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之变:大数据时代广播新闻的转型

2015-05-30陆明明

中国广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大数据转型

陆明明

【摘 要】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信息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广播新闻在大数据时代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转型。本文从新闻思维、新闻视角、新闻采编和新闻呈现四个角度,探讨广播新闻的转型之路。

【关键词】大数据 广播新闻 转型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的日臻成熟,“大数据”(Big·Data)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报告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作为数据信息主要生产者,新闻行业站在了这场“数据之变”的风口浪尖上。特别是传统的广播新闻,转型是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从当前的新闻实践看,广播新闻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新闻思维、新闻视角、新闻采编和新闻呈现。

一、新闻思维:从传统经验思维到大数据思维

对新闻行业而言,思维方式决定着生产方式。在传统广播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新闻的定位较多地反映为编辑记者的判断,而非市场需求。例如:广播头条新闻的选择直接体现了编辑的意图,反映了当天所发生的新闻分量和宣传方向。一篇稿件能否上头条虽然有很多因素,但关键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和编辑的敏锐。①换句话说,新闻重要性的把握,需要编辑记者对宣传舆论导向和新闻事件价值进行评估,这种新闻思维就是传统经验思维。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通过数据来量化,新闻的信息量远非传统广播所能承载。同时,作为新闻消费者的广大受众,其选择也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播时代“一刀切”的经验思维已经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受众的需求,这时大数据思维就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②美国的科技创新公司Prismatic的创始人布拉德福德·克罗斯(BradFord·Cross)就是一个真正将大数据思维运用到新闻行业的先行者。该公司以文本分析、用户喜好、社交网络普及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通过收集网络资源进行排序,将海量新闻按照点击率和分享次数加以呈现,并将这一服务称之为“新闻发现”。呈现的所有文章布局都遵循更好的简洁性和易读性。③克罗斯也凭借着该项服务,向传统新闻思维发出挑战:什么是比《纽约时报》更有用的消息来源。

从Prismatic的经验中不难发现,大数据思维更加强调数据的选择优于编辑的选择,数据的方向决定记者的方向。数据先于一切经验和观念,具有更加客观、准确、前瞻的优点,这是传统经验思维难以比拟的,特别是在新闻这种对客观性、准确性、前瞻性要求很高的行业领域。大数据的优势足以给消息来源、数据挖掘、信息处理、舆情分析等多个新闻生产环节注入无限可能。

目前为止,大数据思维的成功实践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纽约时报》网站2012年推出的专题报道《雪崩》(Snow·Fall)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4年春节期间“据说”系列报道,都是运用大数据改革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

随着互联网、数据库和新媒体技术的新一轮并轨,广播媒体的大数据思维也逐步从概念层面走向技术层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官方微信推出的《图说》系列报道就是一种新的尝试,话题选择、信息来源都是基于对互联网热点消息的数据分析,新闻视角、呈现方式则倾向于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相衔接,通过这些途径,传统广播致力于为受众提供更多可读、易读、耐读的新闻。

二、新闻视角:从过去事实的追问到未来发生的预测

无论是“突出典型,弘扬价值”的宣传性报道,还是“追问事实,还原真相”的调查性报道,以往的广播新闻选题主要是基于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实,换句话说,是对过去事实的评价和追问。但是由大数据技术驱动的众包、众筹式的生产方式已经对专业媒体这种传统的报道方式构成巨大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什么”。相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因果关系,进而衍生出事物之间新型的逻辑关系。基于这样的思维,大数据时代的新闻视角也随之转变——從对过去事实的追问到对未来发生的预测。利用大数据技术来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动向,将成为今后新闻行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英国《卫报》的系列专题报道“2012美国总统大选专辑”中有多篇报道就是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抓取、分析推特(Twitter)上的信息制作而成。如《奥巴马在推特上赢得了大选》就是通过分析抓取了关键词:奥巴马、罗姆尼、瑞恩、拜登等,借此预测大选的结果。

事实上,预测型新闻早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10月8日曾播发过一则题为《中国人坐中国车的年代不会久远了》的预测型新闻。此则新闻是记者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开幕的“1988年全国乘用车展览会”上,看到各种各样高中档国产轿车、旅游车和面包车后而做出的前瞻性预测。④受信息量和数据分析处理相关技术的限制,这类预测型报道只能对精确程度较低、预测期限较短、结果初见端倪的一些事件做出较为宏观、笼统、经验式的推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预测。而基于数据挖掘和处理的预测型新闻,就是通过对相关大数据的分析,掌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洞悉新闻事件结果走向,为决策提供参考。正如美国UPS快递公司的过程管理总监杰克·莱维斯(Jack Levis)所说,“预测给我们知识,而知识赋予我们智慧和洞见。”⑤大数据的出现,给传统广播新闻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三、新闻采编:从独家的消息来源到独到的数据解读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读者最关注的不是独家的消息来源,而是独到的数据解读和观点剖析。随着数据开放程度的提高,媒体获取消息的来源更广,渠道更宽,甚至很多过去一定程度上相对封闭的渠道和消息来源,也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对社会开放。比如:美国政府的“一站式数据下载网站”(Data.gov),该网站将全部不涉及隐私和国家安全的相关数据公开发布。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简单便捷地获得各级政府、机构的一手数据,打破了原来信息一家独享的局面。

