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传承之美
2015-05-30姜芳
姜芳
摘要: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戏曲剧目,将电视艺术与戏曲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电视传媒手段记录和保留当代艺术家的艺术风采,同时鼓励少年儿童接触戏曲,传承戏曲,演唱戏曲优秀节目,将这一瑰宝精心制作出来,使观众在赏心悦目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魅力。通过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和小梅花获得者同台演出,老少结合的方式,有意地传达戏曲的传承之美,进而鼓励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关注到古老的戏曲艺术,达到欣赏与传承并重的目的。
关键词:戏曲 名家经典 传承艺术
多年来笔者一直徜徉在戏曲的大海洋中,汲取着无尽的营养。这一次,将经典与传承结合在一档节目中,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无穷的力量和兴奋,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传统艺术的回归
本次系列节目中,每期将邀请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携手“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的获奖演员和优秀少儿戏曲演员同台表演。节目中有“梅花档案”“梅花心路”“梅花寄语”“梅花绽放”和“梅花梦想”等板块,串联起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使观众在赏心悦目中,领略到戏曲的魅力。
我们常说一句话,传统性的就是世界性的,电视节目虽然有娱乐大众的特点,但是我们现在想沉下来,尊重传统和正统的作品,不追求娱乐化,我们就是要把传统的东西拿出来,给观众送上原汁原味的戏曲盛宴,浓墨重彩中带着清新绚丽,原汁原味中带着典雅和现代风格。
二、环节设计的寓意
这档节目最大看点就是老中青的梅花奖获得者将陆续在节目中与观众见面,其中不乏很多年不再登台的艺术家们。比如:四小名旦之一宋德珠的女儿,京剧名家宋丹菊,今年也六十多岁了,在节目中,她为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宋德珠先生的往事,包括一些代表性剧目的特点,既有独家采访内容,又有文史价值,通过她的简述,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关于老一代艺术家的历史故事。还如:京剧名家孙毓敏,今年76岁,宝刀不老,虽然很难再扮上彩妆演唱,但是通过她对往事的讲述和回顾,让我们再次重温那段她与荀慧生先生学戏的历史时光。
“梅花绽放”主要是请这些艺术家们演唱自己当年获奖的剧目片断,或者是个人的代表剧目,笔者想这也是观众爱看的一个点吧。所以在与这些名家沟通时,也着重聊到了这点,得到了这些艺术家的肯定,可以说,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梅开朵朵 为民放歌”演唱会不但邀请了戏曲名家,更特别的是,也给“小梅花奖”的获奖学生们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小梅花奖同样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创办,至今也已举办了18届,挖掘出来众多的戏曲小票友,推动了戏曲的推广传播和传承接棒。“小梅花”演员的介入,一是符合我们少儿节目的定位,另外一个就是希望给爱好戏曲的少年朋友提供一个展现才艺的平台,而且是与名家同台,借此来激励他们,鼓励他们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名家荟萃,经典再现
节目中将有九位戏曲名家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第一期节目中将有1984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孙毓敏,一位用超群毅力重返舞台的荀派花旦名家,在节目中将带来代表作《金玉奴》选段。另外一位是1984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迟小秋,程门翘楚,在节目中将带来经典剧目《锁麟囊》选段。
第二期节目中将有1987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赵葆秀,北京京剧院当家老旦,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李派传人,在节目中将带来个人代表作《风雨同仁堂》选段。另外一位是1983年获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评剧名家谷文月,也是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评剧新派弟子中的一位领军人。在节目中将带来经典剧目《花为媒》选段。
第三期节目中将有2002年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武利平,是一位从晋剧家庭走出来的二人台演员,在节目中将带来《喜上喜》选段。另外一位是1987年獲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宋丹菊,名门之后武旦,在节目中将带来其父宋德珠先生创作的《改容战父》选段。
第四期节目中将有1993年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马惠民,一位从黑土地走到北京的评剧小生,在节目中将带来评剧《什刹海》选段。另外一位是2013年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马力,梨园子弟 评剧之家的京剧新苗,在节目中将带来《智取威虎山》《空城计》选段。再有一位是1987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马玉璋,武戏文唱、文武双全大武生,在节目中将带来《姜维探营》选段。
四、拍摄感悟
感悟之一 戏曲演员的德与行
本次演唱会,我们邀请的这些名家,年龄大都在60以上,老艺术家除了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唱段外,还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传统的文化精神,他们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待人的谦和谦逊,在艺术上的较真,对后辈人的真诚付出等,都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梅花大奖获得者尚长荣先生,得知我们的策划意向后,给了我们特别大的鼓励和支持,老先生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每次短信必复,说明缘由,采访时认真核实每个数据,准时到场,是那么的严谨认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老先生,已经83岁了,得知节目主题后,抱恙接受采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崔伟对节目选题给予了高度肯定,欣然接受访谈。可以说,有了大家的支持,也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动力。下一步,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期节目,必须对得起观众的支持,对得起艺术家们的付出,真正做到为民放歌!
