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枝花市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研究

2015-05-30余桂芳

2015年28期
关键词:耕地保护粮食安全

作者简介:余桂芳(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评价与研究。

摘 要: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以土为源。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的基础。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波动,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供给及粮食安全水平,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攀枝花市为例,对其1999-2012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攀枝花市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增加,但人均耕地少,粮食供需紧张,容易发生粮食危机。

关键词: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攀枝花

耕地保护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粮食的潜在供给能力[1]。面对我国“一多三少”的土地资源国情,加之快速城市化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实际情况,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必然会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1994年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了当今学者的重视,刘正山(2006)[2]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不能简单的将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挂钩,影响粮食产量主要因素则是价格、投入、政策等因素。然范成勇(2010)[3]等人认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保持必要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自给和安全的基本条件。从研究的已有成果来看,耕地保护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粮食主产区或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对全国、省(区)宏观性的大中尺度为主,对西部地区和地区(市)等中小区域耕地保护的研究较少[4]。因此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99-2012年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变化,得出一些结论。对其实现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概况

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川省省辖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纬26°05′~27°21′,东经101°08′~102°15′。位于攀西大裂谷的中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主要以山地地貌为主。属于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具有夏季长,四季不分明,干、雨季分明,日照多,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境内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和钒钛磁铁矿资源。下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五个区县。2014年攀枝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0.85亿元,增长9.3%。粮食播种面积4.1万公顷,增长2.4%,粮食总产量21.82万吨,增长2.0%。

2.攀枝花市耕地资源现状

2.1耕地数量现状

攀枝花市耕地资源总量是增加的。1999年,攀枝花市耕地面积31.57千公顷,2012年耕地面积达40.81千公顷,由占四川省耕地面积的0.71%上升到1.02%。总的来说,攀枝花市耕地面积变化可以分为波动的稳定、上升和较高的稳定三个阶段。由于1999年以来,攀枝花市总人口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年前总人口年均增长1%左右,除2009年总人口减少0.27%外,2008-2012年总人口年均增长0.3%,故人均占有耕地量少。2008年前攀枝花市人均耕地在0.03公顷左右,2009-2012年人均耕地增长至近0.04公顷。

2.2耕地质量现状

耕地分布不均衡,市内耕地等别分异规律复杂。攀枝花市90%左右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极少数耕地分布在东区和西区。根据等别面积加权计算,攀枝花市耕地平均等别为8.01等,说明区域内的耕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但耕地等别差距较大,其中米易县最高等和最低等间差距达7个等。中等地分布范围广,占51.815%,其次是高等地,占46.011%,优等地范围小,仅占2.17%。然而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占用最多的是优质耕地。

3.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关系

通过统计数据(图1)发现,攀枝花市粮食产量分为先增后减和持续缓慢增加两个阶段。1999年粮食产量22.69万吨,2012年达到23.61万吨,粮食产量增加0.92万吨。研究表明,攀枝花市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具有约束作用。这是因为耕地数量不是唯一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政策、价格、天气、技术等因素也影响着粮食产量,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对耕地生产力的作用越发突出。但在自然状态下耕地数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济水平及科技水平落后地区,粮食安全的主要保障还是靠耕地数量来维持[5]。

4.结论

(1)攀枝花市耕地数量是增加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正处于一个完善时期,土地利用规划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为基础,各种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为支撑的较为完整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6]。

(2)2012年相比1999年,攀枝花市耕地面积增加9.24千公顷,但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少,是四川省的四分之三,并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053公顷的警戒线。

(3)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初步小康型粮食消费标准为人均400千克[7-8],然1999-2012年攀枝花市人均粮食产量在200千克左右,粮食自给率为44%-56%,而2008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将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这说明攀枝花市粮食安全压力巨大。

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粮食安全关乎到国泰民安,各地区必须从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度,建立起耕地保持-农地保持-农地保护的多级保护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肖顺武.论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解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8(4):59-62.

[2] 刘正山.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J].财经科学,2006,(7):89-95.

[3] 范成勇,付士波,谢鑫星.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基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视角[J].草叶科学,2010,27(3):132-135.

[4] 郭芙梅,黎德川,廖铁军.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765-767,791.

[5] 耿玉环,张建军,田明中.论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906-909.

[6] 张效军,欧名豪,李景刚.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分析[J].社会科学,2007:13-20.

[7] 郭忠.山西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5):23-27.

[8] 贺一梅,样子生.基于粮食安全的区域人均粮食需求量分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7,6-8.

[9] 谢蓉,薛艳杰,吴永兴.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师,2009(1):10-12.

[10] 夏建国,朱钟麟,胡萃等.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以四川省为例[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5,21(3):294-299,325.

猜你喜欢

耕地保护粮食安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