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诗词教学微课设计探析

2015-05-30廖虹晔

求知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名句考点思路

廖虹晔

所谓“微课”,是指教师针对一个教学问题展开的教学行为。这种教学形式具有精炼、简单、快捷等特点,在实际操作运用时,能够发挥“轻骑兵”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引入微课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微课作用,对高考知识点进行细化,提升教学针对性,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形成重要学习技能。微课一般由讲授课型、指导方法、总结考点等环节构成,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展开多元设计,让微课成为高考指导的重要突破形式,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思维启迪。

1.挖掘文本,细化知识点

高中语文古诗词是教材重要学习内容,根据考试大纲规定,古诗词考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观点态度。针对这一规范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对教材内涵展开深度分析挖掘,找到考试设计内容和出题切入点。微课适合个点突破,教师要将古诗词知识点进行细化处理。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音频等材料信息,制作微课视频,这将极大提升微课有效性。

在学习屈原的《湘夫人》时,笔者将知识点进行细化,然后针对主要知识点展开微课设计。知识点一:积累文言词语,熟悉作者简介,背诵全文。知识点二:理解文本主旨,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的情感渗透。知识三:体会文本“比兴”手法的应用,理解文章虚幻景色描写的用意。教师在文言积累微课设计时,主要从屈原生平主张介入,列举屈原名言,明确屈原人生理想,背诵部分主要从重点语句展开,引导学生学习记忆技巧,对于文言词语,主要是通过同类比对,形成鲜明认知。

2.抓住考点,提升针对性

根据高考古诗词鉴赏考点要求,教师可以将考点进行分类梳理,形成系统性考点体系,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分门别类设计微课,让众多微课介入高考指导之中,可以形成各个击破的主攻局面,为学生逐一解决考点问题,找到解决类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全面提升学生考试能力有重要帮助。微课视频一旦成为学生考前必备学习工具,其教学引导效果将是巨大的。因此,教师要针对本班级学生学习实际设计微课,抓住考点和学生学习思维的对接点,这样才能提升微课视频的针对性,获得微课应用的高效性。

根据教材要求,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高考背诵内容,教师设计微课自然要从默写开始。高考古诗词默写大多是名句,教师让学生筛选本诗名句,学生很快找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让学生对名句有深刻认知,教师对名句展开详细鉴赏,从名句意义开始,从典型用词、深刻内涵、作者情感、写作特色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挖掘,促使学生形成名句情结,这对提升考试命中率有重要帮助。教师设计微课的目的性明确,学生获得的学习认知自然有更高含金量。

3.理清思路,增加覆盖面

微课设计没有具体规范要求,教师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学习问题和困惑制订具体对应策略,这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有积极意义。微课只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设计,这就需要考量微课设计是不是具有普遍性。教师要注意筛选微课设计对象,不是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而是众多学生的共性问题。这样设计出来的微课才有较强的覆盖面。微课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微课设计时能够进行方法传授,让学生掌握解决类题的途径,给学生提供更多抵达问题核心的方法,学生才会有举一反三的考试技能。

例如,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真题:《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常常是跟着感觉走,答案显得比较凌乱,难以形成得分制高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微课视频,先展示词中描绘的意境图片,春雨、落花、小池、日西、燕归、愁眉等因素都呈现在画面上,教师提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然后列举词中例子,具体分析作者情感蕴含。学生针对教师引导思路展开分析解读,很快就形成学习认知共识。从学生的表现不难看出,微课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教师设计解题思路明晰,学习效果显著。

微课符合新课改基本精神,教师在微课设计时,要对教情和学情展开深入调查研究,找到最佳介入角度,形成重要学习激发力量。微课具有精确性和专业性,适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应用,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实际有清晰把握,精心设计微课教程,优化教学过程,提升针对性。特别是学法引导要科学合理,真正给学生指明解题方向,为学生提升诗词方面考试能力做好坚实铺垫。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名句考点思路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不同思路解答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