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艺术歌曲风格探究及演唱分析
2015-05-30李晨晨
李晨晨
【摘要】陆在易是我国乐坛常青树,也是我国高产作曲家之一。因为其艺术歌曲作品情感丰富、意蕴深刻,所以,陆在易又被音乐界称为“音乐诗人”。文章从艺术风格和演唱处理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希望能对艺术歌曲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风格;演唱
陆在易,又名梓钧,1943年生于浙江余姚,年少时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因中学考试成绩优异而直接升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后先后调入上海京剧院、上海乐团任职。陆在易的音乐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广泛,艺术歌曲《桥》《家》、《盼》、《我爱这土地》等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也多次在中外音乐界上斩获大奖。简而言之,陆在易为我国歌唱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一)家国情怀的题材居多
爱国是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纵观中华文化史,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音乐作品中,以爱国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陆在易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也有许多以爱国为主题的作品。与萧友梅、黄自等时刻关注民族命运安危的爱国主义音乐家相比,陆在易的爱国之情跟他们一样浓烈,其作品的情感和艺术性也毫不逊色。不同的是,陆在易是在爱国情怀与大众审美情趣中和上是做的最好的一个。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家》、《我爱这土地》等作品,都是对国家怀有大爱而又不脱离大众审美情趣的作品。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陆在易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歌做歌词,因为这首诗歌最能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能贴切表达民众对祖国的爱意。因此,这首作品才能深受人们欢迎并传唱不衰。歌唱故乡、抒发乡愁,同样是陆在易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以陆在易与孙新凯合作的作品《家》为例,这首的歌词里有两句分别是“家在长长的乡愁里,愁了九十九个夏”、“家在弯弯的黄河边,等了九十九个夏”。歌词中的“乡愁里的家”指的是小家,黄河边的家指的则是华夏儿女的大家——中国。这种从“小我”的角度映射“大爱”的艺术创作手法,是陆在易所擅长的,也是他高超艺术技巧的体现。这种自然流畅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当然也更受民众欢迎。
(二)歌词充满诗意
用诗化的歌词去营造“歌中有诗,歌中有画”的艺术意境,是歌曲艺术创作的常见手法。不过,这一创作手法在中国风歌曲中较为常见,在注重音乐的古典性、艺术性的学术型作曲家这里却不常见,如流行音乐作词人方文山、许嵩等,就是善用词作渲染古典风韵的高手,而学术型音乐大家都对歌词的风格和韵味不会有过高的要求,也很难将刚性情感和柔性歌词合并起来,去进行在他们看来较为“另类”的创作实践。陆在易却不然,他的作品中有许多直抒胸臆的作品,也有许多意境朦胧、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让人惊讶的是,他在进行曲子创作时,又总是能巧妙地将歌曲的审美特征、艺术特征与歌词的审美需求巧妙统一起来,完美呈现他个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风格。究其原因,陆在易在歌曲创作时,对歌词的要求较高,在选词上也较为严谨,他认为,自己选择的歌词只有过了自己这关,才有可能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在歌词方面,他既关注歌词的情感,更关注歌词的意蕴,他认为只有情景交融的歌词才能营造“曲中有词、词中有曲”的艺术意境 。正因为如此,他创作的歌曲才有了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韵味。以陆在易与于之合作的作品《桥》为例,这首歌曲中有许多描写水乡美景和水乡生活风情的句子,如“三步两桥连水港,条条玉带映碧波”,“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这首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歌词情景交融,情趣盎然,意境也颇具画面感。作品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与其说是陆在易有意为之,不如说他诗化创作理念的体现。
(三)偏爱民歌旋律
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歌曲本质上是一种声乐的载体,它由音乐旋律和歌词共同组成,也需要二者共同来完成歌曲所肩负的使命。单看歌词,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许多歌词绝大多数都是大众化的浅显易懂的歌词,其目的是为听众搭建便于欣赏作品的桥梁。就旋律来说,陆在易艺术歌曲在旋律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许多旋律都来自民间和民族音乐,都带有大众审美倾向。为了突出旋律的易解性,陆在易在旋律创作和钢琴伴奏上下足了功夫,在旋律创作上,他将许多民间歌谣如山歌、摇篮曲的旋律进行了改变和加工,并將之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这样通过熟悉的旋律,听众很快就能将记忆中的碎片串联起来,进入到音乐世界中去。如在其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中,他将民族性的363音调分别用切分节奏、等分节奏和顺分节奏分别表现出来。同样,在《桥》开头第一句“水乡的小桥”这一句的旋律创作上,他也选择运用363民族性音调来表达形象化构思。不过在涉及小桥流水的语句时,他又用琵琶来进行声音模仿,这些,都是陆在易对传统作曲技法的借鉴和运用,这也使他的作品情感更加细腻、旋律更加动人。
(四)情感真挚
受中国传统文化实学思想影响,陆在易对真挚、朴实的艺术创作理念非常推崇。他认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错,但是,艺术音乐艺术与绘画、雕塑还不一样,它还是要坚持艺术的真实性,在情感上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为此,他的许多艺术作品在词作和旋律上都颇具自然气息,情感也是非常质朴而直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关注听众的感情体验和作品的内在美。相反,陆在易对歌曲的审美意境要求非常高,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都倾注了深深地情感,并在画面刻画上运用了许多的技巧。如在陆在易创作的《我爱这土地》这首作品中,可以发现,这首作品前两行(10-19小节)的歌词所对应的旋律起伏都非常小,旋律都是二度级进,音乐旋律的停顿与歌词的停顿是一致的;后四行诗所对应的旋律(第20-40小节)是节节向上的,在暴风雨、土地、汹涌等词语上还用滑音来加重感叹 。之所以这样安排旋律,是因为在陆在易看来,随着歌词情绪不断上涨,如果不对旋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根本不能完整表达歌词所饱含的情感。因此,为了忠实歌词,他必须将歌词的抒情性和旋律的戏剧性融合起来,用宣叙调和咏叹调等歌剧创作手法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二、陆在易艺术歌曲的演唱
