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立体绘画艺术创作与视知觉中透视理论的辩证关系

2015-05-30任逸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

摘 要:我们所能认知的事物之中,视知觉是首当其冲,因为视觉永远是我们作为“人”这一自然体的首要感知能力,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立体绘画艺术创作,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立体结构方面内容的绘画创作。应用当下时代发展这一主题,因为艺术表现形式及种类越来越多,那么实践对我们所能认知的当下现有的视觉理论体系就产生了一系列相冲突的矛盾。这毫无疑问是当代美学研究发展所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本文试图从视知觉理论、三大构成中传统透视理论的角度出发,用立体绘画这种最为直接的徒手表现美学的基本方式,剖析艺术创作与视知觉理论的辩证关系,进而引出读者对于立体绘画艺术创作更新的认识。

关键词:视知觉 历史认知 立体绘画艺术 辩证关系

[项目名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教学工程专题项目“《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开发研究”]

在著名学者曹天元的《上帝在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中,就曾经描述出一种不同于常规理解的视觉传达观念。曹天元在书中认为,人类永远都活在过去的时间之中。人们看到的总是过去,总是历史,而不可能达到当下的临界点。

如果用物理学的角度去论证,我们能够看得到物体,完全是因为有光线反射在物体上,再反射到我们眼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永远是一个反射之中存在的世界,世间万物皆如此。那么我们看到的事物过程,就不可避免的参与到光线反射这样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双眼是最后的受光源和感光器。按照这个思路来解释,光线从照射到物体上与之产生漫反射,再到我们眼中,这是一个实践的推移,那么我们的双眼是不可能看到当下此时物体的现状。

所以人类一切的活动都是来自于一种自我的历史认知,这种“自我”的前提是必须以自身主观方面为基本点。那么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归结于一种历史活动,它们全都是历史认知的客观属性和“自我”的主观属性双重作用,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深入论证一下当代艺术中视知觉理论体系的其他几个方面了。

一、传统透视理论与人眼中真实世界的差异

透视对于立体绘画来说,就像练武术中的扎马步一样,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传统透视理论的产生存在于中世纪西欧普遍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第一个提出此种理论的艺术家目前公认是达芬奇。达芬奇在“人体结构”一图中表现出人物立体绘画比例等关系,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来为今后的现代透视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代透视理论体系完善并真正用于实践教学中,是在1919年由格罗皮乌斯所创办的包豪斯学校中的三大构成中所提出来的。包豪斯学校和格罗皮乌斯本人都是现代设计乃至现代美学里程碑式的象征,其办学风格和具体课程虽然已经时过将近百年,可仍然被列为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美术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三大构成的透视理论体系中认为,传统透视可以分为三种: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其实就是消失点的个数表现所在。但随着一些3D立体画、3D影像艺术和诸多应用强迫性透视所造成的视错觉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传统透视所带来的理论体系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认知这些艺术,甚至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比如:两点透视中,两个透视点之外的任何事物,在视知觉中和立体绘画创作中会不会有所不同?或者我们表现出来的立体绘画世界中的透视,真的是我们双眼视觉产生的真实再现吗?

实际上,传统的透视学并不是帮助我们的视觉来认知这个世界,而是在试图用一种相对较为合理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认知平面上的立体事物。

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照相机和手机等工具的发明也逐渐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二者的使用效果区别。尽管两者都具备记录画面的功能,但手机始终取代不了专业的单反相机,且不说后者的感光器和变焦等功能是前者无法匹敌的,单从拍摄的效果来看,二者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拿手机自拍的时候,需要将镜头对着自己斜上方45度角,并且绝对不能拍正面,这样的话画面看起来会是变形的,自己的脸会被拉长。但单反相机只要对焦合适,总能拍出效果比手机强上百倍的画面,这是因为相机的镜头形状模仿了人眼部的凸面结构,而手机镜头只是一个平面。

如果说在平面上表现出的传统透视是合理的,那么这跟人眼部球状的结构就是相互矛盾的。我们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真正的传统一点、两点、三点透视,因为我们人类的眼球结构,注定我们的主观世界中总是出现一个“视网”,所有被视知觉所感知的一切都映射在这张球状的视网上,那么我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应用三大构成理论中的线状透视,就完全是错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看到一个跟球状眼部结构不吻合的世界。

