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2015-05-30赵娟
赵娟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以生活情感为载体,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充满情趣,不仅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心情愉悦,轻松、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联想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一节课有个好的情境导入,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像磁石深深把学生吸引住,像金钥匙悄然开启学生的思维. 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抓住创造性地导入新课的最佳入口处,扣住学生的心弦,建立一种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背景. 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 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我做足了功课,编排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小品”,借助表演使学生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数学模型. 为轻松、准确、有效地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上课我表扬了戴洵同学近来进步很大,从他努力学习中,我仿佛看到他十几年以后的景况:戴洵从国外留学归来,回家见到多年未见的父母、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们立即展开想象的翅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我说谁想来表演?学生们纷纷举手,我把戴洵、小胖墩陆韵凌、强翰楠叫到讲台前,安排陆韵凌演妈妈,强翰楠演爸爸,我稍作布置,表演开始,只见戴洵做敲门状进门,陆韵凌、强翰楠一脸惊讶、高兴、激动状上前迎接,先是母子拥抱、握手,接着父子拥抱、握手,表演得惟妙惟肖,学生们捧腹大笑.表演结束后,我问学生:儿子是怎样和父母握手的?学生回答:高兴、激动、幸福,一个一个地握手,分别和父母握手. 学生边说我边在黑板上写道:(妈妈 + 爸爸) × 儿子 = 妈妈 × 儿子 + 爸爸 × 儿子,括号表示家,×表示两只手握在一起. 特别强调儿子先和妈妈握手,再和爸爸握手. 这个“握手小品”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妈妈 + 爸爸) × 儿子 = 妈妈 × 儿子 + 爸爸 × 儿子”这个用数学运算符号把儿子与父母见面握手的场面有趣、形象地表达出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中. 有了“握手小品”的基础,学生在“类比归纳”乘法分配律时容易找到规律. 特别是“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理解得很透彻. 两个加数怎样同这个数相乘?一个一个地乘,排队按顺序乘,依次乘等等,要表达这些意思用个恰当的词语就是“分别”. 在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我说:“用a代表胖胖的妈妈,用b表示高高的爸爸,c代表帅帅的儿子,括号代表家的房子,这样握手场面就是什么呢?”学生很快说道:“(a + b) × c = a × c + b × c.”不用死记硬背就记住了字母公式. 我反过来问:能用(a + b) × c = a + b × c表示乘法分配律吗?有学生回答说:“不能,因为儿子只和爸爸握手没和妈妈握手. ”这可是以往学生最容易出错、含糊不清的问题,在此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握手小品”在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联系,不断问自己,谁代表妈妈,谁代表爸爸,特别有趣的是在后续学习中,利用乘法分配律简算时,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对一些知识解释得幽默、风趣. 比如对于“45 × 63 + 45 × 37 = (63 + 37) × 45”,学生解释为:儿子又要离开父母了,家里只剩爸妈了. 在纠正101 × 45 = (100 + 1) × 45 = 100 × 45 + 1 = 4500 + 1 = 4501时,我让学生找错的原因,就有学生说,错在儿子是个不孝之子,只和妈妈握手,没和爸爸握手. 学生对此形象、幽默、有趣的解释,使知识的难点迎刃而解. 再比如,学生对87 × 99 + 87解释为“隐形人”,隐藏了×1,显形后就是87 × 99 + 87 × 1,这样的解释,不要我多费口舌,其他学生就明白了.
用另一个“握手小品”也轻而易举地阐述乘法结合律的内涵. 甲、乙、丙三名同学上学时是最要好的朋友,在毕业十年的同学聚会中见面了,我安排三名学生代表甲、乙、丙站在一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表演三名同学见面握手的情景. 甲乙两人的手先握在一起,再一起与丙握;乙丙两人的手先握在一起,再一起与甲握;甲丙两人的手先握在一起,再一起与乙握,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丙) × 乙,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这一模型,对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帮助很大.
生活给人以无穷的体验、感悟和经验与知识的积累. 因而,生活情景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以生活情感为载体,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充满情趣,不仅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心情愉悦,轻松、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联想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