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锤到关节处引在恰当时

2015-05-30方苗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引领阅读教学问题

方苗娟

摘 要: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不能准确定位学生学习起点,自身对文本解读肤浅,教学机智不足、学生观不正确等因素制约,使得课堂“引领”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不能达成,语文课堂也无法体现语文的魅力。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以深厚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素养为根基,在课堂的巧妙引领上做足功夫,锤到关节处,引在恰当时,以期学生完美地实践语文学科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两个层面的功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06-004

一、概念界定

1.教师的引领功能

一节课就如一部小电影。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布控全局的导演。教师设计好教案,在课堂上引领、指导学生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改变教学“剧本”的演绎,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尝试、揣摩、控制,从而实现新知识的建构。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巧妙的“引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思考,指导实践,疏导心理,教导方法。在评价、点拨、修正、示范、提升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引领功夫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面貌和最终收获。

2.语文教师课堂引领的专业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以文选的形式呈现的,有别于其他学科,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流程的实施等较之其他学科,担负着更重要的职责。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用专业的手段,引导学生接触并掌握教学内容,形成能力;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带领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最终达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并且要求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中,体现“语文味”。

3.语文教师课堂引领的实效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引领”具备扎实有效的特质,对教与学的各项指标起推进作用。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引领”功能欠缺现象举隅及剖析

1.指向不明确

对学生学习起点把握得不准确,导致教材处理的不恰当,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的预设偏离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教师没有在课堂关节处锤打,发挥引领功能。

案例(一)老舍《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然后认真思考,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

生(甲):我认为冬天的济南是温晴的,因为……

生(乙):我认为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因为文中说你“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而這句话也从济南地形的特点上表现了她的“慈善”。

师: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同学来发表意见吗?

……

【解析】

济南冬天的特点,甚至“慈善”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学生在感知全文,筛选信息后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但是学生是否明白冬天“慈善”的真正意义呢?这就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时文本解读、语言赏析的重点。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在解读教材、设计教案、预设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时有没有恰当地定位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否想过该在什么地方给学生一些引领、指导、点拨,让他们得以向文字的更深处漫溯,真正读懂此文,获得美的享受呢?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水平很不错,有结论,也找到文中相关的语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那么,此时我们教师该做什么呢?难道只是说一句“你说得很好”之类的话草草收场吗?如果这样,谁都可以当语文老师了啊!笔者以为此时教师完全可以追问一下,如:“老师只知道‘慈善是形容人心地善良,常怀悲悯,或做了些帮助他人、社会好事的现象,为什么可以形容冬天呢?”这样的追问不仅可以凸显济南冬天的特点,也可以深化教学,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结合具体内容理解“慈善”一词其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济南冬天温暖平和的特点。再如,还可以追问:“慈善”表现济南地形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济南三面环山的地形特征,通过语句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你说得很好……还有同学来发表意见吗”式的引领,的确可以达成教学环节的收缩和顺利过渡,但是,此时作为教师,我们的功用又在哪里啊?

很显然,在以上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的引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1)没有吃透教材,错误定位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难点及需求,没有在教与学的关键处花大气力重锤敲击,使得课堂教学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嫌疑。(2)没有真正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点拨、示范、提升”功能,课堂也就显得机械呆板,没有灵气而冷漠。(3)以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作为考量标准,这样的引领根本不具备专业性,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无从体现。

2.专业性不强

囿于学识、视野、思维的习惯及深度等因素的制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处理过于肤浅,以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在教学内容层面上进行富有专业性的“引领”,课堂显现深度不足的弊端,有时甚至成了无效劳动。

【案例二】九(上)《故乡》的教学实录

(教师让学生梳理文意,概括出小说的主旨体现在一个“变”字上。然后花了近二十分钟研读闰土的“变”)

师:刚才我们从闰土的外貌、语言的变化中,感受到他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的愚昧麻木,更感知到辛亥革命并未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正是物质的匮乏才导致了他精神的麻木和无原则的顺从,这可悲的变化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课文除了写闰土的“变”以外,还写了谁的“变”?

生(众答):杨二嫂。

师:那么,杨二嫂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谁来说说?

