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家山歌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2015-05-30马睿
马睿
摘要:客家山歌原始唱腔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表现。惠州作为一个客家人的聚集城市,客家山歌也就有了它自身的特点,让客家山歌进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原生态音乐,培养他们对本土民族音乐的热爱,从而提升民族艺术素养,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客家 山歌 校园 生根发芽
客家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影响范围广泛,采用客家方言唱出。其中既有汉文化的传统,又吸取了原著居民中畲瑶侗等民歌成分,自成体系,风格独特。
一、从题材内容看
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感悟歌曲,出现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等。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等,旋律非常优美。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己任,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老师要给学生从听音乐到创作音乐发挥潜能提供机会,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从歌词方面看
客家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诗经》风格,受到唐诗绝句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收了南方地区的民族歌谣的优秀成份,充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运用了“双关、对偶、排比”等艺术形式,甚至根据歌词的内容,抑扬顿挫,改变音调,表达出悲伤忧愁、慷慨激昂等各种复杂感情。例如:《落水天》这首歌,落水天是客家话下雨天的意思,从广东民间风土人情中感受广东民歌的风格,这本无实际性意思,像词一样有个词牌名,如:浣溪沙、蝶恋花、念奴娇、满庭芳之类的。但就本首民歌来看,好像应当这样解释:好多民歌,以诗经最常见的问题是好多的词、歌,作者根本就没有取名,所以今天我们看的时候,为了方便记录、整理、排版,通常就取它的第一句話作为标题。再回到词中来,它向我们表达了一个意境:就是说故事发生在一个下雨天,再由这个下雨天,从人物的感受表达情调。旋律简单、平稳、语言贴切,唱腔细腻、抒情、缠绵,旋律简单易唱,歌词琅琅上口。
客家山歌进课堂必须选择适合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可以让学生在知识上、趣味上得以丰富,在科学上和欣赏上得以理解,又使得客家山歌的丰富教育资源得以利用。
听老一辈人说,现在繁华又美丽迷人的步行街,便是惠州当年热闹的对歌场所。“对歌”,惠州人又称“驳歌”。对歌活动通常在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举行,这就更加令人关注和喜欢了。当年的国庆路、五四路是西湖连接西枝江的一条水沟,中间有座石桥,成了天然的对歌台,当暮色降临,人们便携老扶幼,三五成群,聚集在河沟两岸,等待着对歌的开始。当明月升空,清辉照人,山歌擂台便要开始了。
为此,上课过程中经常结合地方方言进行教学,播放CD欣赏地方优秀山歌。比如《山歌唱出好兆头》,“三月三哎,六月六哎……,”笔者会先给学生讲述这首山歌的歌词寓意,接着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对家乡的音乐充满了好奇和热情,特别对高音部分、前倚音、上滑音的处理,不断进行模仿。学生掌握了山歌的曲调之后,他们就大胆的尝试用各种感觉唱山歌,对他们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尝试,这样不仅拓宽了课堂的教学渠道,而且还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从演唱风格看
客家山歌能源远流长,声乐优美,尤其是在客家群居地区甚为广泛流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多元音乐冲击下,如何让这种未经过雕琢的原味音律适应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已经是我们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有时也会有教师参与。学校为了支持我们,不仅提供了会场,而且安排了相应的教室,以便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整个校园变得不再安静,到处飘扬着师生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快乐,校园这时变成了智慧的海洋,欢乐的天地,成了学生寻找自我潜能的港湾。教室内,黑板上一个个音符向我们昭示着希望;学生和老师们舞动的身影划出不同意义的魅力弧线;通过歌唱学生们把一天的疲惫用歌声进行了诠释;同学们用“贪婪”的目光注视着黑板,仿佛要把音符刻在脑子里;每当提到客家山歌的“民俗”时,同学们特别有兴趣,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着探索;这是一种充斥着感动和欢乐的课堂,这是一种学生用心品味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学生的生命长廊中有了难忘的感动,他们体验着学习的自信。
总之,把客家山歌带进课堂,作为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需要有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原生态,也不是类似服装表演一样的简单复制,而是从客家文化中诞生出来的音乐教育体系。通过对这种客家山歌文化创造性的提升,用通俗优雅的语言形成美妙的旋律,增加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中国本土的音乐教育体系添砖增瓦。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