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深度思考
2015-05-30王军苗洪
王军 苗洪
摘 要:通过对高职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改善当前面临的问题,使“走班制”分层教学新模式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够取得成功。
关键词:高职教育;“走班制”分层教学;学生主体性
一、何谓“走班制分层教学”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指让学生移动到符合自己层次的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室以及学科是固定的,但学生是流动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等)进行安排,使他们到可以接受理解范围内的课堂进行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这种模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班级固定模式,学生不需要固定在一个班级进行所有学科的学习,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进行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教师也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变动教学内容,使原本固定班级授课制形式下,难以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有所改观。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本质是: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职院校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依据
1.高职院校学生参差不齐是主要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逐年下降,学生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如果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评价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还继续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的同时,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它的最大弊端是不考虑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个性差异,不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兴趣、动机的不同,而从学生的“平均情况”设想出千篇一律的教育,强求他们齐步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统一的要求和一致化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结果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习效果极差,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出来,已很难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
2.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分层教学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个性潜能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且依赖于前一阶段,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教学活动需要结合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静态因素即学生目前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层次。动态因素指的是教学目标和方式。教师教学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和层次出发,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才能达到各个层次学生均学有所得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勤率高,教师很难对课堂进行管理
“走班制”这一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勤的状况很严重。“走班制”分层教学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分班以后,班级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的不同班级,导致会有许多学生趁机逃课。因为班级人员组成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很难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就没有很多时间来整顿课堂纪律,这样就导致学生缺勤的情况愈发严重,长时间以后,就会有学生无视纪律的现象发生。
2.学生之间相互影响
将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相当的学生分到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点。这样对于学习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的好处尤其大,可以使他们在一起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爱玩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大弊端了。本来这些学生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还都比较贪玩,他们聚集到一起时“走班制”分层教学的优点荡然无存。他们不仅不能在学习上相互促进,而且还一起玩,忽视课堂纪律,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保证分层走班制有效实施的对策
1.明确分层走班制的预期目标,完善相适应的配套制度
教育政策失真有时并非是执行过程中“实施阶段的问题”,而是爆发于执行过程中“政策本身的问题”,是政策预期目标未能揭示到位的后遗症。保证走班制并非仅仅依靠自身目标管理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建立起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选课制、导师制、评价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等配套制度是推进走班制的必要手段和有效保障。
2.完善问责监督机制,反饋分层走班制阶段评价
建立和完善走班制的监督、评估和问责机制能够防止预期目标的偏离,促进政策的及时调整,防止不良政策的惯性和自由发展给教育现实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代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对政策执行进行的监督检查是当代政策活动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胡春洞,王怀才.英语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