生:杨二嫂年轻时很美,现在变得很丑了……

师:是的,杨二嫂年轻时很美,现在变得很丑很势利了,这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

【解析】以上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梳理文意,概括出小说的主旨体现在一个“变”字上。然后花了近二十分钟研读闰土的“变”,感知辛亥革命并未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物质的匮乏导致了精神的麻木和无原则的顺从、人与人之间可悲的隔膜。这个环节的设置无可非议,大多数同行也会这样操作。但是,这些不是教学的难点,因为《故乡》中杨二嫂这个人物并非可有可无的“摆设”或“陪衬”,她是当时城市小市民的一个典型代表,更是人性异化另一个极端(张扬到恣睢、自私、损人利己),她不同于闰土的顺从、也是人性变异的另一种可悲的表达形式。这些内涵作为学生还很难理解,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因为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厚度和质地。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塑造这个人物的用意极为明显:通过她的外貌,尤其是性格由温柔贤淑到恣睢自私的变迁,反映辛亥革命同样导致城市市民的贫穷,最终异化了人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但是,上述的案例中,教师竟然那样轻易地让杨二嫂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学生的视线,好可惜!

我们都知道,解读小说,必须从典型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把握切入,从中更准确深刻地把握主旨。《故乡》主旨的解读,对学生而言,只要教师引导到位,背景资料准备充分,学生达成这个目标也不是难事。可我们的教学,除了读懂文本以外,还应该教给学生解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果我们的课堂都只是把感受探究闰土的变作为教学重难点,那么,学生对《故乡》的主要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必将过于肤浅,而且也无从感知小说的一般解读路径,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及文本深度解读的目的也将无法达成。笔者以为,以上案例中,当学生在只知道用“美”来形容杨二嫂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解读“豆腐西施”一词入手,指导他们用“面若桃花”、“白净端庄”等词来想象描绘年轻杨二嫂的秀丽端庄,找出眼前“圆规”形象描摹的语句作对比感悟,再从引导“恣睢”一词的解读入手,想象并描绘杨二嫂的现时的粗鄙、刻薄、不堪入目,然后追问:“造成这天翻地覆变化的原因何在?对于一个曾经那样秀丽端庄的女子意味着什么?”最后归结为杨二嫂所有的“变”都在于物质生活的窘迫导致的外貌到性情的可悲的异化。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追问:辛亥革命给了小市民什么?学生自然会归纳出“物质的匮乏和人性、人际关系的异化”等深层次的东西。或许此时,我们还可继续解说或追问小说中的人物的意义及从文本阅读过程中领悟到的小说解读的一般方法……如果用以上方式去改变《故乡》一文的教学引领,不仅文本的深度阅读有了实现的途径,主旨归纳也将不再是空中楼阁,学生解读小说的能力也有了一个感性的提升过程。而且,教师在达成以上目标的同时,都以语言感悟、赏析、运用为基点切入,日积月累,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在一次次具体可感的磨砺中得到质的飞跃。

3.修正不及時

课堂上没有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不规范或不完美之处进行及时的修正、“引领”,体现不出语文课堂教学“引领”的专业性。

【案例三】八(上)《石壕吏》教学片断

(学生在自主翻译完“听妇前致词……犹得备晟炊”一段后)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妇人的“苦”是什么?

生:孩子三个死了两个,家里很穷,自己也老了,孙子还小。

师:你概括的很对,也很全面,请坐。

如果教师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注重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该有的专业而有效地引领,那么,课堂便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请看预想中更理想的“引领”及效果: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妇人的“苦”是什么?

生:孩子三个死了两个,家里很穷,自己也老了,孙子还小。

师:你概括得很对,也很全面,但是能不能用成语或俗语准确地来形容妇人的“苦”呢?相信大家有这个实力,都来试试吧!

生:好像想不出来。

师: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找找。

生:好的。

师:孩子三个死了两个,那么妇人承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生(甲):丧子之痛。

生(乙):白发人送黑发人。

师:说得精彩极了!妇人家里很穷,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生(齐答):“出入无完裙。”

师:媳妇都已“出入无完裙”了,你想想妇人家中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甲):家徒四壁。

生(乙):一贫如洗。

生(丙):缺衣少穿。

生(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师:真聪明!妇人这样悲苦,我们会对她怎样?差吏呢?

……(课堂因为教师抓住了“语言表达”这一灵魂,且进行了别具匠心而又专业到位的引领,瞬间变得丰满生动,具有了吸引力。它犹如一泓清泉,带着兴奋、快乐、激情走向远方。)

【解析】从上述案例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忘却我们的课堂姓“语”,总是会忘却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难怪旁人会笑谑我们的课是“思品课”!

4.时效不明显

教师没有及时恰当地处理动态生成的内容,错失良好的教学契机,最终没有很好地在专业性及实效性的维度上达成教师的“引领”功能。

【案例四】九(上)第四单元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片断

师:课文内容我们已经分析完了,对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有什么看法?

