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当代历史文物的保护观

2015-05-30黄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历史文物

摘 要:随着考古挖掘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地都出土了大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不仅可作为科学研究的一手资料,又可供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博览。然而,社会中频频发生的文物损坏事件,在令人痛惜之余,更表明人们在对文物保护方面意识的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对文物的价值内涵有着正确的认识体系,培养良好的文物保护观念,文物工作者在加强有关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我文物概念及其保护的综合意识,万不可畏惧法律担当而对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文化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关键词:历史文物 文物损坏 保护观

历史文物不仅是所在国拥有的重要财富,更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瑰宝,文物陈列于博物馆之中,不仅可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更是作为向公众展示人类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然而,社会中频频发生的文物损坏事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的事件在令人们痛惜之余,我们更是不禁要对博物馆的保护方式提出有效的建议。同时,加强公众特别是相关人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实属必要。

一、各地频发文物损坏事件

历史文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随着人类考古挖掘事业的进程和文物收藏的不断传承,历史文物家族里不断涌现出一个个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佳作。在旅游业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势必会成为群众追捧的宠儿,同时,这也为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危险的隐患,游客的不当行为或是博物馆管理上的欠缺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小的损坏。

近年来据媒体曝光的文物损坏事件频发,如2011年,承德避暑山庄的碑文《绿毯八韵》与《平旦》被墨水涂染;2012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马鞍山德化堂古床博物馆内,由于室内游客过多,造成馆内一些贵重文物遭到损坏:博物馆前厅,一根钟乳石柱子被掰断,一张明末时期珍贵古床上的镜子被碰碎,还有一个清代红木面盆架盖板被掰成两半;2013年,法国卢浮宫朗斯分馆的珍藏名画《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被一名年轻的女性参观者用黑色光标笔在油画的右下角写下“AE911”几个大字等等,游客们将文化遗产地或是珍贵文物作为自身发泄情感的媒介,着实对文物的永续传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另如开罗博物馆今日爆出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因馆职人员操作不当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更加昭示了相关工作人员在文物保护观念上的有待提高。

无论是文化地的观光者,亦或是文物的管理者,都是我们人类灿烂文化的受众群,在文物保护的大环境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提升自我文物保护观和行为素养,理应是对今天每一个人的道德要求。每一件绚烂文物的背后都有着属于它们的传奇,都是那个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面对它,我们不光会折服于这样精美工艺品的手工技艺,更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和文明程度。历史的昌盛是我们自信的根源,民族的伟大更是我们自豪的资本,正因为这样,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不仅是学术上的需要,也是我们表达对民族智慧尊敬之情的最好抒发方式。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民族文化振兴的需要。

二、从文物损坏事件看历史文物保护观念

近几年文物损坏的报道时有传出,博物馆内书画古镜的破碎、碑文的墨染、门扇上雕饰的损坏,或出于意外,或是有意为之,文物逐渐沦为有些人眼中情感的宣泄对象,好奇心得以满足的存在,哗众取宠的工具,甚至是扬名的推手,千万年文化积淀的结晶在现代“整容”下的新貌,荆棘般呈现于观者眼前,刺痛着每一个文化关注者的心,这样的行为被称作是对历史的亵渎也绝不为过。

尽管,历史文物年代久远,文物本身部分材质老化疏松属于客观,但这也绝不是我们不当行为的托辞,更不是部分文物工作者因疏忽酿错,逃避法律责任而对文物采取鲁莽修复行为的开脱,对文物造成恶劣损坏 现象都应受到社会的抨击和追责。然而时至今日,一味的惋惜只能换来今后的哀叹,我们更需以此为鉴,吸取教训,完善我国的文物保护建设。

各国博物馆中陈列年代久远、材质老化的珍贵文物不在少数,场所开放观光过程中,文物受损材质脱落事件频繁发生,见得平日中对具有悠久历史的珍惜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并不充分,相关部门对国家文物的保护关注并不足够,未充分发挥监督、引导作用。在管理意识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给予文物保护工作更多的投入。文物不等同于一般的日常物品,因文物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更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的程度。对公众开放就意味着各种隐患风险的存在,这也就要求博物馆等相关文化场所在文物保护工作上具备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文物保管部门设立更加科学和专业化的体系。

