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5-05-30马骅尹秀英曾勇
马骅 尹秀英 曾勇
[摘 要]2011年以来环境经济学课程在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的同时,推介国内外名校公开课等网络资源。在教学方法上,从双语教学探索、教与学互动、模拟练习、课堂报告、文献分析等方面探索教学相长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思维。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 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 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23-02
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10年来,欧美等国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均有较大发展,学科内容得以拓展和更新。相形之下,我国环境经济学教材和教学在学科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滞后性。为了及时反映学科进展,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课程于2011年以来在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教材与教学参考
首先,对这门课程的国内外教材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外名校的教材选用进行了考察。国内环境经济学的教材近些年在理论和方法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加快了教材更新的频率。我国已出版了一些优秀教材的英文影印版和中文版,其中以当代国际著名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家Tom Tietenberg撰写的《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s》最为经典,它通过完整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结合经济学、生态学和政策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阐述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该书视野开阔、持续更新,是该领域的前沿和经典之作。该书已成为国外优秀大学最受认可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领域的教材,目前已出版至第9版。
其他教学参考书目包括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环境经济学教材与学术书籍,如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2010),左玉辉《环境经济学》(2003),Sterner《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2003),Callan和Thomas《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Theory, Policy and Applications》(2007)。
此外,向学生推介国内外多所优秀高校的公开课资源,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麻省理工学院的《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Government Response to Market Failure》等课程;优秀学术期刊如Ecological Economics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国际组织、环境机构、环保组织、学术站点的网络资讯,均可以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信息平台。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一)双语教学探索
双语专业课教学,是在专业教学中采取以母语和非母语两种语言相结合形式授课的教学方式。[1]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影响以及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下产生了我国对双语教学的大量研究与实践。[2]在我国,其具体形式包括在课堂授课、教材选用、课程习题、作业和考试等教学环节不同程度地结合使用汉语和外语(多指英语),使学生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思维和交流。具体结合形式应基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科难度等情况加以决定,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环境经济学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双语教学的性质不是“专业外语”或者“加强英语学习”,而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接触优秀的原版学科教材,掌握专业词汇和概念,可以流畅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具备专业工作对英语的基本专业需求。
通过文献调研和教学实践,教学组完成了以下工作: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与应用,编写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制作教学课件,编制课程习题集等。授课方面,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接受程度,以专业知识的习得为重点,辅以第二语言的习得,采用了英文课件与中文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结合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防止语言问题成为学习障碍而降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辅以内容精炼的全英文课堂板书,例如图、表、公式、概念模型等,对重点内容和学科术语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促进学生对重要专业词汇的积累和对基本经济分析方法的掌握。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注意力的变化情况,合理调整讲课进度和课件呈现方式,以改善学生对双语学习的接受能力。经过努力,学生对此双语课程的接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教与学互动
课程的教学相长意味着不能仅强调“教”的力度,还要调动“学”的积极性,只要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枯燥的专业课同样可以上得有声有色。[3]本课程在每章或重点节的内容学习之后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思考、练习和讨论环节,通过教与学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能及时反馈学生听课和理解情况。具体形式包括思考与讨论、判断对错、术语与概念连线题等。
结合课程内容对现实环境问题展开讨论,提高课堂活跃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其发散和创新思维。例如:学习环境政策矫正外部性的理论知识后,采取开放式的课堂讨论方法,探讨防控溢油的政策方案的激励作用与政策效果。学生可以结合理论知识,思考外部性、市场失灵、政策失灵、政策激励与政策效果等一系列核心关联问题进行讨论,并思考政策激励与实现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与统一、不确定性与政策风险等问题。
在判断对错题中基于理论与方法的重点环节设置一些判断“陷阱”,促使学生在分析判断时,主动从全局和重点把握题目所涉及的理论逻辑和分析要点。例如:一种可耗竭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不断增加,则在资源转换点,其边际使用者成本等于替代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这道判断题可以促使学生回忆边际使用者成本的概念,并分析这类资源的边际使用者成本变化趋势,思考资源转换为何发生以及会在何时发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在资源转换点,未来的收益损失为零的结论,从而判断这句表述是错误的。通过这些练习的强化,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各重点环节的掌握。
(三)模拟练习
本课程在学习共有资源、排放权交易等内容时,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课堂模拟练习环节,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开展国家之间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模拟,教师作为京都议定书官员主持交易市场,每组学生扮演一个国家角色,每个国家分配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以履约为前提,以碳减排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结合市场价格和边际减排成本等数据,做出购买、出售排放许可证、碳减排等策略的组合决策。学生参与模拟的积极性很高,对排放权交易原理、决策原则、政策效率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课堂报告
在学习陈述偏好法时,要求学生分组设计问卷,调查评估环境物品的经济价值,并展开课堂讨论与制作多媒体报告。每组学生自由选择拟评估的环境物品,搜集该环境物品的生态服务功能等信息,了解问卷基本结构与核心问题,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报告。通过练习,学生不但可以深入理解环境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而且能够得到归纳总结、语言组织和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锻炼。[4]
(五)文献分析
结合本校环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英文水平,遴选Science、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论文和引用频次较高的学科经典文献,开展课堂文献分析和讨论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文献分析,向学生介绍研究工作的基本框架,基于案例了解问题提出、数据收集与处理、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问题研究逻辑和论文写作规程,使学生了解学科进展的同时获得基本的学术思维训练。
通过以上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改进了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大部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路
(一)原版教材
由于英文阅读花费时间较多,学生大多没有通读教材。如何提高教材利用率,用好外文原版教材,是今后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二)阅读材料
由于学生该学期专业课程和功课较多,长篇英文阅读布置的完成率较低,因此同时尝试了《Science》、《Nature》等学术期刊中“观点”栏目的短篇英文阅读,这类文献具有创见、实时性和较高学术价值,但是篇幅较短,缺乏标准格式的文献阅读体验。今后的设想是,收集最新的篇幅适中的研究性和观点性学术论文,结合经典文献,形成一个文献库,既方便学生阅读,又有助于学生进行标准文献阅读和思考。
[ 注 释 ]
[1] 樊云慧.对高等学校开展法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高等探索,2013(1):95-99.
[2]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3] 王国建.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07(1):66-69.
[4] 王丽梅,孟昭福,张增强,黄瑞华,孙西宁.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82-84.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