生:老师,我有。

师:你说。

生:我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的语言不活泼,总感觉在教训人,前一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写得更生动一些。

师: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你不喜欢也得学的,大家说是吗?……

(不少学生附和老师的说法,有的幸灾乐祸地看着刚才发表意见的学生,在众人含义复杂的目光中,他低下了头,再也无心听课了,空气里有一种莫名的压抑……)

同样,如果教师这时候不要匆忙下结论,顺势“引导”,课堂一定会呈现别样的风景:

生:我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的语言不活泼,总感觉在教训人,前一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写得更生动一些。

师:那么请你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语言不活泼,总感觉在教训人”?

生:比如……(相信这时候其他同学也会有兴趣参与,因为这是他们从心底涌出的感觉)

(等学生饶有兴致地“找完碴”后)师:既然大家都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过于严肃,喜欢13课的风格,那么老师就请大家以13课为蓝本,试试给丁肇中先生提意见,让他的大作变得更有亲和力,行吗?

(教室里瞬間像被注入了兴奋剂,你一定会感觉到热情和思维的潮涌际天而来。)

(不一会儿,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高见了。)

师:大家一定有不少的高见了,那就来说说吧。

生(甲):文章的开头可借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图文并举式开头,或用另一种更新颖的方式开头,让人耳目一新,吸引读者的眼球。

生(乙):可以变换课文的句式,比如像13课那样用设问句作过渡句就更能吸引读者,且起到一个强调突出的作用。

生(丙):建议丁先生来点幽默而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这样就不会觉得他高高在上了。比如把“埋头读书”一词改为“蛀书”,更显亲切。

生(丁):他为什么要摆王阳明格物的事实,王阳明离我们太遥远。即使要保留王阳明的事例,也可以添个我们熟悉的,可少一些距离感……

师:刚才大家提了不少意见,我们来归纳一下文风过于严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丁文的严肃缘于其用语、修辞、句式、论据选择上的严肃。

师:既然我们有了以上的认识,那么就趁热打铁,请同学们任选文中的一个片段,从用语、修辞、句式、论据的选择等角度对其文进行改写,力争使其可亲可近。

……

【解析】上述案例中,学生因为不喜欢教材的内容而大胆地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件多么可喜的事啊!因为这表明学生已经投入地参与了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大胆质疑。如果教师以“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你不喜欢也得学的,大家说是吗”的方式给学生泼冷水,打闷棍,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还会有什么生趣?还有哪个学生是快乐地学习语文的啊!

而设想中的教学,教师就从学生的困惑出发,顺势利导,巧妙地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向对文本语言风格的探究评析及片断改写上。它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指向语文视野的拓展、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提高,可谓“一石多鸟”。要知道,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如果是教师预设的,学生多少会有些抗拒,但现在它来源于课堂生成,学生会多么兴味盎然的参与其中啊!可以想见,学生在其间得到的除了丰富灵动的语文知识、能力外,更多的是精神的愉悦,自信力的提升、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

5.问题不透彻

教师的“引领”总是会操之过急,有时则表现为“引领过度”,最终使“引领”成为了一种“逼迫”,“引领”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案例五】八(上)《老王》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找文中老王的“幸”与“不幸”。

生:全体低头专注地默读。

师(不到一分钟):请同学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解析】《老王》一文读完至少要三四分钟,况且学生在默读时还需要筛选和概括出老王的“幸”与“不幸”,这个任务少说也要四五钟才能完成(相对程度较好的学生)。现在,教师却要求学生在不到一分钟后回答提问,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学生如果能回答,大约也只是因为课前“预习到位”吧!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细节可以充分暴露我们课堂“引领”的一个通病:总是太急,一味地为了完成自己“教”的任务,急冲冲地要领着学生走向下一个由教师拟定的“驿站”,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在情感上被唤起,愿意跟着老师去“远方”看风景。也很少换位思考:自己的教学指令学生能达到或需要用多长时间、具备怎样的基础和能力才能达到等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学生已掌握的东西却“恋恋不舍”,唯恐自己带不好他们,学生会因此“迷路失途”。

6.承合不明朗

课堂的起承转合处未化心思,“引领”显得极为生硬呆板或滞涩脱节。

这个问题当然不只属于语文阅读教学,但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更需要以情来温暖孩子的心,以语言的魅力来召唤一群人去感知语言魅力。所以,语文课堂的起承转合处,教师需要格外用心思:要用语言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上激情走向文本;在课堂转折处,以“风过了无痕”的“体贴”,让他们愿意“移步换景”;在课堂的收束处,他们更应该在老师的“引领”中,让目光变得更深邃,在思想和诗意的天空中飞翔。

