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5-05-30鲁翠芬苏雅
鲁翠芬 苏雅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后,国内外的学者就对该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适用性、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关于存款准备金付息问题的探讨、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果评价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性定量相结合两种,下文就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适用性和政策效果进行简单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键词:文献综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
一、国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研究综述
1.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的争论
从准备金政策开始作为货币政策以来,国外理论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使用的争议很大。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2006)中指出,由于多数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很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对资产的流动性产生剧烈影响,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不应该被作为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斯蒂芬.G.切凯蒂在《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07)中阐明,中央银行直接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是为了更容易预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需求,作者认为央行不适合将该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直接工具。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涵和作用也会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2.国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Richard T.Froye和Kenneth J.Kopecky(1983)在分析货币供应总量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关系的基础上,得出在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通过影响货币供应总量和货币预期价值来影响金融市场。James D.Hamilton(1988)通过分析研究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整效果,得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通过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的。Weiner.Stuart E(1992)在分析西方国家近十年的货币政策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时,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短期内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给,政策效果十分明显。此外,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会导致对市场短期利率波动的预测难度加大,从而使得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控制市场利率的难度增加。Borio(1997)通过研究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会受其计提方式的影响。此外,存款准备金的持有期和计算期等因素都会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二、国内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研究综述
1.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应用的研究
张士军(2003)指出和西方国家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我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短期内该政策是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黄诗城(2005)通过研究得出:在我国长期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不合理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不合适作为经常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我们需要尽快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而避免被动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经济。
2.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效应研究,张晓慧、纪志宏、崔永(2008)基于微观经济主体最优化行为,计算出我国当前的最优准备金率为23%左右,如果高于这一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则会在流动性对冲或货币信贷控制中的效果适得其反。但是,文章最主要的缺陷是没有考虑现实中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头寸状况。王相东(2009)从银行业、房地产行业、债券市场以及股票市场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应用效果。张婧(2011)得出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会造成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
国内学者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不少实证分析,李斌(2001)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并考虑滞后时段,通过对1992-2000年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研究,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向中间目标传导的过程中时滞为8个月,且该工具的作用持续期为16个月,因此更适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央行的短期货币操作工具。黄安仲(2006)通过建立引入IS-LM模型,检验得出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操作与利率操作存在正向关系,但长期内这种关系不确定;无论短期或长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货币供给量之间都存在明确的反向关系,因此可以使用该工具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但是作者并未对其具体调节效果做深入检验。李占风等(2010)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对中介变量的控制效果都是显著的;中介变量的变化对GDP的影响明显,但存在着1-5个季度的滞后等结论。刘闯(2012)在对1998年1季度至2011年4季度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基于VEC模型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央行通过这两种渠道传导共同对经济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朱恩涛、姚珂(2015)选取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以及作为最终目标的物价指数等变量来衡量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以及物价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构成了长期稳定的关系。(2)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出存款准备金率与汇率呈现双向因果关系。(3)随着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利率和汇率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关联度日益显现,使得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发挥受到制约。
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巴曙松(1997)主要总结了以下5个方面:现行准备金制度框架上的缺陷;存款机构的行为;企业行为;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宏观调控方式。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提高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相应途径。卢庆杰(2007)认为商业银行会通过降低超额储备金率来抵消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冲击。余明(2009)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超储率、存款规模变化情况和其他资金来源结构三个因素。
三、总结与评价
综上,由于实证方法、时间范围和指标选取的不同,以及在同样的实证方法中具体处理技术的不同,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国内外学者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总结他们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视角,或从数量角度、或从时滞角度,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去研究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斯蒂芬.G.切凯蒂.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巴曙松.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研究[J].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7(4).
[4]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黄安仲.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选择[J].当代财经,2006(10):41-46.
[6]黄诗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评价[J].发展研究,2005(5):24-25.
[7]李占风、涂占新、陈妤.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9):75-80.
[8]刘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应:基于VEC模型的计量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J].复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