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趋势

2015-05-30谢浩

艺术评鉴 2015年23期
关键词:渊源民族化美声唱法

谢浩

摘要:美声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已经在各个国家生根发芽。美声唱法与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结合,衍生了属于不同民族的声乐文化,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民族化道路的发展是与中国民族声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中国的民族声乐文化的根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民族唱法的蓬勃使民族声乐成为独立学科和文化。美声唱法来到中国的发展就是植根于民族声乐之上,逐渐适应中国环境并且变化发展,创造出了典型的西方文化中国化的模式。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析美声唱法在民族化发展。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化 渊源 运用

一、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渊源

(一)美声与民族的差异

美声唱法自起源于意大利后,就不断的成长,成为国际文化。为了让美声唱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和阶层的欣赏者的需求,音乐家将其融入在丰富的体裁中,而歌唱家将美声的发声方法不断提炼,成为如今的美声唱法。不论是在歌剧还是艺术歌曲中,该唱法下的声音特点是将力量、圆润、通透的特色融于一身,采用共鸣、管道、喉头等发声状态的配合,为美声提供了良好的音色设定。胸腹式的呼吸为美声提供了充足的气息来源,用圆润通常的咬字来发声,在意大利语的发音基础上完成发音。在美声歌曲中,通常会提倡甚至是鼓励演唱者“即兴”的创作,将个性赋予自由发挥的炫技之上,在庄重和大气的音乐风格中展现自我,打破作品框架的限制。

美声和民族两种声乐文化在中西各异的社会和民族环境中各自发展。同为声乐文化在文化属性上必然会有相通之处,对于歌唱的气息、共鸣以及咬字等方面都在不同中展现出共通,民族唱法的呼吸方式以下腹为支点,咬字追求中国语言的韵脚,以内敛和谦卑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也正是两种声乐文化的不同为美声在中国民族化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而两种文化的共通则实现了美声与民族结合的可能性。

(二)民族化道路

传统的民族声乐在几千年前的艺术表现和如今的表现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个变化的过程与社会、时代等各种因素均有关系,但美声唱法入驻中国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来说有着重大的影响。美声唱法跟随着五四运动的步伐来到中国,在曲折发展的过程中,美声为了适应中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开始渗透到民族音乐文化当中,以民族声乐作为载体寻求发展方向。民族声乐将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发音融入到传统的发声模式中,使民族声乐的表现效果更为完善。多元化文化的发展趋势为美声唱法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提供了契机,使两种文化兼收并蓄,成为特色的美声民族化的发展特色。

二、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美声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发展对民族声乐乃至中国的整个声乐文化有诸多良好的影响,在演唱方法、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创作等方面显现出来,美声唱法中的气息运用、发声方法、共鸣位置的演唱方法被民族声乐借鉴吸收:

(一)气息的运用

气息为歌唱提供了发音基础,运用方法得当才能够展开后续的演唱工作。正确的运用方式为演唱者提供充足的气息储备,减缓演唱者在准备气息上所耗费的精力,让演唱者能够有更充沛的状态来集中演唱。在传统的民歌中,演唱者通常会追求高亮的发音,但底气却不充足,这样一来民族歌曲中的韵律也不能很好的展现,从而失去了民族歌曲中的核心色彩。在借鉴美声唱法时,首先就是它呼吸的运用。胸腔、腹腔联合的方式使气息自如且充沛的储存运用。虽然有古人“气沉丹田”的先例,但民族歌曲过去的演唱中,并没有系统的发声理论来支撑演唱,将美声唱法融入时,实际上也是填补理论上的空缺。民族声乐以美声的气息为范本,创新出了“揉气、送氣”等各种气息的使用类别,针对演唱的需求自如切换。充足的气息、灵活的换气方法为演唱者演绎民族歌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声方法

透过研究资料能够看到美声唱法是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而我国传统的民歌演唱多半以真声为主,这样以“真”为主的演唱不仅会损伤嗓子,而且也不能将民歌的内在效果传递出来。而纯“假”的嗓音在虚弱的音量和音色上不能够满足欣赏者的审美体验。美声将“真”和“假”混合在一起的发声方法,用合理的比例在不同的音区混合发声。这样减少了纯真声演唱带来的损伤,也提高了音色的圆润度,使演唱者的声音状态在不同的音区达到统一的效果。面对中国的民族歌曲,往往包含广泛的高音区线条,真假混合的演唱能够保障演唱者的声音状态,让声音透过真假的糅合更能穿透人心,在演唱的音域上也能够因为气息的帮助得到有效的改善。通过有效、科学的方法调动演唱中各个器官的积极性,灵活的调整演唱中各个发声器官配合,为歌唱提供科学化的支撑。

(三)共鸣位置

在美声演唱中会用到的是头、口、胸、腹多个腔体的共鸣,而传统演唱民歌时则多偏向单一共鸣,以口腔为主。将人体当作一整个共鸣的腔体和单一的共鸣腔体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多个共鸣的使用,能更好的控制不同音区的音色,更通畅的将气息用于支撑演唱上。当美声来到中国后,新的民族声乐开始吸纳美声的科学演唱,发挥多个腔体的共鸣来改变发声状态。用通透、自然的声音状态来稳定演唱,使得音区之间的连接更为自然,在通畅的空间下,将气息用于声音的集中,传统的民歌的音高和韵味也得以展开,使演唱者和听者均在良好的表达和欣赏中收获音乐。

三、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趋势

声乐作为艺术文化活跃在不同的国家,随着各个国家的声乐文化交流之际,我国的民族唱法也开始活跃。在与西方美声艺术交流中,我们看到了美声唱法中国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民族唱法不断改善的过程,两种唱法的互相渗透,提升了声乐文化的高度。中国的民族声乐从科学角度迈向新的起点,充分运用身体的各种机能和器官,来提升演唱效果。科学的生理状态和良好的音色的配合,从根源和表现双重角度来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美声的到来让处于20世纪的人们一改对中国传统声乐的欣赏体验,在新的艺术色彩刺激下,新的中国声乐风格和形式开始涌现,使中国的音乐舞台百花齐放。

两种唱法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声乐在表演体系上有所更新,融合多种新元素来提升民族声乐的表现效果,使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唱法的过程中有所创新。中国民歌的历史渊源要远远比17世纪的美声早的多,如今的民族唱法已经不再是过去单一线条的发声方式,在新文化的环境刺激下,使新时期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焕然一新。在深入传统民族唱法的过程中,既然感受到了其民族魅力,也看到了过去的局限性,在时代的需求下,新文化、环境的补充使中国声乐的技巧和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用更为科学、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感染中国的民众,让民族唱法的精妙和魅力越发明显。在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道路中,众多音乐家和歌唱家的探索将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音乐匹配发展,为大众接受。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帮助”下,在教学和演唱上均纳入新元素,在融合中使中国民族音乐展现出新局面,但两种唱法的融合告诉我们在吸收其他文化的过程中,要寻求适合文化民族化的方法和道路,整体的提升中国声乐文化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新著.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风格特点[J].民族音乐,2008,(04).

[2]王欢.探究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4年.

[3]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01).

猜你喜欢

渊源民族化美声唱法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