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钢琴教学中装饰音弹法
2015-05-30程科
程科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通过学习乐器不仅能够使得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大大提升,同时还能够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钢琴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如何提升钢琴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也是众多钢琴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一首钢琴曲中,装饰音对于乐曲的整体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装饰音的弹奏方法是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围绕现代钢琴在教学过程中装饰音弹奏的训练方法和教学策略展开论述,希望对钢琴教师以及学习钢琴的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代钢琴教学 装饰音 训练方法 教学策略
所谓装饰音主要是指经过装饰以后的音,是由基本音与基本音装饰音这两个部分组合而成的。在一首钢琴曲中,使用装饰音是必不可少的,添加装饰音后的旋律不仅会变得更加生动华丽,同时也会使整首乐曲更加完整流畅。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由于钢琴本身的声音没有很好的连续性,所以,使用装饰音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之处,使钢琴的演奏魅力得到提升。装饰音是钢琴旋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钢琴教师必须重视装饰音的教学,正确的训练学生对于装饰音的把握能力,提升学生钢琴弹奏的整体水平。接下来,笔者针对常见的一些钢琴装饰音学习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一、短倚音
在钢琴演奏中,短倚音也常被叫做碎音,是装饰音中应用较为普遍的音。短倚音一般用在主音的前面,加八分音符以下的小音符来表示,符干朝上,符尾与符干初划一斜线。短倚音的主要特征为以下几点:其一,在实际演奏中应该尽快弹出小音符,因其不占时值。其二,要将重音落在后面主音之上。其三,弹奏小音符要保持轻松,保证音效清晰。所以,在弹奏短倚音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要领。由于主音与小音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整体。在弹奏小音符的时候,抬手落键,把力量逐渐传递给手指,不能将主音僵硬的弹奏出来,而应该低抬指弹奏。在弹完小音符以后手指要立刻放松,不能一直站在琴键上。除此之外,初学短倚音需要慢慢练,将弹奏动作分解,把握准确的动作后再加快弹奏速度。
二、倚音
倚音是用主音前面加小音符来表示的,又被称作长倚音。小音符的时值少于四分音符,符尾无斜线,要想将倚音谈好首先需要学生熟练的区分倚音和短倚音。一部分学生由于将倚音弹奏成短倚音,导致整个乐曲的旋律不够流畅,跳跃性强,对乐曲的情感表现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有效的区分二者是弹好倚音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授倚音弹奏方法的时候,应该把握住倚音的特征,引导学生在弹奏倚音之前抬手呼吸,將重量放在小音符上,逐渐将力量传给主音,使得小音符和主音自然的连接。假设接下来要弹奏的主音为一拍,则弹奏的时候应该弹半拍小音符,半拍主音。如果主音为符点音符,比如说主音是三拍,小音符则应该弹奏二拍,主音弹奏一拍。
三、波音
波音也常被称作涟音,在巴洛克时期,波音是装饰音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不仅具有丰富的变化,而且应用非常广泛,同时,波音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种装饰音。在弹奏中,首先,学生应该明确波音辅助音占据主音的时值,掌握好弹奏的速度。其次,重音要落在第一主音之上,特殊情况下也要做特殊处理,落在后主音上。除此之外,波音记号的上方或者下方可加升降号,表现辅助音的变化。学生在演奏不同的作品时,应该明确作品中波音符号的不同意义。应充分地了解作者创作经历和创作背景,逐渐熟悉不同作者的风格和习惯,逐渐积累经验,掌握波音的弹奏方法。
四、颤音
颤音是相邻的主音与辅助音快速交替形成的,不仅常见而且实用。在弹奏颤音的时候,学生首先应该做到手指独立,有效地控制音色,提升声音的清晰度,展现颗粒性。两指动作应相互协调,使得主音与辅助音交替更加均匀。其次,要提升指尖的灵活度,在弹奏完成后立刻离开琴键,避免声音粘连。同时,还需要将伴奏声部对准,按照拍子弹奏,跟随着颤音自然加快节奏。除此之外,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应该慢慢弹,逐渐加速,保证颤音数量的固定,不可以随意增加或者减少。最后,弹奏者应保持手指放松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听者感受到整个钢琴作品的流畅性,更好地将钢琴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展现出来。
五、结语
在钢琴演奏中,装饰音的运用对于提升整首作品的流畅度和吸引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短倚音、倚音、波音和颤音这四种较为常用的装饰音的弹奏方法进行论述和分析,希望对于钢琴演奏者以及钢琴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伟.谈现代钢琴教学中装饰音弹法[J].乐器,2010,(01).
[2]任远.中国器乐钢琴改编曲中装饰音的艺术特色与教学[J].艺术百家,2011,(S2).
[3]彭晓鲲.浅谈现代钢琴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05).
[4]周为民.我国钢琴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音乐,2012,(04).
[5]于巧琳.现代钢琴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方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