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克个体化与中国农村个体化现象的对比

2015-05-30赵梅

2015年25期
关键词:核心家庭贝克个体化

赵梅

摘要: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个体化思想逐步产生并在工业社会得到发展,不同学者对该思想做出了界定,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对个体化的阐述得到广泛的认同。本文基于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性别、家庭个体化的研究,对比当今中国农村性别、家庭个体化现象,借以总结该书对中国农村个体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个体化;中国农村

一、贝克的个体化解释

个体化现象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人走向世界以来人类对伟大的人物即“真正的个体存在”的标准达成了共识。韦伯将宗教改革以来新教徒的处境概括为孤独化和个体化并认为人的这一处境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哈贝马斯把原本的生活世界分化成了许多具有自身规范的小世界,社会成员必须适应这样的世界,学习其中的规范和规则;个体化显著出现需要社会成员将这些规范吸收并内化,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体。发展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拥有更多获得自我个体性和展示个体性的机会,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选择自己的事业。贝克对个体化作了定义:“个体化指的、生产的恰恰是相反的原则:人的生平被从传统的规定和安全中,从外来的监控和跨地域的风俗律令中解脱出来,(被)公开地、依赖(人自己的)决定地、并且作为任务置入每一个人的行动。”①个体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规则和规范作为一种束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另一些时期会瓦解,出现新的约束。贝克的个体化观念分为两部分,他认为第一次个体化是由宗教改革带来的,第二次类似的个体化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仍在继续。人们有征服自然的能力,可以在科学的指引下创造和改造世界,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塑造自我。

二、贝克在性别家庭方面的个体化论述

工业社会需要依靠传统的男女不平等观念维持发展,即使它本身与传统家庭的特质是相左的。传统家庭内部的劳动是无报酬的,并且以婚姻的形式强加于女性。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女性得到解放,市场化不仅持续发展同样影响到女性的生活,男女之间不平等关系打破,家庭关系得到重组,女性自主择业进入劳动市场,力图摆脱对男性的依赖。

个体化对不同性别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和风险。女性已在很大程度上从对婚姻的依赖和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高离婚率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贝克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认识,第一,从较高的女性失业率和被劳动市场被排除的状况表明妇女从婚姻供养中摆脱出来,在工作中她们却不能获得平等权利。第二,当代女性虽然已经从“母亲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小孩的生育可以她们做主,但是很多女性就业情况是因为孩子失去劳动优势,女性在从传统角色中解脱但是生理传统和伦理传统让她付出比男性更多地时间和精力。相比较,父亲这一角色无碍于男性的职业生涯,因此对于男性来说,作为父亲他是家庭的最高统帅,经济权利和家庭地位是一体的,经济和生活相辅相成。从这一点来说,个体化强化了男子的角色行为,他们反对传统角色主要在于对男性角色的认同感的松散和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模式②。

个体化对家庭内部亲疏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现代社会中家庭的纽带变得脆弱,家庭模式也变得松散,家庭内部成员更加缺乏安全感。一对夫妻加两三个孩子,男人挣钱养家,女人相夫教子,料理日常家务,这是工业社会家庭的结构和秩序。今天,个体化现在不仅出现在单个男性和女性中,更加深入到家庭。核心家庭已取代了传统,家庭结构和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核心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不在少数。但是不得不再次提到贝克的话:工业社会需要依靠传统的男女不平等观念维持发展,封建社会的性别特征在工业社会中得到强化。个体的自由和平等是现代化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首先和主要是对男性有效。现在看来工业社会得以有效运转,女性不应该获得过多的独立和自主,因为女性的独立自主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到工业社会核心家庭的稳定,当女性对男人的依赖一旦消失,她们极有可能会拒绝无偿的家庭责任。