感悟之二 戏曲的群众性
我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至今仍有三百多个剧种流传于世。在戏曲领域,与许多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相比,京剧的形成是较晚的,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正是由于京剧是由一个博大而雄厚的艺术母体所诞生的,所以终于成长为一个中国最大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对于京剧的历史,我们只需略作回顾,即可看出它的根基的雄厚。
京剧独特的诞生历史清楚地表明,它虽然诞生于北京,却不是北京地区的地方戏,它既不是单纯的南戏或者北戏,也不是任何一个省份、一个地区的剧种,而是对广泛地域性的奇妙综合。京剧是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明显的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集中地包含着浓郁的民族审美情趣。当我们看一出戏时,我们想到的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风情,而是会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生活。从这些延续了千年的戏曲剧目中,我们对历史、文化、古代生活、服饰、礼节等等都有一观。很多戏曲取材于小说故事,比如:“三国”戏,保留了很多原小说的语言和情节,比如:《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西厢记》等现今依然活跃在舞台的剧目,从剧中可以窥见千年前中国社会的理念,折射了当时的思想风气。通过一个个流传下来的故事,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起到了一脉传承的作用。
感悟之三 该如何欣赏戏曲
看戏得有点准备
任何一门艺术都存在会不会欣赏的问题,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长期处于看热闹的状态,不会真正得到欣赏京剧的乐趣。要能看懂京剧,即使不成为行家,也必须对其中的门道略知一二。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京劇中大量的剧目来源于史书和古典文学作品。如前面所述,三国戏中,见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就有一百多出,而且与小说的原著情节、语言相近。其它朝代的有关剧目与有关的文史著作也有相类似的对应关系。所以如果我们曾经阅读过有关的文史著作,然后再去看戏,自然对戏的内容有所理解,而且还会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如脑海中早有《史记》中所记述和描写的廉颇与蔺相如的印象,再去看《将相和》这出戏,印象中的历史人物变成了活生生的舞台形象,当然会引起欣赏的兴趣。只有知其源才能更好的赏其流。 第二就是有一点京剧表演艺术的常识。看戏最好不仅对内容有了解,而且要对表演中的精彩之点有所了解,以便注意观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些表演上的绝技在台上表演时常常是一瞬而过,如不提前有所掌握和特别注意观赏,也会让这些画龙点睛的精彩之点从眼皮底下溜过去。另外,有些深刻传神的表演又常常体现于一些细致入微之处,如不事先经人指点,也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要想看懂戏,还必须对京剧的程式、技巧、字韵等有一定的了解,京剧之所以能够以虚拟化的程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刻画角色形象,正是与观众建立了一种有共识的默契关系的结果。第三是生活经历方面要有一些积累。京剧虽然属于写意型戏剧,不受生活本来面目的局限,但是京剧的内容却扎根于实际生活,充满了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因而,只有观众具备了某些相应的阅历,才能更好的理解京剧中的戏情戏理。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看同一出戏,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往往产生不同感受,十几岁坐不住看不下去的戏,到了三四十岁再看时却觉得津津有味,因为人的经历前后有了变化,自然能够理解戏中的一些情节故事了。再是,看戏要着重欣赏神气。看戏主要看演员对角色塑造的好不好。而演员的嗓子好不好、扮相怎么样、功夫硬不硬,这些都比较容易判断,但如果要问表演的神气怎么样?就不是一下子能回答的了。这是因为对于神气演的好还是差的问题,需要品,需要思考,需要比较鉴定,需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判断。这也是分辨一个演员的好坏一方面,好演员能够把角色把握生动,又能运用唱念做打手段吸引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反之则欣赏的很无趣,无法深入戏中。
京剧是既古老又具有活力的艺术。京剧的知识像森林和大海一样给人以一望无际的丰富感。希望更多的中小学生新生代能够与京剧结缘,他们是未来的希望,希望他们成为京剧这一堪称国粹的民族艺术的真正的欣赏者和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