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中偏义复词的应用

2015-05-30何立敏

新课程·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应用

何立敏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章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主要就是学生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进行分析探究,并由此发现文言文中实际上有很多偏义复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文言文;偏义复词;应用

第十课《过秦论》一文中最后写道:“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页下面对“攻守之势异也”的注释是“攻和守的形式不同了。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守六国的时候,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配套教参对整个句子的翻译是“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我在教学此文时学生提出了质疑:根据教材和教参的注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是因为施行了仁义,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没有施行仁义,所以和“攻”时的形势不同了。可是,我们在整篇文章中根本看不出秦国在攻打六国时施行了仁政。由此看来,教材的注释不太准确。并且单从配套教参的翻译“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这个句子来看也是有问题的,“攻”的形势和“守”的形势本来就不同,与施行仁义与否有什么联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去查阅了文言字典,发现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般意义上看,“攻”通常是指“攻战,攻略”,是夺取政权的过程;“守”是“守成”,是守护已夺取的政权。根据贾谊在该文中的论述,秦夺取政权的原因是占地利,有野心,有严明的制度;秦未能守住基业的原因是暴政(不施行仁义)。所以,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应翻译为“(秦统一天下后)不施行仁义,守的形势就发生变化了”。这里把“异”理解为“变化”,是合理的,但或许学生会问:“那‘攻字就不译了吗?”不是不译,在此而是應该把“攻守”理解为偏义复词更符合文义,即该词偏向“守”意。

如果我们不把这个词当成偏义复词来理解,也未为不可,但那只能把秦“守”之势拿来与陈胜吴广之“攻”势作比较。那对课文的理解就是:由于秦国不施行仁义,陈胜吴广的“攻”和秦国的“守”的形势就发生变化了(陈胜、吴广转攻为守,秦国转守为攻)。这样的理解虽然也讲得过去,然而作为结束全文的一个句子,还是应该把它当作偏义复词偏“守”意更为妥帖。因为文章题目是《过秦论》,文章最后显然直接点明秦的过失“不施仁义”而使“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要强调的是“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至于谁转攻为守了,这大概不是作者关心的。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文言文中偏义复词的现象是常见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便宜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公姥”即指“姥”;《兰亭集序》中“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中“死生”应该为“死”意(有争议)。我们在翻译这些词语时要结合句子、文章以及作者的本意来作出准确的理解,不可囿于教参教材的注释。

诚然,我们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学质疑,会有很多收获!

编辑 李 姣

猜你喜欢

文言文应用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