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 巧用数学素材
2015-05-30陈学奖
陈学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我们的教学如果能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多思考“儿童眼中的数学是怎样的”“ 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是他们感兴趣又有效的”等问题,真正把学生放在眼里,对他们察言观色,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更多地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情感、兴趣与需要,适时“投其所好”,就可能使我们的教学驾轻就熟,有效性大大提高.
一、恰当运用课本素材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并充分应用. 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课本附页关于平移和旋转内容的图片(见下图1,2),若把教材提供的素材剪下之后,通过操作可以得到不同的喜剧效果,从中可感受到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现象,这样的素材充满了动感,学生比较感兴趣,通常老师将这些内容在教学了“平移和旋转”之后才让学生操作,或作为课堂实践活动或作为课外的操作内容,让学生自行摆弄. 记得开学后不久的一天,我发现有学生把书本附页给剪了,且不在少数,问起原因,学生怯生生地回答:“好玩,可以变来变去. ”为此,我干脆跟他们说:“喜欢玩,把它们都剪下来,好好玩一玩. ”面对学生的欢呼雀跃,我于当天下午上了“平移和旋转”一课. 以下是部分片段:
师:你们剪下的那些图片好玩吗?玩出什么名堂了?(学生很兴奋,争着嚷嚷)
师:哪位小朋友坐得安静,我就请他说.(生安静下来,指名答)
生1:太有意思了,前面那种(附页3)小朋友一下子穿老奶奶衣服,也可以穿老爷爷衣服,很好笑.
生2:只要拉一拉就可以了,还可以老奶奶穿爷爷的衣服,变来变去.
师:谁愿意上来拉一拉让老师和小朋友看一看?
学生带着剪好的图片上台演示.
师:(出示附页4)这里又有什么好玩的?
生3:也可以变来变去,孙悟空他们可以穿自己的衣服,也可以穿别人的衣服.
生4:他们的衣服可以调换,猪八戒穿唐僧的衣服,唐僧就穿孙悟空的衣服……这样看起来可滑稽了.(生笑)
师:也是刚才那样拉一拉就可以了?
生5:不行,这个要转一转,像转圆圈那样.
生6:可以两个同时转,也可以只转其中一个,就是不能拉.
师:为什么前面四个人换衣服只要拉一拉就可以,而这个不能拉?
生:因为老奶奶和小朋友他们是直直地排成一队,平平地拉就可以了,而孙悟空他们围成一个圆圈了,要绕着圆圈转才行.
教师小结,板书揭题:平移和旋转.
师:你还能找到生活中像这样的平移(旋转)现象吗?
出示课本主题图,找一找游乐园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以上的教学针对班级学生出现的情况,将“平移和旋转”内容教学时间及时调整,从学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可以发现,采用这样的策略是有效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抓住了学生对学习材料最感兴趣的时刻,极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充分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体验了图形变换的奇妙,领略了数学的美,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不仅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合理利用玩具素材让“随意玩耍”为学习服务
喜欢玩玩具是小孩子的天性. 而同样是玩具,视角不同,发现也会不同,对于孩子的智能开发也不同,作为教师,只要深入学生,往往能从孩子的玩具中发现很多材料可作为教学的素材,这样的学习材料既让他们感到亲切,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时还能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
如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对“百变魔尺”(如下图),几乎玩得走火入魔,这是一种益智玩具,可以培养儿童的耐心、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 对此,堵不如疏,只要教师引导得当,适当地玩,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促进思维的发展. 针对百变魔尺“百变”的特点,我让它为教学服务,在教学“钝角和锐角”时,借助学生的“百变魔尺”,要求他们分别折出锐角、钝角和直角,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不用教师多少言语,学生动作比老师的要求还快,在“变一变,比一比”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了锐角、直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所有直角一样大”“锐角有的大有的小”“钝角也有大有小”. 另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练习环节我利用学生的玩具小车和陀螺,请他们在课堂上演示玩法,在玩的过程中轻松地让学生明白了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他劝告人们“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
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经常在课余和学生谈谈生活,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谈谈平时的衣食住行,学生也会对老师报以极大的热情,告诉你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将给我们以更多的惊喜,将让我们对孩子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如此对我们研读教材、展开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三、适时挖掘身边素材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与选择性的教学材料,这些素材都是能够焕发课堂活力、激发学习兴趣的能量来源. 教学中教师合理有效地组织、加工教学材料是数学课堂释放能量的有效方法. 《标准》还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习素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和现有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学习素材.