三、中国农村的性别家庭个体化

(一)性别方面的个体化现象

中国农村性别方面的个体化尤其表现在妇女的个体化。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发生变化。第一妇女脱离里传统为她们限制的空间范围——家庭和农田,有权选择是否外出务工。第二,随着传统大家庭的消失,单个的家庭与大群体(阶级、亲属、邻居、熟人等)的联系逐渐减少,技术的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合理化导致了家务劳动的贬值,随着很多工具、机器和消费项目进入家庭,家务劳动变成了工业生产、服务业和完整的家庭装备之间的一种剩余劳动,所以家务劳动变得轻松③。第三,妇女延迟了自古掌管家庭财产的传统,但是对财产的收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不再对男性的话唯命是从,在家庭事务的处理过程中也有表露自我的机会,在部分家庭女性甚至处于跟男性平等对话和协商的地位。以上总结了女性角色和地位的变化,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农村妇女仅仅获得了私人领域的权利,却无法撼动男权的中心思想。首先农村传统男尊女卑思想扎根数千年,所以农村对女性的歧视或者忽视状态仍然是存在的,非一朝一夕能动摇。其次,与贝克的性别个体化不同的是农村妇女并不能选择是否要孩子以及要孩子的时间和数目,农村对于生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接着,妇女选择一边务农一边在本城镇务工,虽然有了对立的经济来源,但是依旧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男性体力占优势自然收入更多。对于日常生活琐事,男性因为工作原因或者对现代男女平等思想的部分接受,已经容忍女性在某些小事上独立做主,比如吃穿用度。但是涉及家庭的大事最终意见仍然以男性为主,比如盖新房、子女上学的问题,女性一般会扮演幕后者的身份,交由男性出面解决。

(二)家庭方面的个体化现象

中国农村的家庭实际刚经历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及的一些现象。工业社会的基本家庭形式——核心家庭,正在农村悄悄诞生。传统中国农村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大家庭形式居多,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之后,这种大家庭形式得到真正解体,渐渐向只有夫妻和未婚子女的核心家庭过渡,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维持现状。但是中国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快速进入了转折期,西方社会长久维持的男人工作以挣钱养家,女人持家,照料丈夫和孩子的生活、教育子女、做家务的情况,中国农村经过数十年已经有了个体化的发展倾向,女性获得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独立。再看亲属关系,贝克的核心家庭即使面临着多元化解体,但是依旧围绕直接亲属。而中国农村村民在亲属关系的制度性约束下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布迪厄有“实践性亲属关系的概念”,个体根据实践需要不断重新界定亲属的距离,这里的需要可能是社会资源、帮带关系或者一个利益群体。这种实践性亲属关系模式得到戏剧性发展,对个体有帮助的亲属就选择多联系多走动,对个体没有帮助的亲属也自然相对疏远。这些是贝克在个体化的家庭关系中没有预料到的。

结语

《风险社会》一书对性别和家庭个体化这部分深有感触,联系生活实际,感悟颇多,于是文章基于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性别、家庭个体化的研究,对比当今中国农村性别、家庭个体化现象,借以总结该书对中国农村个体化发展的指导意义。本篇文章在撰写的过程中多基于生活所在农村的日常经验,广泛性价值有待考证,尤其是贝克的个体化思想对中国农村的指导意义,正确与否仍需得到鉴定。(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解:

①鸟尔里希·贝克,何博闻.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②周怡.有关两性分工与合作的理论透视[J].国外社会科学:1995,第5—6期.

③张爱华.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以及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启示[J].社会观察,2011(10):143-146.

参考文献:

[1]鸟尔里希·贝克,何博闻.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周怡.有关两性分工与合作的理论透视[J].国外社会科学,1995,第5-6期.

[3]张爱华.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以及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启示[J].社会观察,2011(10):143-146.

猜你喜欢

核心家庭贝克个体化
美国家庭恐怖电影父亲形象“崩溃”的原因探析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贝贝克Populist餐吧
古人并非多子多福
呜嗷,怪兽登陆
对Hmongb从“家”到“村”的形成研究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我国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影响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