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从“文言景观”走向“白话景观”

2015-05-30陈天勋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符号学景观设计

摘 要:如同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我国景观领域也在经历这样一场设计语言的变革,尤其在城市化运动的推动下,园林景观建设加快从古典走向平民。设计师应该从白话文运动中得到启发,借助符号学思维,研究传统园林符号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认知,注重景观的生活功能,尊重传统文化价值,建立以人、自然、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

关键词:文言景观 白话景观 符号学 景观设计

传统文言园林与现代白话景观建立在不同的文本结构上,这种结构不仅包含有差异的造型形式,还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基础。从文言景观走向白话景观是历史的选择,在当前语境条件下,现代景观必然与人的生活密切关联,西方设计思潮带来的实用主义,很好的解决了景观的生活功能,却不能掩盖人们对传统文化诉求的日益增长。设计师要从新文化运动中得到反思,不能盲目否定自身文化价值,既要避免白话景观设计的同质化趋势,又要避免对文言景观的文化媚俗。设计师应当把语言符号当作剖析景观艺术的工具,解构传统文言景观中的符号要素,区别看待两种景观类型的文本构成,探索具有文化创新意义的现代景观。

一、文言景观与白话景观

最早提出白话景观的是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他认为在讲白话的时代,应该有更多的白话景观[1]。白话景观即现代景观,其基本理念要回到土地与人的关系上来,尊重自然与人,关怀大众人的景观需求。文言景观是指古典园林景观,是一切具有古典要素、传统装饰、审美结构、特定服务对象(如宗庙园林)的传统园林景观。

从文言景观走向白话景观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比较片面的观点:一种是过分强调传统的形式,只关注传统造型的表意特征,喜欢对传统园林符号进行简单模仿、堆砌、改造,漠视的现代人基本认知与需求,无视当前社会的整体语境。这类设计师认为在作品上贴上传统的标签,就变得有文化有内涵,如同现代人讲白话非要加上“之乎者也”才显得有文采一样,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媚俗化的倾向。另一种是完全无视传统,从景观的人本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角度出发,作品某些方面符合了人性需求,但基本面貌却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差异性的意义特征,不能表达情感、地域、文化等需求。

二、文言景观的修辞手法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师往往也是善于国画诗词的文人群体,古典园林又被人俗称为文人园林。受到文化阶层及历史的积累,文言景观产生了大量的有意义的造型符号,如:庭院门口种植紫藤,代表着“紫气东来”,天井里的雨水井设计成钱币孔的造型,寓意“水如财、聚财”等;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文人间的文化游戏或约定俗成,这些符号所存在的文化系统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理解文言景观中的符号信息可以借鉴造字六法和修辞手法,六法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六法并不是说古人是依据这六法来造字,而是在汉字已经系统而完整的出现后,由后人进行提炼、总结、归纳出的六个方法系统。而修辞手法是语言构成系统中重要的法则。造字六法从文字形象理解的角度,修辞手法从语言符号构成的角度,它们共同形成了传统文化中语言审美的基本原则。在文言景观中大量存在类似造字与修辞的图案形象,部分已经演变成非常抽象而含蓄的符号,这些数量众多且富有意味的形式,共同构成文言景观的基本面貌。

三、文言景观与白话景观的文本差异

提出白话景观概念的目的就是对传统文言景观的彻底解放,对生态的重新认知,对人文的再思考。白话景观可以自成体系,“我手写我口”,从人的感觉和需求入手,形成独立而自由的白话文本。如果白话景观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全部特质,就如同白话文写作完全不用修辞,完全不引用著作经典,白话景观会容易变得平庸化。对比文言景观与白话景观的文本差异,思考白话景观在创新设计中应该具有的文本结构