除了信息获取门槛的降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力量也不可小觑。独家新闻一经发布,就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上迅速转发。转发量、转载量的洪流,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首发媒体的影响力。2013年11月,美国知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和骑士基金会(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联合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约一半的成年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新闻,其中主要是通过移动端登录平台的用户。⑥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受众是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得经过二次或多次转发的报纸、广播、电视上的独家和首发新闻。

在这种情况下,独家与否已经不再是受众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看重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剖析和数据解读。新华网2014年10月23日的报道《醫生的时间去哪儿了?》,以云南大型三甲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案例,通过提取、整合、处理、分析医院2014年前三个季度接待门诊数量、挂号方式与比例、某外科医生的月工作安排、住院部病床轮转速度、上半年医疗投诉等一系列数据,将医院运营情况和医生时间安排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撰稿过程中,新闻编辑又进一步把大量抽象的行业数据转化为读者容易理解的文字表达,使这篇报道更加专业、客观、全面地剖析了当前医疗资源的紧张状况,让人们对医疗行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对长期以来紧张的医患关系多了一份包容。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过去几十年,数据或许仅仅是数字而已。而现在,当海量信息可以进行运算和处理的时候,数据已经渗透到记者写作稿件过程中的诸多环节,海量数据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更容易被挖掘和发现。斯坦福大学杰夫·麦吉(Geoff McGhee)教授认为,现在的新闻越来越多地和数据有关,媒体的责任是如何向公众解释复杂难懂的数据,数据可视化专家正在开发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据,媒体工作者的任务是运用数据使新闻报道更加有说服力。⑦独到的观点剖析和数据解读,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广播新闻提出的更高要求。

四、新闻呈现:从故事性的讲述到可视化的铺陈

传统广播时代,新闻的可听性源于故事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受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等特点的影响,广播的受众对其内容不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故事化的广播新闻才能‘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使本来抽象、枯燥的新闻,因为人情味增强了色彩和真实性,从而吸引听众的耳朵,进而记住、认可、并产生共鸣。”⑧如今,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引入,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元素和更加多样的表现手法,既保持了原有广播形态的听觉体验,也使故事的情境感愈加强烈,逻辑性愈加严谨。

2014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5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与央广网共同推出特别策划《与澳门有关的数字》(见图1),该专题由“新发展:数说澳门回归15周年”“新澳门:澳门之外建澳门”“新青年:幸逢大时代”三个板块组成。运用图表、连环画的形式,把澳门回归1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青年创新创业政策与选择等多个热门话题,整合到“新澳门新发展”这个宏观背景下,全景式地展现出澳门回归15年来,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下,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图1:中国之声、央广网特别策划《与澳门有关的数字》

传统广播的故事内容,配以大背景下的大数据,嵌套进视觉模型中,这就是可视化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对于可视化理论而言,上述应用只是其全貌的“冰山一角”。2013年斯坦福大学的纪录片《数据时代的新闻学》中提到,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可视化理论运用了许多其他领域发展出来的技术,生成各类可视化图表,比如杂志风格的图表(Magazine·Style)、加注释的图表(Annotated Chart)、科学展览海报式图表(Science Fair Poster)、动态流程图(Flow·Chart)、连环漫画图(Comic Strip)、幻灯片(Slide Show)、电影/视频/动画(Film/Video/Animation)等。⑨

这些可视化工具的大规模介入,打破了长期以来广播新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单一感官体验,为新闻故事增加了更多视觉、逻辑元素,使受众对新闻中抽象的数据、晦涩的概念有了更为立体、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帮助广播新闻实现从故事性讲述到可视化铺陈的转型。

五、总结

大数据时代广播新闻的转型,本质上是新闻生产主体从“人”向“数据”的转变,生产方式从编辑采访向数据分析的转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编辑记者的作用,因为我们无法预期大数据最终所能达到的极限。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相比大数据的“大”,人类行为的可能性更“多”,这种可能性正是广播新闻未来可以开发的广袤土地。借用舍恩伯格(Viktor·Mayer-Sch?nberger)在《大数据时代》结语中的一句话:“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

注 释

①覃清 《论广播头条新闻的选择和编辑》,载《中国广播》2006年第8期。

②⑤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著 周涛等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③《发现新闻:个性化新闻应用Prismatic面世》,中国数字出版信息网http://www.cdpi.cn/chengguo/xinchan pin/2767.html.

④张占辉 朱金平 《预测性报道窥探》,载《新闻战线》2008年第4期。

⑥《调查称一半美国成年用户在Twitter获取新闻》,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13-11-05/05498883803.shtml.

⑦郭晓科 《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载《编辑之友》2013年第8期。

⑧黄铭敏 《广播新闻“讲故事”手法研究》,载《今传媒(学术版)》2014年第12期。

⑨参见斯坦福大学纪录片《数据时代的新闻学》,视频之三《用数据来讲故事》,http://djchina.org/2013/09/06/356/.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记者管理中心)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大数据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