体,将片断的、零散的信息联系起来,为那些超出人们认知范畴的事件提供合理的解释,这样的科技报道方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四)细分受众,选择读者关注的内容进行差异化传播

传播学的“使用和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接触和使用媒介,这种需要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文化程度的读者,因为自身需求的差异,感兴趣的科学话题也不同,对科技信息的关注程度不同。如男性对国家经济发展(71.12%)和科学新发现(65.54%)最感兴趣,而女性在医学新进展、公共安全和节约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兴趣程度稍高于男性[5];城市老年人对保健信息比较关注,年轻人则对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感兴趣;知识分子关注环境治理、食品卫生安全,农民则想看的是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品种优化与改良等知识。喻国明教授说:“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6]”科技传播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异性。科普就是要有针对性地从不同受众的需求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喜欢的传播形式进行宣传,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五)深入浅出,“软化”科技新闻,让受众好奇阅读

科技报道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的内容往往生涩难懂,比如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新的发明,这要求读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如何把难懂的问题用簡单易懂的语言表述清楚,化“硬”为“软”,让受众好奇阅读,是值得每个科技记者、编辑去研究和琢磨的问题。

1.人文化。科技信息专业、深奥,对读者的吸引力弱,这是其先天不足。但晚报若能摒弃科技新闻报道的传统模式,在新闻中注入人文情怀和人文乐趣,这不仅可以使科技报道通俗化,也可以使其更加充满人情味[7]。如《宁波晚报》的《近期我市发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医生提醒:冬季洗澡要注意安全》,副标题“医生提醒:冬季洗澡要注意安全”就非常具有人文关怀。

2.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文章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了,现代人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张好的科技新闻图片能起到“一图抵千言”的作用,科技报道若能重点开发和利用图片优势,用生动易懂的图片来表达科学研究的专业内容,那么受众必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科技的熏陶。如《宁波晚报》的科技报道《“120”急救屡陷困境:高层住宅电梯容不下救命担架 深轿厢电梯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记者在报道时就制作了高层电梯和救护担架的仿真示意图,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高层住宅电梯的困境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另一篇报道《49岁男子昨重度中暑不幸身亡 最近一周我市热衰竭和热射病病人激增 预防中暑降体温补体液最要紧》则直接附了橙色为底的“热射病分解图”,解读了热射病的病因、症状和易患病人群,图片醒目,科学性和通俗性兼备。

3.生活化。科技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读者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记者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这类现象和问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帮助读者释疑解惑,引导和指导市民的生活消费。如住房的科学装修、绿色环保建材的选择、瓜果蔬菜农药残留的去除、饮食的科学调配……如《宁波晚报》中《100名成年人中57人的眼镜“超期服役”了镜片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感冒”久治不愈,当心亚甲炎》等主题就非常贴近民众的生活。

许多读者在面对科技报道时都会疑惑:这个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在哪?如果记者在报道时能用具体的生活案例去充实和丰富抽象的科技信息,在生活案例中提取深刻的科学原理,相信报道更能引起受众的重视,使他们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学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N].科学时报,2010-11-26.

[2]2013宁波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数据[R].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2014(5).

[3]任学兵.信息传播中内容分析的三种抽样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1999(3).

[4]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

[5]2013宁波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数据[R].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2014(5).

[6]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媒介方法,2006(5).

[7]董玉芝.科技新闻报道要有人文意识[J].青年记者,2013(2).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科技传播
浅谈动漫和科技传播的结合应用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科技媒体转型策略简析
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
移动互联网下的立体化科技传播
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三大基础任务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科技传播探析
基于自媒体的科技传播公众参与范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科 技传播思维创新
科技传播视域下科技新闻内容选择策略
“互联网+”下的科技传播新趋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