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中国成立后竹笛音乐在艺术舞台上的变化
2015-05-30尹小杰
尹小杰
摘要: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音色优美,技巧丰富,表现力强,深受大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竹笛音乐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大量笛子乐曲以抗战、劳动情景及建设新中国为题材涌现出来,打破了竹笛音乐几千年来墨守成规的演奏方式。而竹笛类型和演奏技巧也得到逐渐丰富,竹笛音乐的表现力不仅体现了时代性,而且彰显了竹笛音乐爱好者对新社会、新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
本文通过三部分分析说明。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竹笛音乐由过去伴奏、合奏的演奏方式到以独奏演奏的新方式登上音乐艺术舞台。其次,新时代下,竹笛音乐的创作突出了以抗战精神、劳动场面、建设新社会新家园为题材新曲目。最后,新曲目的出现,使竹笛演奏技巧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竹笛音乐 独奏 新笛子曲目 演奏技巧
一、新中国成立后,竹笛音乐以崭新的独奏演奏方式登上音乐艺术舞台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音色优美,技巧丰富,表现力强,深受大众喜爱。据有关史料记载,像宋元时期北方的“杂剧”,南方的“南戏”、 “散曲”,和发展到近代的昆曲、曲艺、梆子和各种民族及地方戏的演奏,包括“二人台”,竹笛都作为伴奏、合奏的演奏方式存在于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中。其古人诗词云:“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形象地描绘了竹笛与乐队合作产生的生动演奏效果,且突出了竹笛在乐队中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倡导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重点发展人民的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文化事业。而文艺界过去受到反动势力的压制,只能通过迂回隐寓的方法表现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主题。如今,这一状况在解放后发生了根本改观。
1953 年召开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大会,冯子存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参加演出,他演奏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笛子独奏曲,以他那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丰富而纯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轰动了大会,轰动了北京。一时大街、小巷、工厂、学校到处都能听到这两首乐曲,并很快流行到全国各地。从此,笛子演奏以独奏的演奏形式登上了音乐舞台,完成了竹笛音乐墨守成规几千年只作为伴奏、合奏的演奏方式存在的历史转变。
二、以新题材为主题的竹笛音乐曲目的出现
随着竹笛热的空前高涨,全国各地相继涌现出了众多的新一代专业竹笛手,其中佼佼者有冯子存、王铁锤、陆春龄、赵松庭、刘森、黄尚元、孔建华等。与此同时,竹笛作为主要器乐之一纳入专业教学,开始走进专业音乐院校。而“老艺人”们从竹笛演奏家转型为竹笛“教育家”,竹笛的教学也从师徒制的“口传心授”逐渐演变为一种系统的专业音乐训练。从此,竹笛音乐传承从散漫的民间方式演进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化活动。而从竹笛的材质和演奏风格、技巧、曲目的不同,竹笛又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南派和北派。进而使竹笛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更加清晰明朗。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促使五四运动以来处于分散形态的“新文艺运动”由此进入“新的人民的文艺”时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作为文艺创作发展的总方向。此时,经历抗战的残酷,反动势力的欺压,爱国文艺者以抗战、劳动建设等积极向上的音乐题材改编、创作出了控诉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众多竹笛独奏曲目。像冯子存把民间流行的乐曲,如:《小寡妇上坟》《人人乐》《十番》改编成笛子独奏曲《农民翻身》;刘管乐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更被志愿军指战员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他连夜创作了象征世界和平的笛子独奏曲《和平鸽》,把象征和平幸福的祥瑞之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以民间流传乐曲和地方戏曲为基础的竹笛独奏曲的整理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梅花三弄》《五梆子》《姑苏行》等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笛子独奏曲就产生在这一阶段。
上世纪60、70年代,以简广易的《牧民新歌》、魏显忠的《扬鞭催马运粮忙》为标志,竹笛音乐明显脱离地方戏曲音乐影响开始形成独立的音乐艺术风格。这一阶段,简广易的《流浪者之歌》《波尔卡》等作品,对竹笛在“纯音乐”意义上的音域、调性、半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三、竹笛类型和竹笛音乐演奏技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笛者先后研发制作了低音笛、倍低音大笛、排笛等,李镇创制了双膜低音大笛(非竹材),而这些新笛型的研制不仅标志着竹笛制作形式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标志着竹笛作为乐器的音域得到了整体意义上的拓展,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在竹笛演奏家和教育家的潜心研究尝试下,竹笛音乐在传统演奏技巧手法上,出现了新的演奏技巧。像竹笛的气息运用方面,为了突出音乐的表现力和音乐主题,赵松庭创使了循环换气这一技巧;在此基础上,李增光创使了双吐循环换气技巧,李增光演奏的《无穷动》无疑成为竹笛音樂界用双吐循环换气技巧的典范。在指法与音孔控制技巧方面,出现了指柔音和掌揉音,使得竹管乐器可以演奏出弦乐的揉弦效果。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作品马迪的《秦川抒怀》、詹永明的《蓝花花》等。相比之下,学院派竹笛音乐演奏家们在创作和演奏上具有西方音乐风格的笛子协奏曲,像张维良的《天幻箫音》系列,杨春林和詹永明的《长恨绵绵》等。
综上所述,竹笛音乐的发展对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化艺术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就是在新文化艺术运动的作用下,全国各地不仅出现了众多的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对传统竹笛艺术进行了开拓性的革新,将竹笛音乐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成为独具魅力的独奏乐器,还把竹笛音乐作品的音乐元素和音乐话语推向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