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艺术对中国传统伦理观的挑战

2015-05-30陈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伦理观挑战

摘 要:以数码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艺术如今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中国各地兴起。它是当代艺术的新主流之一,已经成为当代艺术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影响深远。它对中国传统伦理观的挑战具有正面的便利作用,也是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艺术的研究理应深入到其人文本质、道德层面,消解与融合新媒体艺术带给我们的挑战,挖掘其技术性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脉络。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伦理观 挑战 融合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正日益成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仍然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艺术。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基础上的,诸如手机、网络、电子影像、数字媒体等。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来自商业、消遣娱乐和当下流行且不断变化的文化手段,还代表着一种未来的语言和互动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当今的文化意识形态。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强劲挑战,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需深入到其人文本质、道德层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凝聚社会共识,挖掘其技术性背后更为意义深远的文化脉络。

一、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概述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大约开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末。1990年,应德国汉堡美术学院与浙江美术学院校际交流,德国汉堡美术学院代表团带着德国电视台为科隆市900百周年庆典而组织的大型录像艺术展映来到中国,并在浙江美院分两次讲座向全校师生进行播映。这也是中国与录像艺术这两个名词的第一次感性接触。中国艺术家起初并没有像六十年代街头录像小组那样的热衷于捕捉真正的新闻和街头的新鲜故事,目击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开始与美术馆展开作战。相反,他们一开始就将录像当作是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上的抒发,并赋予它一种新的手段和美学价值。到90年代中期,新媒体艺术在概念和表现形态方面真正形成,开始出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艺术媒体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们。1996年9月,在中国美术学院的画廊里,举办了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名为《现象与影像》。此次展览在国内外反响强烈,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界中重要的里程碑,多家媒体把这一展览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的十大新闻之一。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上的多方普及,像网络、Flash 动画、电子游戏、三维视觉、互动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影像处理技术等开始进入Video艺术的制作。其艺术不再是表现出一种单纯意义上的传统技术媒介手段和传统观念艺术的实验,而是用Video艺术的方式和手段来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进行文化层面上的反映,作品多以表达社会性和文化批评为主题。90年代中期,冯梦波开始利用计算机动画和电子游戏的技术,制作以政治图像为视觉题材的动画短片和应用电子游戏程序的《智取威武山》。新世纪初期的一些Video 作品则是更多的使用了电子技术、游戏装置、音响系统以及PC 跳舞毯等。2000年以后,在Video艺术上开始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如图片的拼贴、修改、合成、动态剪辑、三维影像、影音合成等等。互动技术和电子游戏技术的参与,开始与多媒体先锋戏剧、泥塑动画和电子游戏相结合。直到90年代末期,Video艺术在视觉技术上和语言风格方面逐渐成熟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

二、新媒体艺术对传统伦理观的挑战

新媒体艺术是借助当下科学技术转换哲学思考和内心感受,代表着一种未来语言和互动的思维方式,成为当代艺术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影响深远。新媒体艺术与高科技是同步的,新媒体技术贯穿于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因此,只要是和人类生活有关的,它必定会触及到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伦理的研究就是道德现象,偏重于社会的层面;道德偏重于个人层面,带有个人体验、文化圈子的性质。因此,它也是未来人类文明生存与发展中最困惑的问题之一。新媒体艺术对中国传统伦理观的挑战具有正面的便利作用,也是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演进,不少的年俗也越来越“数字化”、“个性化”了,中国传统的春节仪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浓浓的年味在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老式的纸质贺年片已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虚拟应用”,不受国界限定、快捷方便的网络视频拜年也正在流行。春节种种的仪式,变成了指尖点击的“确定”和“发送”,空间、时间距离缩小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然而,“宅”在家里的所观看的网络春节,模拟的也只是过年的一种形式,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带来情感的交流、沟通和文化认同的满足。各种软件化了的年俗软件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带了种种便捷,却失去了实地买年货、贴对联、面对面拜年的许多乐趣,手机按键的声音、键盘鼠标的敲打声音都无法取代儿时记忆中浓烈的噪杂与喧哗。正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却制造了情感上的隔膜,人与人间面对面的交流的时间逐渐在减少。

