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理病害防治要点
2015-05-30田冠涛
田冠涛
水稻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田间管理不善或者气候等原因造成。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来改善,农药作辅助。侵染性病害是通过菌丝或者菌核孢子感染,可以通过使用杀菌农药来改善,管理做辅助。
一、水稻恶苗病
1.发病特点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2.防治措施
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天,25℃浸2天,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小时,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
二、水稻烂秧病
1.发生特点
水稻烂秧病是秧苗多种生理性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表现为苗期的烂种、烂牙、黑根和死苗等。生理性烂秧多因环境不适应发生烂秧种、漂秧和“黑根”等。侵染性的烂秧,多由土壤习居菌真菌所致。主要包括,立枯丝菌核、镰孢菌引起的“立枯病”和绵霉菌、腐霉菌引致的棉腐病。丝核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株残体上、土壤中越冬,靠流水和菌丝蔓延传播;镰孢菌以菌丝体和后垣孢子在寄生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其游动孢子靠流水传播。立枯病是早育秧田最严重的病害,常在秧苗的2-3叶期,呈现“青枯症”和“黄枯症”症状枯死。绵腐病常见于水秧田,病菌普遍存在于污水中。
2.防治措施
2.1科学管水,合理施肥。要求播种至春头前以同期供氧为重点,保持厢面湿润;2-3叶期以保湿防冻为主,浅水灌溉防死苗;3叶期保持3厘米水深,护苗防寒保暖。秧苗2-3叶期防抗寒力最弱,如遇寒潮降温,露地秧需灌深水护苗,寒潮一过,即刻排水;阴雨连绵时注意随时排水,保持薄水;久雨后晴苗长势弱,要逐渐排水,以防“日烧”。经验指出一发现立枯病,即刻建立水层,有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若水层建得太迟或当时气温太低,效果就差。施肥原则应把握“基肥稳,追肥轻,早施少施分次施”,注意氮、磷、钾配方施用,避免过酸或过碱以免烧根,加重立枯病。有机肥应控制人粪尿、草木灰、老墙土等碱性肥料量,增加酸性肥如硫酸铵等。
2.2改进育秧方式,保证秧板平整。我省主推的育秧方式有覆地盖膜保湿育秧、旱地盖膜育秧、塑盘温室育秧、水直播等。无论哪种方式均要因地制宜。秧田宜选土质疏松肥沃、背风向阳,灌排方便的地块。整地要精细,厢面要平整、上糊下松,深沟高厢、灌排灵,水不高过厢面。利用冬闲田作秧田,要冬翻烤晒,施足底肥,要求施腐熟的有机肥,配施速效氮磷钾肥,播前一道翻入。
2.3化学防治。在摸清当地主要菌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化学农药技术,进行土壤消毒、种子处理和秧苗防治等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2.3.1秧苗期药剂防治:以种苗“1叶1心”期为重点施药。用3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500倍于“1叶1心”、“2叶1心”和“3叶1心”连续喷洒3次;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每平方米喷洒药液2.5公斤;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3喷淋;或用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5-0.75公斤兑细土25公斤,寒潮来前撒于苗床厢面上,7天内不灌水,持效15天防效佳;或用育苗灵300倍液,每平方米3.5公斤药液喷洒厢面,在秧苗“1叶1心”、“2叶1心”期各再用上述药液量喷淋1次,喷后用清水洗苗一遍,以防药害,也基本上可控制立枯病。
2.3.2床土消毒:一般每平方米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克或53%金雷多米尔锰锌1克或2.5%适乐时悬浮剂2克,各对水3公斤,喷洒于浇透水尚未播种的床土上;或在苗床蓄种后,每亩秧田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00倍液50公斤喷射,或播种前3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500倍喷洒床土(为调酸的秧田在发病前施用),方立枯病效果显著。为预防前期立枯病,可选用50%代森桉水剂800倍夜,每平方米1.5-2公斤药液消毒床土,效果也很显著,但要把握好药剂的浓度和用量,避免药害。
(作者单位:156400黑龙江省三村镇农业畜牧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