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渔”而非“鱼”
2015-05-30朱美连
朱美连
叶圣陶先生说:说话为语,写作为文。语文学习量大面广,不是课堂上学校里就能学得完的,况且一个人的一生中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喜欢授学生以“渔”而非“鱼”。就是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课前预习,让课堂有的放矢
预习是我们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一篇课文,如果不能切实有效地预习,恐怕很难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评点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做好预习。学生在预习中可以把生字、词音一次解决,因为中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在閱读课文的过程中再把自己所思所感作批注,不理解的上课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解决。
二、课时互动学习
1.启发教学,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用娴熟的朗诵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也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扩展学习面,直观感受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场面、人物、时代等。如,通过《再别康桥》的学习,学生看到了康桥的优美环境和作者追求“爱、自由、美”的思想情感以及了解徐志摩、林徽音等相关人物。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唯书”,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理应牢固树立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让学生接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要通过课本上的佳作名篇引导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鉴赏、去分析评价,借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养成观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例如,学习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海子是值得我们同情和尊重的——同情他的经历,尊重他对诗歌的执着,但是我们绝对不提倡他结束生命的方式。我们每一个活在“尘世”、活在现实中的人,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痛苦、压力、悲伤是我们时常经历与遭受到的情感,我们必须面对并且学会坚强!一个孩子如何表达对父母最深的爱呢?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父母的爱。再没有一个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告诉学生这是本课的学习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把知识传授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紧密结合,强化了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3.关注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细节,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可学生的讨论建议,引导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多采用教与学的换位学习或编情景剧的学习方法。如,我上《第六枚戒指》时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艾艾、客人中年男子和主管,分组表演,然后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艾艾理解尊重客人,所以用适当的方法弥补了自己工作中的过失,得到了主管的提升。学生也从中学到了说话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后练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巩固学习。还要即时检查练习,即时奖励、鼓励,要培养学生养成练习扩展的习惯。如,按时做题评估分数等。
总之,态度决定知识,知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作为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才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