网络作为高新技术不断的得到普及和发展。2014年7月21日,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46.9%。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25.9小时,相比于2013年下半年增加了0.9小时。网络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改变了我们生活伦理和意识空间,艺术家也已经利用它在创作很多新媒体互动艺术。人们网聊的工具也变得多种多样,QQ、微信、易信等,这些都成了手机、电脑上比不可少的软件。与其相匹配的“朋友圈”也成了人们获得信息、与朋友交流的钟爱之所,他们将现实中的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朋友圈”进行延伸,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拓展朋友的重要渠道。“朋友圈”,是人们在网聊工具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一个圈子,你可以用它来发图片、视频、文字,抒发感谢、表达此刻想法、发布重要信息与好友分享。通过设置,你可以让圈内好友看到你的信息,也可以选择性的只让部分好友看到,随心操控。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天打开手机,刷微博聊微信,关注“朋友圈”的新动态,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朋友圈”里,每个人关注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是“爱秀派”,喜欢晒出个人的经历、见闻,也关系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的人是喜欢舒缓压力,看鸡汤文学或者明星八卦;有的人是现实主义派,留意的都是生活实用信息和流行指南;还有的人是颇具商业头脑,利用“朋友圈”做营销或者是了解最新的打折信息。网络技术更新迅速,传播快,逐渐改变了我们时空距离,加快了舆论传播的速度,当然也很难控制负面的信息传播,在造谣、侵犯版权和隐私权、信息篡改、人肉搜索等领域都可能产生暴力和失控的情况,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过滤和维护并定制规范。过度保护分享问题、匿名隐私,利用网络功能引诱他人或进行黑客攻击,对当下人虚无心理和情感的产生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花费大量的时间做“低头族”,沉溺于网络社交不可自拔,不仅危害心理健康,也对自己的眼睛、颈椎等不利。

三、新媒体艺术对传统伦理观的消解与融合

经过十几年的艺术实践,中国新媒体艺术完成了向西方的学习和自我的蜕变, 慢慢开始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对于作品的观念,尤其是对传统伦理观的转变,影响模式和主题方面进行了中国化的实验。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变我们的时空感,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新媒体艺术在现代高新科学与技术影响下逐步消解了与传统媒体艺术之间的边界。在构建和谐与强大中国梦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是融合国家与国家之间、社会和群体之间边界的巨大利器。在高新科学发展的时代,媒体艺术的不段发展与更新下,传统艺术不再笼罩在神秘光环里遥不可及,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使我们交往的方式愈来愈快捷甚至具有同时性。传统艺术作品因为受到新媒体艺术以及高新科学的渗透和影响,传统原创性的观念和现代创作的观念转变也被逐渐融合,但仍然是对传统艺术与伦理的延续,而并非是颠覆。

新媒体艺术的普遍化提出了道德协调的迫切需要。新媒体艺术的特性和功能是什么?是种融合各种媒体手段创作一个具有视觉、听觉、交往、对话和沟通的新的媒体艺术创作形式。交流与沟通是引起现代文明的关键因素,现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及高度自由的媒体传播环境,构建了人与新媒体的共存新的生活方式。正是这个新的生活方式使传统社会土崩瓦解。事实上,城市的凝聚力、整合力和辐射力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等都是由频繁的人际交往引起的。新媒体艺术也必然离不开交流。而数字时代的不断进步,使得中国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伦理道德观,产生了人与虚拟人交往,这种虚拟的社会关系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与人交往的关系。

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人们都是众说纷纭,但高新科学技术则是新媒体艺术的核心。由于国内新媒体艺术起步较晚,从目前的发展状态上来看,国内的新媒体艺术的技术水准跟国外的新媒体艺术上还有较大的差距。首要原因就是新媒体艺术形式在国内尚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体制,作品中融入的道德观念不够凸显,在新媒体艺术盛行的时代,虽然现在有些艺术家的作品融合了传统道德观念,并且具有一定的商业效果,即使国外的新媒体艺术基金会对我国有些作品也提供了赞助,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新媒体艺术基金会。由于艺术家对制作新媒体艺术的个人承受力有限,从而导致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滞后。但随着我国对新媒体艺术的体制的完善、资金的投入、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在我国仍然是最有前途和竞争力的新艺术形式,以及名族文化的融合新媒体艺术也将世界新媒体艺术中确立自己的独特的中国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范迪安.从媒体变革到文化视线[J].美术研究,2002(03):66

作者简介:

陈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媒体艺术伦理观挑战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研究
黑龙江民间美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研究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