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的艺术性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015-05-30田仲英
田仲英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情境教学的艺术性,通过介绍情景教学的艺术性的形真、情深、审美的特点,用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语文;情境教学;艺术性;形真;审美
一、情境教学艺术性的探讨
(一)形真
“形象”是教學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教学是通过“形象”再现真理的活动。形象即有形、有象。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语文学科的课文大都是文学性强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景、物、人及其之间的关系。当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中的景、物、人时,首先要使学生对景、物、人的形象有所感知。这也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
情境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形真”。“形真”即形象真实,就是把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的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以鲜明形象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将语言所描写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情境教学主张“形真”。而“形真”并不要求所有情境都必须是实景,要求“神韵相似”。例如教学《麻雀》一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了四幅板画:①猎狗跑在我前边;②小麻雀被风从树上刮下;③老麻雀与猎狗搏斗;④猎狗后退了。这四幅简单的板画,概括了课文的四段内容,再现了课文内容所写的故事形象。学生边读、边看图、边想象,就会具体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形真”并不是一切实体的再现。
情境教学的“形真”要求其“形”具有整体性,构成整体情境,一个情境便是一个整体。它应包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述的思想、要说明的道理。如上例四幅图再现全课的情境;每一幅图也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情深
教学的艺术性与教学科学性的认知相比,教学艺术性更具有情感性特征。教学科学性主要运用理性,以逻辑力量说明道理,那么教学的艺术性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当然,情与理是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要有师生情感的参与,这是教学艺术性的又一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感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李老师认为“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所以情境教学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征的。
(三)审美
教学艺术本质的另一点,就是教学具有审美性。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师生情感融合、共鸣美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以真善美陶冶儿童的情操。
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目标,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情境教学概括了审美教育的操作程序: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驾驭情境,诱发美的动因。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中,都体现着审美教育,达到小学语文教学景、情、语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总之,情境教学要求设计的情境要美化,图形的美化,音乐的美化,板书的美化,更主要的是教师语言的美化。李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柔和、鲜明、亲切,语言中渗透着对孩子们的爱,使人听了有一种美感。即以情境美、语言美来揭示意境之美。
二、合理运用艺术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1、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上课伊始,就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巧妙的导入,调动学生的情绪,这对顺利有序地完成一堂课的内容,达成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如在上《浮冰上》时放映两分钟影片《南极大冒险》的剪辑片段,激发学生对爱斯基摩犬的感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探讨小说的主题这肯定比教师空洞地说一大堆哪怕是激情洋溢的导语效果要好得多。
2、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美的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需要把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图像、动态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这样的情境和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审美共振,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如《听潮》中大海潮起潮落的景象和海潮声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加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再配以德彪西乐曲《大海》,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感受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文章的文字美和意境美。
(二)通过学生表演进行情境创设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故事性很强、具有可表演性的课文。比如戏剧、小说片段。例如在教《离别的礼物》一文时,可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在对文章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课代表组织学生分配角色、排练,然后用一节课表演。学生排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的过程,理解的过程,而表演又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
(三)发挥想象进行情境创设
运用教材创设想象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依据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根据描绘的环境想象生活于其中的人,还可以由对话想象人物,由人物的语言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在《穷人》课文中有两处“沉默”,前一个是在丈夫出海回来后谈到恶劣天气时“两个人沉默了一阵”。后一个是在桑娜告诉丈夫邻居西蒙及其孩子的不幸情况后“桑娜沉默了”,引导学生思考两处“沉默”各写出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四)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情境创设
文学创作总是源于生活,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都是对生活真实的写照。因此,作为读者,只要我们能设身处地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以己之感,悟彼之情,我们就一定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情感。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如果只单纯要求学生去读课文,根据书中的情节去体会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时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与老师相处的情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再现生活,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借助问题进行情境创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总之,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地、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教学需要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将阅读教学融入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的构建发展。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语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