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视角下看“教育异化”

2015-05-30王晶

2015年28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教育

作者简介:王晶(1990-),女,汉,甘肃兰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 要: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我们基于现实发现我们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异化问题,这引起了无数学者的关注与思考,教育的产生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培养个体了良好、健康生活习惯,传承人类文明,尊重个体的发展需求,使得个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被异化了,教育使得荣誉、金钱、权利等在个体的脑子中根深蒂固,使得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教育;教育异化

在近年来,在对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教育异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研究课题,当我在中国知网或者万方数据库中输入教育异化检索时,能搜到很多关于教育异化的课题,学术界对于教育异化的研究纵观了各个领域,可见教育异化现象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作为当今社会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个体成才,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方式。然而在教育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教育异化的现象,教育原始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教育异化的概念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

当我们谈到异化劳动时不得不追究“异化”这个词源的产生及其定义。“异,化”这一概念其本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异化的概念都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异化”是一个严格的哲学概念是“始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1]当前学者对于教育异化的研究主要采用马克思对异化做出的概念解释。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①其中的“劳动产品”不仅仅是指物质产品,它还包括了精神产品,有形的产品、无形产品等。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他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收入形式,揭示了三种不同收入形式的所有者的不同命运。《手稿》中指出:“让我们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吧,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了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事实表明: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2](第一卷p51)马克思劳动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越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他就越在两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属于他的劳动对象,不成为的他的劳动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提供给他的具有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少,即劳动者维持生存、生活所需的物品越来越少。工人创造的越多,他失去的越多,其主体性地位也会逐渐丧失。由于在异化的作用下,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逐渐的与个体的初衷相背离,最终会反过来控制人、奴役人,使人依附于他的劳动产品之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主要的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劳动产品的异化,二生产活动的异化,三生产活动所导致的人的类生活的异化,四人同人的异化。马克思异化问题的提出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及其所反映出的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关注。鉴于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发现,教育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育异化的概念

柏拉图说过:“教育是心灵的转向。”也就是说教育最初的目标是尊重个体的尊严,注重个体的综合发展,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使得其变得更加完美。同时,马克思在有关人的发展理论中指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就是使得人在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生存,使得每个人都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获得一个全面的发展,使人获得各方面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个性的全面发展等等。而教育则在这个道路中充当着媒介,尤其是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年轻人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主要途径,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继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人类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所进行的活动。个体接受教育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其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为了提高升个体的修养,以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教育本质背离了原来的轨道,忽视了学生个性的综合发展,忽略了个体的全面成长,教育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异化现象,在接受或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功利化或者钱权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由于人的原因使得教育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另一方面,人自出生以来就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综合教育,人被教育所控制,教育把人给异化了,人不再是单纯类的存在物。即也就是说教育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被人异化了,二是人被教育异化了。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就已经涉足了教育异化领域,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对教育异化所下的定义颇多,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教育异化就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失去了它在本意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使人的发展成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和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3]

二、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

教育异化现象是指教育现实的偏差并放弃了它其原本的价值追求,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目标和教育结果背道而驰,教育手段机械化等,从而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与环境等异化的现象。当前教育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的异化、教育权力目的的异化、教育政策的异化、教育中人的异化。

(一)教育思想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为了人的自由与解放、最终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以上对教育思想的理解中可以看出从教育产生开始,教育思想也在慢慢的被异化,这种异化导致出现了各种恶果,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不再关注学生个体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现在大量的新闻报道指出,很多孩子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害怕遭到老师、家长的责骂,而走上了绝路,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尽管这样,还是没有引起学校、家庭对孩子本性的关注,一味的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因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家长的观念是只有考了好成绩才能进入那些所谓的“985”“211”好大学的好专业,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好工作。我们所谓的人才就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家之类的。同时在学校里面我们会经常听到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好好学习,取的好成绩,考取好大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教育目的的异化

