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探析与思考
2015-05-30徐娟
徐娟
【摘要】课堂提问是主要的课堂交流活动之一,也是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堂中的追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恰当的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天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追问;探索思考
追問是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是在上一次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再次补充和深化,直到学生能正确、深入地理解问题。有效追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在实际教学中,追问更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它集中展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追问存在的问题探析
⑴一问到底,若无旁人。在追问过程中,教师的“一问到底”代替了以往的“一讲到底”,往往只顾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而若无旁人,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感受,剥夺了其他学生参与的权利,同时被追问的学生也十分尴尬。后果是教师的追问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结论代替了学生的积极探究。
⑵草率应对,随意追问。教师追问时随意性大,想到什么问什么,缺乏针对性,让学生不知如何应对。而当随意的追问提出来之后,面对冷场,教师也无法应对,只得草率地以其他问题去替代,使原来的问题不了了之,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越问越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有效追问的对策
㈠在产生矛盾处追问
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有时会产生矛盾,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矛盾冲突及时追问,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拓宽思路。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学生用纸折、涂“几分之一”(组内4位学生操作的图形完全相同,组与组之间的图形不同)。
师: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是怎么表示的?
生1:我把这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生2:我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八分之一。
(教师收集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贴在黑板上)
师:瞧,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表示四分之一?
生:因为它们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的l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可见,追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辨析,突破学习的难点。
例如:在“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搭正方形,引出一组有余数除法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了好多,如21÷4=5……1,22÷4=5……2,23÷4=5……3,24÷4=6等,随后追问“24÷4=6为什么不说5……4,28÷4=7为什么不说6……4”,通过这些追问,促使学生在操作活动时显露内隐的思维活动,从而掌握思维技能。当学生说了一连串算式后,这位教师又三次追根究底地问,第一问:“你们为什么不用做就能很快地说出结果?”诱发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索的状态,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思维点落在余数、商上,“余数大1,商不变。当余下满4根,商又会大1,因为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紧接着第二次追问“余数为什么会大1”,促使学生积极观察、比较、思考,最终发现:“被除数大了l,除数没变,所以余数大了1。”然后再次穷追不舍地追问“余数能一直大下去吗?”“余数不能一直大下去!当余数满4根,商又会大l,因为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至此,学生已经深深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4小及其中的道理。这样在教师的层层紧逼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有了充分展示的余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学生理解了。
(二)在认知冲突处追问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认知对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此时,教师适时追问,可以把学生这种认知心理冲突推向极端,以暴露出其中的谬误,使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现象、新知识发生剧烈碰撞。
例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其中一位学生收集到姚明罚球命中率为85.6%。
师:这个85.6%表示什么意思?
生:85.6%表示姚明罚了100个球,罚中85.6个球。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回答,而是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
怎么能有0.6个球,应该表示大约进了86个球……
于是教师又追问: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生:85.6%可以这样认为,姚明投了1000个球,投中了856个球。
学生似乎觉得解决了0.6个球的问题。
师再问:要是姚明不是正好投100个或者1000个球,那命中率85.6%不是没有办法得到呢,到底该怎样得到命中率85.6%的数据呢?
生:命中率85.6%是由命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它表示命中球占投球总数的百分比,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85.6个球。
面对姚明投篮命中率这条信息,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按照以前的思考方式去解释命中率,结果出现了一个冲突点,教师抓住这个冲突点连续几个阶梯式攀升追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争论、自悟,最终达成共识:85.6%只表示中球个数和投球个数比的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与生成同样重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二次提问,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有价值的追问,能够让学生在发生认知错误时及时修改,也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对知识点理解参差不齐时查漏补缺。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使教师通过优化选择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熊伟. 数学课堂有效追问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 2013(11).
[2] 贾淑珍. 追问: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 [J].内蒙古教育.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