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2017-06-30刘媛媛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是从研究知觉经验入手,它的基本主张是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识经验中所显现出的结构性或整体性。阿恩海姆指出不同的艺术之间只是表面的形式的不同,然而其实质是相同的, 即都是一种力的样式, 都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与妥协的结果,以王宏剑油画作品为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深入对阿恩海姆的视觉动力学进行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阿恩海姆的艺术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理论;王宏剑;油画作品;运动;视知觉
一、张力理论与艺术创作
宇宙中万事万物无不存在“力”的作用,它就像上帝在创造亚当时吹的那一口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事物发展关键的所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大到一个建筑物,给人优美或者崇高的心理感受,小到一片掉落地上的纸片,给人一种凌乱的感受,这都是一种“力”在起作用。这种贯穿了生理、物理与心理的其实就是这种“力”,它们一起构成生理力场、物理力场和心理力场, 在这些力场中存在的则是力的式样。
张力在心理感受上引起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的创作和视知觉息息相关。一个完美的格式塔能够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并且成功地将其带入到自己创造的艺术氛围中去,使其产生强烈的同理心和共同感受,甚至能够影响和改变观者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二、王宏剑油画作品中“矛盾意象”的张力
一个艺术家,“不应该让幻想有喘息的机会,而应该应用自己创造的式样,将观赏者的全部想象活动吸引住。”观赏者也不应该“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而应该抓住艺术家的思想。艺术家渴望得到的最高信任,并不是让观赏者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更多的东西,而是接受艺术家本人所看到的东西。”[1]一个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会充分掌握创作中的主动权,成功地把观赏者带入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象和氛围中去。就像王宏剑评价自己的油画创作时,用了“形而下的思维”来定义自己的艺术探索,充分显示了他对视觉艺术形式上的思考。
以王宏剑的油画作品《春之祭》为例,表现了关于女性和死亡的主题,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画面上方是蓝天白云的景象,湛蓝的天空和柔美洁白的云彩描绘了一个明媚阳光的画面,给人美好的感受,但同时在画面黄金分割线的地方,天空被一道岩石劈开,晦暗的岩石下横七竖八的堆叠着几个女人的肉体,有的身体上还血迹斑斑,令人触目惊心。这种画面安排上的巨大反差,造成心理上的矛盾的张力。就如同王宏剑自己所表述的“矛盾产生美”,他从诗词的意境联系到画面的意境,力图创造一个心理上的“意象”,而心理上的意象也会产生强大的张力,《春之祭》就是从两个矛盾的心理意象中创造了张力,从而形成从视觉—心理—视觉的一个力量的循环。
三、王宏剑油画中的“不动之动”的张力
虽然《春之祭》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死亡的主题,但整个画面并没有死寂和死气沉沉的感觉,就像阿恩海姆理论中所谓的“不动之动”,他指出:“知觉式样的这种“动”,并不是以往的运动经验向知觉对象的投射,而是一种独立的知觉现象。”王宏剑正是探索画面内在的抽象形式,通过对画面布局和结构的控制,达到了“不动之动”的画面效果。
“要想使一件作品富有动感,只有当作品的所有细节部分的运动与整个构图的运动严格一致时,才有可能。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围绕着一个主要的运动旋律组织起来的,而其余的活动则以此为基础向周围的各个角落发射,就像血液的主动脉流向各个细小的毛细血管似的。”王宏剑在《春之祭》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个规则,深入的研究和良好的把控了对画面布局的控制。在画面上方黄金分割的地方,一道岩石的线条劈开了画面,形成了一条平行的线条往画面的两边延伸,体现了一种永恒和静寂的感受,而延伸的线条又稍微进行了变形,又使其具有了不一样的活力,正如阿恩海姆在张力理论中指出:“由变形造成的动感”,而“实际上,偏离也包含着形状的变形。”
在整个画面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应该就是画面左边的血迹斑斑的一个人体,这个与死亡的主题表现最密切的部分,却没有死气沉沉或者静止不动的感觉,相反却成为了视觉中最富有张力的一部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阿恩海姆指出:“如果想使某种式样包含着倾向性的张力,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使它的定向倾斜。”画面中的人体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姿态,用三角形的造型几乎与画面垂直,并且以一种倾斜的角度直接指向画面的左上方,在用倾斜制造动感的同时,又采用了三角形的形状,在这样的形状中,运动的方向一般是朝向顶点的,这样就产生了类似箭头前进时的运动,产生强烈的动感和视觉张力。
四、王宏剑油画构圖中的张力
在《春之祭》的画面中,蓝天中漂浮的白云,画面左下角坐着和躺着的人体,画面右下角堆叠在一起的人体,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结构。阿恩海姆在张力理论中指出,“每一条具体的线条也都展示出一种向这个主要方向的运动倾向。这是对于一切知觉梯度都能创造出运动感这一总体原则的第一个例证。”人们在观看图形时,视线总是从一端到另一端往复移动着,从而创造出具有张力的动感。同时在这个三角形的结构中,位于画面最顶端的白云是一个有尖角的椎体的形状,犹如要刺破天空和画面,就像阿恩海姆所说,“因为在这样的形状中,运动的方向一般是朝向顶点的,这样就产生了某种类似箭头前进时的运动。”
在画面的这个三角形的结构中,从画面左下角一直到画面右下角,横七竖八的堆叠了很多人的身体,这些人物或躺或坐,或舒展或蜷曲,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三角形的底座。阿恩海姆在张力理论中讲到:“通过使作品中的各个单位毫无规则地堆集在一起,建立起了某种集合体。在这种集合体中,各个单位的形状不断地互相干扰着。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具有强烈运动感的构图。”在《春之祭》中,通过对堆叠的人体进行了组合,就形成了一个轨迹,就是一个组合的形状,是一个活动起来的知觉整体。
五、结语
“一件事物之所以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完全是因为它那真实的和永恒的本质,而不是它那偶然的和变化不定的性质。它的普遍性是从它身上直接感知到的本质,每一个知觉涉及的都是对个别事物间共同本质的认识。”[2]艺术家应该诠释艺术的本质,探索以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力”来贯通一切存在物,去发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中和万物自然中的美的真谛。
【注释】
[1]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作者简介:刘媛媛(1982-),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