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2015-05-30王颖
王颖
摘 要:传统教学多局限于“传递—接受”的填鸭模式教学,将更多的教学重点和注意力放在了所谓的“习题”上,注重任务,结果却忽视过程,严重缺乏思考的过程和解决的办法,导致学生的学习表面化、局限化。问题导学法正是对这一传统模式的一种突破和改革。简要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阐述了问题导学法的内涵及重要性,并介绍了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化学;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过多地考虑教师的权威性和单一的教学作用,使得教学中更加重视教师灌输了多少知识,得到了多少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化学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情况,严重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问题导学法的内涵及重要性
1.什么是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就是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学习来得到化学知识、思维水平、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等方方面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問题导学法的重要性
问题导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主张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思考、分析的能力。
问题导学法,更多的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将“教学”转变为“导学”,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探索,形成求知的渴望,从而主动求知,积极学习,从而学会捕捉、加工、处理和利用有用的信息。通过“问题”的设立,让学生直接接触实用的化学知识,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还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下均以2Na2O2+2H2O=4NaOH+O2↑反应的实验教学为例。
1.提出问题
问题导学,提出问题,既是起点也是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问题导学探究教学质量的高低。
实验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1)我们大家都知道,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的是氢氧化钠和氧气。那么,我们在实验中所得的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大家仔细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溶液先是变红,之后又褪色。(2)为什么会先变红,又褪色呢?因为没有进一步的学习,学生很难做出回答。
2.引导学生猜测、假设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猜测和假设是最常用到的学习方式,也是问题导学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例中的第二个问题,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猜测一下,为什么变红,又褪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猜想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猜测说,是因为试管内壁不干净导致的;有的则认为是过氧化钠在空气中放置变质了,导致褪色的;有说是因为反应中产生了大量的热,温度过高而导致的;还有的说是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钠的浓度大小导致的;有的认为是期间生成了双氧水,它有漂白作用等等。无论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都认真地思考、猜测、假设,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一点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3.引导学生探究、验证
有了猜测和假设,就需要进一步验证猜测的正确与否,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探究,对于自己的假设,进行一一的验证。
(1)认为是试管的洁净程度影响实验结果的,就要求学生自己将试管洗涤干净,之后再去做实验,结果发现,依旧呈红色后褪去;(2)认为是药品过期的,则提供新的过氧化钠药品,让学生做实验,结果依旧不变;(3)认为是反应温度导致的,则要求学生等待试剂冷却之后,再加入酚酞试液,结果红色还是褪去了;(4)认为是由于氢氧化钠的浓度不同,导致红色褪去的,则让学生选择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做实验,结果发现,氢氧化钠的浓度,只会影响红色褪去的时间,越是稀的溶液,维持红色越是持久;(5)认为是生成双氧水的原因的,向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中得到的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发现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在稀的氢氧化钠中放入酚酞试剂,再加入双氧水,发现红色褪去了。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通过一一验证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试管的干净程度、药品变质、温度等,都不是引起颜色变化的原因。而得出酚酞试液在稀碱溶液中呈现红色和双氧水可使酚酞试液褪色这两个结论。这也就是说,2Na2O2+2H2O=4NaOH+O2↑的反应式,并不完善,而应该是两步反应:Na2O2+2H2O=2NaOH+H2O2和2H2O2=2H2O+O2↑,是反应中的热量,将双氧水分解,导致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
总之,问题导学法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验证,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活动效率的最大化,最终达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孙高海.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