在教育现实中,教育目的的异化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各个学校每年都会受到上级单位的考核和审查,有些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学校地位,让学校升高等级,什么市级、省级示范学校之类的,学校领导人只顾着做表面工作,没有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尤其在高校的本科评估过程中,为了应付评估,教师和学生都在为了评估而“努力”,只是为了获得所谓专家的优等,提升自己学校的档次。当然有部分教师为了评职称,找代笔做精品课程、学术造假等等,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荣誉。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目的被权力异化,教师的目的教书育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学生的学习也不会逃脱这种现象的作用。在高校中,这种想象更具有普遍性。大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证、计算机证等,争取担任班干部、学习外语考得四六级证书、学习和获得这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以后的就业中,这些证书可以作为自己求职的一个“敲门砖”而已。而不是为了喜欢而去追求知识,获得教育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要指出一种现象,据报道发现,现在有好多学校变成了有权有势、达官贵族的所在地,一般的孩子上不了那种学校,在那样的学校里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是属于一流的。教育权力的异化干扰了公平教育的实现,异化了教育的根本宗旨。

(三)教育政策的异化

在教育思想、权利都发生了异化,那么教育政策的异化就不足为奇了。现在我们的国家教育机构不断地强调要推进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地给孩子减负,但在下级单位执行的时候却变了样,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小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上下学看到,以前是背着小书包上学,而现在呢?孩子们更多的是用拉杆书包,拉着“行李箱”上学。同时家长害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学校在减负的同时,家长在课外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差了,学习落后,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担心。国家也制定了很多政策来辅助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功能,然而在制定这些政策时的初衷是为了使得教育更加完善。当在下级单位付诸实践的时候就会变质,反而给腐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例如,职称的评定、优等生的推荐政策等等,都在执行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育中主体人的异化

当前条件下,综合各方面因素作用下,教育将知识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并将教育变成了纯粹的知识教育,忽视个体的综合发展,不注重个体的自尊、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学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人也就被教育所异化了。荀子说过,“凡以知,人之性也。”求知是人的本性,也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但是在我们获得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获得自由与解放,马克思曾经通过对人的历史形态的考察说道,人作为类的存在物,自由是人的本性,人的一生应该为追求自由而奋斗。自我们出生以来,在知识教育的光环下,我们接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三重标准的教育,我们追求自由的本性被教育所束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时候,不管有没有用,我们都在努力学好它,教师教授的方法更是千篇一律,忽视了个性发展,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别,忽视学生在各条件下存在的差异,使得教授出来的学生,就像是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样,一件件全是合格品。没有瑕疵,没有自己的特性。人的自由被束缚,人的个性成长被忽视。同时,教育体制作为一种工具,由人所制定和实施,依靠这个工具去获取人的本能以外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人随着生存的需要、知识技能的提高,却使自己成为了教育体制的奴隶,失去了一种主动学习知识的自由和本性,个体都是被迫在学习,而不是主动的获得知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我们的教育现在逐步走上了功利的道路,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将金钱、地位、荣誉、权利等放在了第一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陌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惜一切手段,人性在教育中被忽略。教育本来是作为人培育下一代使之更好地创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现在是人被教育所控制和操纵,教育异化人的同时人也被教育所异化。

三、对教育异化现象的总结

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体制下,存在教育异化的现象是必然的,这种现象不单单是出现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就笔者目前的知识储蓄了解到国外的教育仅仅在学生的个性成长上多了一点关注,但也没有真正的做到完全的注重个体的发展,重视人性教育,注重个体对自由的追求。现在教育异化应该是一个全球性、整个人类的问题,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中,人的不自由和片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异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专家所必须直面的问题。我们在对教育异化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要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异化现象是否可以真正的消除呢?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告诉我们,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谋生的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存降解为维持人的生存、生活的手段,同时教育本来是我们生活的一个辅助手段,教育为了辅助我们培养一个完整和谐的生活状态,虽然现在我们的教育已经被异化,丧失了其根本功能,教育现在束缚了自由,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或程度上,教育曾经作为一个工具消除了限制我们自由的障碍。教育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独立系统时,但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当人们意识到获得教育是为了获得一份工作,是为了谋生,教育异化成了我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人们也意识到教育的异化,就目前社会发展的这种程度,教育异化的现象暂时无法消除,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凭借着当代人类的智慧,改善教育环境,消除教育异化现象是未来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任务。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注解: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当前教育异化现象的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24.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9.

[4] 刘君.论教育异化与学生和谐发展[J].教育理论研究,2013.(7):603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甘剑梅.论新时代的教育异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3,(2).33-35

[7] 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115-121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异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