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居民消费模式的构建探讨

2015-05-30刘慧聪

2015年28期

作者简介:刘慧聪(199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牡丹江师院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 要:随着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发展,高消费、过度消费的不合理消费模式发展起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土地、淡水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倡导生态文明消费模式,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责任消费等生态消费形式有其内在规定性,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我们必须在资源供给紧约束条件下构建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

关键词: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消费模式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两大基础性条件,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根本保证。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无止境的消费欲,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人们消费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导致资源型供给日趋紧张。“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土地、能源、淡水等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能满足人类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进而对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形成一种显著偏紧的限制和约束状态。

一、消费与消费模式内涵

消费增长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导向作用。消费需求上升规律指消费者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消费的发展需要。消费的增长导致水、电、石油等资源的大量消耗,能源供给日趋紧张,给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压力,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其决策能够影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

消费模式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生产关系下人们消费行为的方式、规范,是从总体上反映人们消费行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态势,是指导人们进行消费活动,并对人们消费行为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理论概括和依据。全部消费内容的特点都能够在居民消费模式中体现,所以居民消费模式是一个复杂的单元,居民消费模式,能够反映社会主要消费内容、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消费者是“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多重身份为一体的复杂生物,“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人们的消费活动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伴随着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人们的消费活动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必须遵循社会规则。

二、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的提出

人类消费模式总是随社会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程度也会随之改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消费模式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物质财富极度匮乏,因而人们主张节俭的消费观。随着西方产业革命到到来,资本主义对财富的渴望带来节欲节俭的消费观,主张适度消费。后期产业革命的爆发带来了近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

随着高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合理消费模式的盛行,世界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开始呼吁改变不合理消费模式的现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4年发布《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的研究报告,提出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呼吁改变错误的生产模式、不合理的消费理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伴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资源型供给紧约束也成为一种世界难题,社会对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加上人类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全球环境的恶化,客观上要求人类必须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走文明、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融合了产业结构文明、生产方式文明与消费模式文明,对居民消费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实施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践行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已成为世界各界的共识。

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要求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责任消费。在能源、淡水等资源性供给约束条件下,居民日常生活中既享受着消费的权利,也在承担着消费责任,例如购买绿色产品、节约用水等,引导居民形成适度消费习惯和节约的生活态度,低碳的生活方式既能实现节能减排,也能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

三、资源性供给紧约束下的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一)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规范居民消费行为

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对政府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履行生态责任和承担生态义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依据自己的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形成生态文明消费模式,包括价格、税收、信贷等调节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抑制不文明消费,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谐发展的目标。自然资源枯竭的现状要求政府必须建立资源价值体系,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将“污染者付费”原则纳入决策当中,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为了保护环境,将环境的消费性纳入税收政策中,特别是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所用资源再生困难的商品征收消费税。在法律和政策上规范居民的消费行为,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二)提倡生态产品的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企业是居民生态文明型消费的重要载体。企业生产以低耗能为基础,生产节能型生态产品,这是节能减排生态文明消费的前提。生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模式,采用创新手段生产低耗能产品,为经济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其实质是一种清洁生产,既满足人类的需求,又能节约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生态生产贯穿于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充分考虑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做到清洁、生态、文明,是构建文明消费模式,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是消费的组体,消费观是消费的一种主观属性,对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消费者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在法律的约束下和自身消费伦理的规范下,摒除错误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通过产品选择这一消费行为来引导企业生产生态的产品。消费者主动消费生态消费品,有助于生态消费模式的实行,而且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球性资源供给紧约束的现状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践行适度、公正和责任的消费行为,提高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构件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消费的最终目的是坚持人类的一切消费观念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以人为出发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人本观念”是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实质,“人本观念”旨在通过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消费观和发展观,以人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在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院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进杰.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居民消费模式的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2(06):145-149.

[2] 周殿昆.中国“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国家消费模式的合理选择[J].消费经济,2012,05(04):62-65.

[3] 张俊英.促进中国居民消费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 邹红.居民消费模式变化与资源性供给紧约束——以食品消费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04(03):7-11.

[5] 陈惠芳.“两型社会”下我国可持续消费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