(一)对演唱技巧要求较高
陆在易艺术歌曲在演唱技巧上的要求非常高,这一点在歌唱吐字、运气和音量掌控上体现的尤其明显。我们知道,陆在易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对歌词的要求较高,那么,他的歌曲在演唱方面对歌词演唱有哪些要求呢?首先,演唱者要能根据歌词来行腔,即演唱者既要能通过歌词传达情感,还要能通过歌词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我国歌唱艺术发音规律最讲究字正腔圆。汉语在发音上有其特殊性,这也决定了中国歌唱发音艺术与西洋唱法必然要有显著的区别。汉语音乐发音所要求的字正腔圆即吐字清晰、强调圆润,语言与声音融合到一起要能产生字清意明的艺术效果。陆在易艺术歌曲对演唱者“依字行腔”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在《桥》中,第一段中的“水”字的生母是舌后音,整个字则是卷舌音,演唱者如果吐字不清,很难表现音乐的语言艺术魅力。在歌唱中,气息是确保歌声流畅的首要条件,音量则是表达情感、吸引听众的根本。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具有音域辽阔、抒情性强等特点,其歌曲对演唱者的运气能力要求更高。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这首歌情感热烈且波动较大,意蕴丰富而深刻,演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能保证情感收放自如,还要能根据情绪变化适时提高音位、变换气息。如在演唱“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这一句时,演唱者的气息不能脱节,情感也要诚恳、深沉,尤其是在最后一个“啊”字上,还要体现音量的爆发力,只有这样,才算完美诠释了这首歌曲。
(二)乐器伴奏必不可少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完美演绎离不开乐器伴奏,陆在易艺术歌曲的伴奏部分非常精密,许多歌曲伴奏部分都可以称得上是艺术歌曲伴奏的典范。以钢琴伴奏部分为例,陆在易本人就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其作品的钢琴伴奏也都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如有的钢琴伴奏是要突出情感,有的则是展示音乐形象,有的则是烘托环境。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伴奏方面的要求是:在伴奏时,演奏者首先要深刻领悟作品的艺术意境。其次,把握音乐的节奏,认真研究乐句的划分,根据作品进行呼吸和技巧调整。最后,运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营造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氛围,并与演唱者做好配合,更好地感染听众。对于演唱者而言,演唱者要做的就是配合乐曲伴奏,巧妙进行演唱处理,实现歌唱情感、技巧与状态的完美统一。以《桥》为例,在这首两段体歌曲演奏中,前半部分的演奏要配合歌词借景抒情的特点,用柱式和弦琶音引入前奏,目的是能尽快将听众带入江南水乡意蕴的音乐意境中。这首歌曲后半部分的伴奏,多次运用了和弦分解音型,目的是通过细节处理表现水乡人们美好、惬意的生活。在演唱上,演唱者在前半部分要注意演唱的叙述性,保持气息连贯,在后半部分要注意演唱的歌颂性,尽量用优美、柔和的声音线条来歌唱。
(三)演唱表演要大方得体
歌唱艺术对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演唱者情感充沛,表演自然大方,都能提高演唱的艺术品位。通常来说,不同的歌曲作品的内容、情感和想要塑造的艺术形象各不相同,它们对表演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虽然整体上以“大爱”为基调,但是许多歌曲的情感和内容却不尽相同。要想对这些作品进行完美演绎,演唱者首先要认真分析歌曲的艺术形象,从歌词和旋律两方面入手,就歌曲所要展现、想要塑造的艺术形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其次,演唱者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准确把握词作者、曲作者在歌曲中寄托的情感,并观察他们是如何来处理情绪、宣泄情感的。在此基础上,演唱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技巧对作品进行二次处理和艺术演绎。以《家》为例,这首歌的感情深情而平缓,但是由后面的高音可知这首歌曲的情感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候要把握好情感放松或加速的速度,如在刚开头带有“mp”标记的地方要做好声线和情感中弱处理,避免前奏部分起音过高。在第二段演唱时要避免声音太重太强,在第三段小字二组a部分,不仅喉咙要用劲,还要能顺着旋律流动去歌唱,那样不仅高音不吃力,歌曲的情感也能表现的更好,表演状态也更加大方、得体。
结束语
陆在易是一个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旺盛创作精力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作品多以国家大爱、乡愁为题材,歌词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朴实,都称得上是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雅思共赏的优秀作品。陆在易的创作理念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他个人的辛勤努力和积极尝试,他在艺术创作中所坚守的美学思想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演唱者来说,要想更好地演绎陆在易先生的作品,我们首先要深刻认识陆在易艺术歌曲作品所独有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然后,结合艺术歌唱实践发掘其作品的独特风格,认真学习其作品的词曲结合特点、伴奏搭配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陆在易艺术歌词作品的审美情绪和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崔贵东.陆在易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杨柳.陆在易艺术歌曲风格探究及演唱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
[3]徐敏.陆在易艺术歌曲风格探究及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15,13:148.
注释:
①李萌.陸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处理[D].山东师范大学,2014.
②赵常利.由《我爱这土地》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D].天津音乐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