至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真正的相片效果并不存在于平面镜头的表达方式,而是类似人眼部结构的凸面,如果我们用更加准确的用词来解释,就是用凸面去表达画面,更加符合我们视知觉本体特征的主观方面。

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审美矛盾

主观方面应该是创作立体绘画的最根本的来源和动机,任何形式去表现艺术都源于此因。由于历史社会乃至整个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导致很多更新潮的艺术流派也不断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人们在不断探索写实艺术的至高真谛,后来百花齐放的新思维产生,宗教的强势发展以及后来居上的工业文明,导致整个立体绘画艺术界产生了抽象派、野兽派、印象派等等新兴画派。这些画派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竭尽全力的去表现画家内心深处最纯粹的主观世界。

这种主观性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因为艺术是不需要受到任何外力的限制的。但它可能会吸收一些外部的因素,作为创作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如果我们用包豪斯的三大构成理论去欣赏立体绘画艺术,或者说,用包豪斯时代的传统透视学来欣赏今天的当代立体绘画艺术,那么必将是令人费解甚至无法欣赏的。不能否认立体绘画艺术是能够超脱历史认知而凌驾于时间空间之上的精神文化,但它更加不需要被限制,尤其是来自艺术本身所构成的理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传统美学”。

传统美学所带来的理论方面研究,是为了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创作。但它不是一种思维定式,不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几,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用一种相对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方法去认知艺术创作。我们看小学语文课本上一篇文章最后那几个字,是告诉我们怎样去识字,那些只是一般基本的字体形状,叫做规范,而不是书法艺术。

同样的,我们不可能去拿包豪斯的传统透视学原理去研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有人说这么去做研究就是亵渎艺术。其实不然,这种套用和对比的模式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的,只不过,这两者不在同一个位面上。如果说用包豪斯时期三大构成的原理去研究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艺术作品,那么结果是非常可悲的,也许原先受到我们顶礼膜拜的艺术大作,在这些艺术学原理中根本不值一文,因为它们的艺术高度已经完全超脱了三大构成的美学限定界限。

在立体绘画艺术中讲究一种色彩搭配,当中有一条搭配禁忌,那就是红配绿,可这种色彩禁忌的说法在自然界表现出来根本就是互相矛盾的一个体系:为什么最美的红花恰恰都刚好需要用绿叶来衬托?我们的视知觉提供出来的红绿配的最佳方案都是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客观世界,为什么往往在我们表达出来的主观立体绘画艺术中,效果如同天地之别?如此同样的原理出现在绿色配紫色,俗话说绿配紫不如死,可是绿叶衬托的紫色薰衣草却让无数人们心驰神往。

这不得不说是主观创造艺术世界和我们所普遍认知的自然可观世界的矛盾。

三、艺术创作不需要合理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视觉思维》一书中认为,人眼对于世界的看法就如同世间所有物种看待世界是一样的,均是有所缺陷的,所以人类永远不能用自己所看到的主观世界来认为这就是客观世界的表象。

由于我们人眼结构——球状结果这一生理特性的原因,注定我们人类看到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圆形的世界,从透视学上来讲属于鱼眼透视。这跟我们所学的三大构成透视学原理当中的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都是不相符的,因为我们所学的三大构成透视学原理,是以直线为最基本的属性,这跟我们人眼结构观察观察到的客观世界是矛盾的。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透视学理论,只是对于我们通过纸张等平面方式来表达立体绘画创作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依据,并不是直观的显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曾经写道:“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事物的唯心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

我们承认艺术是物质形而上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表达和诉求,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三大构成理论体系是曾经被人们误读过的,而且现在来看也不乏这种现象,这在高校教学课程中尤为明显。其最主要的误读就是用透视学理论将客观世界、人眼所观察到的主观世界以及立体绘画艺术创作这三大内容相互混淆。仅仅通过我们掌握有限的资源和相对较为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对这三个方面的世界进行通读,显然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立体绘画艺术创作与视知觉中透视理论,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来认知,是不能以单一性质的科学原理来进行解读的,从根本上来说,创作本身就取决于一种动机,这种动机是不需要任何合理性的,如果我们试图从中寻找合理性的答案,那么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人眼里出西施,它存在,即合理。

参考文献:

[1] 曹天元.上帝在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 黑格尔.小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鲍里斯·弗里德瓦尔德.包豪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任逸,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
信息化时代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浅析
绿色植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体育哲学与体育运动互助关系研究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浅谈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实效的辩证关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