部分不当行为的发起者多有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的欠缺,平日中匮乏文化价值修养,没有正确的集体利益观念,时有疏忽大意而对文物造成损坏的行为,甚至事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采取更加过激的方式,从而留下时代永久的“疤痕”,受后世指责,这都是我们今天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值得关注。作为全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属于我们人类自身的文明荣耀,完成每一个时代的传承任务,让先人的智慧流传千古。认识到对文物的保护工作绝非只是国家和政府的工作,只有发动群众的力量,共同维护文物的保存状况,才能更完善今天文物的保护体系,才能让文物有着更好的生存环境去长久的昭示前人们所创造的辉煌。

三、对历史文物保护的若干建议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坚守民族文化的本土化更加弥足珍贵,因而,文物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文物保护也成为永恒不变的话题。

在我国古代史很难见到像今天这样具有规模的公共博物馆的,多为私人珍藏,文物的艺术、社会以及文化价值也因此大打折扣。然而,在博物馆能很好的向公众展示的同时,对文物的陈列保护又提出了相当的挑战,稍有不胜就会像此次事件一样,对文物造成损坏的后果。我国发展至今天,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已是今非昔比,设置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设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布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等举措,已足以说明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已十分注重,但我们还需要从入微的细节入手,更加完善我国的文物保护机制,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因此,不仅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文物观念,提升文物保护意识,还要对博物馆相关陈列、存储方式和相关馆职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和有效建议实属必要:

(一)博物馆等场所文物陈列条件的改善。博物馆、展览馆等相关文化场所在作为文物展览地的同时亦是文物的存储地。当文物被博物馆收录后,无论是在陈列时或是进入库存后,年代久远的器物本身时刻都会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质变。正因如此,在对展览地的大环境,如室内整体温度、库存环境,还是对单一文物的保护条件都提出了相当的要求。无论是因文物质地、类型所选择的放置方式、周边湿度、环境温度还是对照射光线的选择、虫霉的防护、卫生的条件,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场所管理制度的完善。良好的规章制度是秩序安稳的保障,正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无以制度则无国家。绚烂的艺术珍品难免令人魂牵梦绕,理性的规则就成为我们恍惚前的勒令。讲解员对文物进行介绍、保管员对文物进行日常维护或是其他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搬运活动以及群众的观光浏览都会与文物直接相关,错误的行为方式或是不当的操作流程都会对文物造成致命的损坏,详尽、适宜的管理和规章也就不仅成为文物得以完善保存的必要存在,更是人们与历史文物接触愉快体验的保证。

(三)相关官职人员一方面改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具备正确的保护文物观念。馆内工作人员对文物都会有着较长的观察、接触时间,过硬的专业素养也理应成为入职的必要条件。然而,仅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文物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是利国利民的存在,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该具有更高的自觉意识,在平日的工作中持有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留心文物的自身状况,如有异样及时反应,有着预防保护的意识,正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切忌为逃避法律责任而牺牲国家利益,造成文物历史价值的流失。

(四)广大群众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的关注,改善文物保护的社会大环境,在文化场所做到“文明观光”原则。良好的文物保护秩序绝非相关文物部门自身所能营造,文物保护工作更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共同的力量。在加强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贯彻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关注文物生存状态,提高日常文物保护意识,杜绝对生活中各种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都是我们改善社会文化氛围、民族文化力量、国家文化形象的有力举措。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许多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复保存,但文物保护工作在许多方面仍存有或多或少的弊端和不足。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在对文物的展览陈列中,条件不一、人员配备不同,从而呈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博物馆离国际文物保护先进水平仍有距离。因此,我们更需完备理论经验,付诸努力实践,不仅提高馆内相关设备,也要改进馆内管理制度,完善群众文物保护观念,切实做好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杜绝对民族文化与文物的破坏行为而对后世留下永久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龚德才.浅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保护[J].东南文化,1996(01)

[2] 王萍,孙丽萍.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中原文物,2002(04)

[3] 唐振君.浅析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意识的关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

作者简介:黄悦,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2014级),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文物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历史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高考历史文物试题的突破策略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江西古村旅游开发与历史文物城区保护矛盾探析
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管理
对历史文物陈列艺术形式设计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