如“7的乘法口诀”,课本用的是算“拼七巧板所用的图形个数”得出7的乘法口诀. 当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正在参加背古诗比赛,每天早上背得热火朝天的,于是我放弃了课本里的素材,用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为学习研究的材料,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有趣,对照诗句很快编出了口诀并熟记. 画画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事没事总喜欢在纸上画一画,即使在课堂上有时也会情不自禁、自顾自地画出什么来. 针对学生的这一喜好,平时课堂教学时,能利用的我尽量利用他们的这一兴趣,请喜欢画画的孩子画一画学习素材,如小玩具、花朵等,在课堂上用,既使学习材料多样丰富,又让学生有成就感.
如教学“2、3、4的乘法口诀”一课,课前我请每个小朋友画一棵小树苗,画在由老师统一提供的纸张上,上课时挑一部分学生所画的小树苗作为教学的素材,编出2、3、4的乘法口诀,学生看到自己作品贴在黑板上,个个兴趣盎然.
又如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的“解决问题”,创设购物情境,“儿童商店”里的“商品”全部由学生提供,有玩具飞机、小车、铅笔盒、卡通动物、动漫人物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每当教师贴出一种,学生总是惊奇声不断,争着要提问题,而那些小作者更是充满了自豪感,当学生完成了“买卖商品”中的“乘除问题”后,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最后当教师又把这些“商品”“卖”给学生(教师或作者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对了,就可把“商品”拿走),再次掀起了参与学习的热情. 如此,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不用挖空心思做课件,不用做任何的课前准备,拿来主义,同样能激发学习兴趣,把本来兴味索然的课堂变成了全员参与的活动课,提高了教学效率,一举多得.
以上例子中,就地取材似的学习素材的利用,不仅省却了教师制作课件的精力,着实让人“偷”了些懒,更重要的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素材,同样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所需材料的组织上. 组织不同的材料,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
四、巧妙引入数学游戏变枯燥学习为有趣活动
游戏是深受儿童欢迎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数学游戏是把数学学习变得趣味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感悟到数学之美,并激发出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应用一些游戏,帮助学生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
如有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采用 “猜一猜”的小游戏,使学生对按内角分而产生的各种三角形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课中教师出示不同的三角形的一个角,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在猜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在欢笑声不断的争论、验证的过程中,对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有了正确的认识,轻松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起到了神奇的效果.
当然数学小游戏不能仅仅考虑游戏调节气氛的作用,停留在儿童喜欢的层面上,而要把游戏设计意图直接指向并服务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课堂上数学游戏的手段,实际上是一种促进知识掌握的特殊方式,其功效犹如武术中的“四两拨千斤”,靠的是一股“巧力”,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游戏是否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是重要的因素,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会使学生饱含激情,在积极的思考中,在热烈的讨论中,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自主探索出知识的真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学习素材是学生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学习素材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落实. 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的导言中指出,关于 “一堂好课的标准”,提出了关于“教学内容”的“9级累进标准”,第9条就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考虑学生的实际.
我们虽然经历过儿童时期,但我们回不到儿童时期. 我们不可能是儿童,但我们必须像儿童一样地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走近儿童,如果能更多地从“儿童视角”入手,课堂教学就不会过度依赖于教材,被教材有所束缚,课堂成为演绎教材的场所. 只要我们真正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兴趣,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即使没有精美的课件,课堂同样精彩,也能成就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与鲁迅结缘.小学语文教师,2009(11).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肖庆红.请你不要生气,我赢了.小学数学教师,2010(10).
[4]顾志能.数学游戏的落脚点在哪里?小学数学教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