三、改进策略

通过上述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的不如意之处的追根溯源,结合目前我们的教学现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提升课堂“引领”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1.摸清现有基础,激发学生兴趣

一是要学生学习起点的定位,需要关注其知识能力的储备,原有的学习习惯、情感的投入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了解大多数学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的学习需求,比如可以让孩子先质疑,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以学定教”的模式设计教学。二是要多走近学生,准确把握其学习心理、情感动态等非智力因素。

2.把握重点难点,点燃学生思维

【案例五】老舍《济南的冬天》教学片段

(学生品析完课文第二、三两段(描写济南的山)后,明确“写山”的部分写作上极有特色——注意方位顺序、修辞运用形象生动而贴切、内容上着色绚烂等,然后教师顺势引导:

师:那么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法,你想写什么?

生:写一写桂花树吧。

师:好吧,那就开始写吧!

(几分钟后,学生展示仿写结果,发现精品不多,很难“仿得” 范文的精妙处)

【解析】刚才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说“写桂花树”,教师不假思索就同意了。这样“引导”,虽然看似流畅,但其实有很多问题(练习的结果不尽人意就直观地说明了这点),因为范文写山,学生写“桂花树”,两者共性的东西太少,仿写中很难落实“按方位顺序、內容上着色绚烂”的练习点。但如果教师告知桂花树与“小山”共性的内容太少,并请同学思考“熟悉的秋天的校园”是否更容易仿写。学生因为生活在校园,对仿写的对象是熟知而有感情,而且三个仿写点都容易操作,无论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效果都会更好。因为这样的“引导”找准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情感的爆发点、语言的训练点、思维的发展点,是扎实有效的“引导”。

3.提升专业素养,搞好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引领”的专业性及实效性的达成,最需要我们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极强的、深刻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能力。不然,我们的“肤浅”一定会使大好的课堂教学时光成为“蹉跎岁月”!有道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一桶水”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4.锤炼表达功底,彰显榜样实力

语文课的灵魂在于用语言的美吸引学生,使其在感动、模仿、实践、修正的循环中最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有时解读文本后往往会用一些极平淡的词汇表现所得,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而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不足,以规范、精妙、典雅的语言来匡正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错误及不足,作出极感性而极具亲和力的示范表达。长此以往,学生的进步一定是神速的,因为他们有何等学习语言的热望和激情啊!只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时时刻刻在语言表达上进行专业而有实效的引领,将自己的教学变得生动而有魅力。

5.重视语言品析,关注课堂细节

语文课无论形象的感悟、主旨的归纳,都不是架空的,不能是机械的腔调,“绑架”式的解读。任何一个理解和归纳、结论,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语言的浸润品析中渐行渐深、生动有味地去达成。语文课应该有语文课的特质,那就是怎样用语文的美解读语文。千万别让旁人感叹:语文课成了思品课,或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啊!由这个角度观察,语文教师的素养,尤其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文本语言的敏感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率、深度及师生融洽度等一切评价课堂成败的因素。

6.提升教学机智,生成知识能力

很多时候,教师的“引领”功底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动态生成内容的把握上,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线性的、不可预演的过程。相比于前面所说的基于教材的处理及文本解读层面作铺垫的“引领”,这种需要及时恰当处理动态生成内容,抓住教学契机的“引领”,更需要教师以极高的教学素养,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情感状态,甚至在时机的选择、措辞、体态语言等多个维度上都有极高的要求。

7.定位自身角色,追求教学效益

很多时候,我们除了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之外,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要更好地发挥课堂“引领”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蹲下身子倾听,耐下性子等待,以更诚恳、谦卑、智慧的姿态,让孩子亲近语文,更在语文中收获。

学生是一块璞玉,我们就该是个有灵性的玉匠,懂得在何处雕琢,玉石能大放异彩;学生是块生铁,我们就该是个智慧的铁匠,懂得施以怎样的火候、在何处锤打,生铁能历炼成钢。但愿,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激情,能在课堂上“锤到关节处,引在恰当时”,带着学生快乐而充实地走向远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候翠芳.《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实用性”》,《成才之路》,2009年第15期

[4]鲁中华.《把就业观引入中职语文教学初探》《职业·中旬》,201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引领阅读教学问题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