四、从文言景观走向白话景观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初期,大量人民公园的建设,基本上是在延续文言景观的某些符号元素,如“亭廊楼台轩榭舫”等,规划上还在延续宫苑式的轴线布局为主,尤其是以古典园林为样板的公园模式。由于多年战乱对生产环境的破坏,很多园林建筑材料生产的落后,由于园建要素的缺乏,有些建设本身甚至是对原有传统民居和文物的肆意破坏。文言景观符号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失去这些要素,新园林建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从谈起。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改造自然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园林景观追求改造自然以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倡导新城市景观的生活方式。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生产了很多粗俗的园建小品,如:青蛙嘴和树桩样式的垃圾桶、仿造树根的围栏、假山水瀑布等,很多都是伪自然景观,还包含一些庭院式的动物园、微缩式世界景观、欧美风情景观等等。这一阶段的经济虽然开放了,生产力条件具备了,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艺术认知还比较落后,景观设计是在服务于经济与城市美化运动的要求下进行,走向白话景观的这一过程还处于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业地产的逐步开放,城市化运动的快速兴起,建设了许多巨大而空泛的城市广场,影响生态环境的围河造堤,各种伪文化的历史景观等等。这个阶段走向白话景观也不是很顺利,受到思想与体制文化的影响,要么产生洋文化景观(沿用旧式欧美景观格局),要么产生伪文化景观(贴上传统符号标签),能够达到适度效果的优秀作品不多。这一阶段涌现出形态各异的景观设计,产生的争议与讨论也比较多,应该说是白话景观的快速发展与反思阶段。

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进步,促使了从文人士大夫的园林、皇族宫苑、帝国广场等形式的文言景观,逐步走向平民阶级需求的白话景观。走向白话景观所产生的阶段性问题,表面上看是对传统、人文、自然符号的认知产生了分歧,实质上是特定文化条件下人们对传统园林深层结构、语法原则(区域环境、空间逻辑等)的理解问题。“文化是园林符号体系最主要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则指园林在视觉上的表现。”[2]

五、文言景观走向白话景观的符号学思维

(一)符号的差异性思维。

设计师如果过于强调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符号意义,则会阻碍现代白话景观的发展。景观设计不可避免的受堪舆风水学的影响,甚至要排在地理科学知识的前面;同时还要受到文言景观中深根蒂固传统理念、象征意义的影响。对比文艺复兴后的欧洲,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力量,改造自然的能力。欧洲古典园林,包括意大利台地式花园、法国二维图案式花园、英国式花坛等,都热衷于研究园林的各种样式。中国园林设计师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尤其重视传统园林符号的意义延续,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师则更容易从传统束缚中摆脱出来。

(二)符号的批判性思维。

文言景观与白话景观还代表着一种阶级文化的差异性。在当今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富裕阶级不少仍然在消费着旧文言景观,繁复的装饰、昂贵的材料、充满等级秩序的结构空间等。文言景观与现代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已经没有太大关联,只是一种旧的身份的象征或精神向往。如果人们只能消费文言系统中的片段化符号,字词构不成句,与现代生活内涵脱节。设计师提出了符号,其本身就是批判性的,更是一种分析工具或手段,推动人们从居住环境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反思。

(三)符号的创新性思维

由于符号背后深层次的结构系统是文化系统,即存在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符号系统之中,符号的意义通过系统内元素之间发挥作用力,往往出自于人们最朴素的功能主义与审美需求。例如:岭南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满洲窗”,由于历史的发展,从西方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引进到中式园林建筑中,代表贵族或买办新贵阶级的产物,满洲窗作为符号的背后,实际上是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现象。如果现代景观设计中把满洲窗单独提取出来应用,由于语境环境完全改变,符号由于失去系统作用力而变得面目全非,符号本身也失去了可解读性。这意味着设计师如果从传统要素中提取符号,必须兼顾提炼原有系统元素之间的关系特质,并放在当前语言系统中理解,需要在文言景观与白话景观中寻找平衡。

注释:

[1] 俞孔坚、李伟.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J].建筑学报,2004(08):4

[2] 张凌浩.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9

作者简介:陈天勋,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教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职研究生,环艺与动漫教研组组长,讲师;高级装饰设计师,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广州市建筑与园林教研会理事,广东省中职公共艺术教研会理事。毕业院校: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大学)、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符号学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的得与失——从文本理论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