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传统民居建筑的比较性研究
2015-05-30高斯如
摘 要:现通过多种方式对新乡三处建筑民居进行比较研究,对新乡传统民居的建筑手法与风格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归纳与总结,并将三处民居风格做了比较。同时阐释了封建的宗法、礼制观念以及清末民初各类建筑风格对本地民居建筑的渗透和影响。
关键词:新乡民居 夏家院 小店河民居 李家大院 中原民居
新乡地区存在大量的民居建筑,受到不同建筑手法的影响,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的特色,留下了历史变革和传统文化的痕迹。本文涉及三处民居大院,分别为夏家院、小店河民居和李家大院。这些民居大院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原民居的发展变化。
一、卫辉小店河民居的建筑形制
小店河民居建筑群位于新乡卫辉市西北部太行山狮豹头乡小店河村,是新乡地区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它坐落于太行山南麓余脉苍峪山脚下,三面环山,北临沧河。小店河民居为闫氏家族于清道光年间创建。该民居皆为砖石结构硬山式建筑。现存有寨门、寨墙、街道、院落十座,共23进四合院。
寨门面阔1间,硬山建筑,坐南面北,砖石结构。寨门两侧有高大的寨墙,临沧河用碎石垒砌,向西砌筑到丘陵最高处。中间无黏合物或仅用黄泥,寨墙将整个建筑群包围形成屏障。
寨墙内有民居建筑十个大院,都采用合院的组合,坐西面东,首先是倒座山门、厢房、第一进院的过厅、垂花门、厢房、第二进院的正房、垂花门,厢房,第三进院的正房等。每个院落都中轴对称,依坡而建,水平高度层层递增。小店河民居建筑功能完善、要素齐全,有祭祀的家族祠堂,防卫的设施、生产的磨坊、房后的花园等一应俱全。
二、原阳夏家院的建筑形制
夏家院位于黄河之滨的原阳县城内,是阳武县(今原阳县)名门望族夏氏所建,始建于清初。夏家院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共三进院落,房屋69间。整个院落规划整齐,砖木结构硬山建筑,坐东面西。
大门为一倒座式门楼,面阔五间,开门于西南角。门楼砖雕精致,正脊和垂脊两端砖雕吻兽,垂脊下端屋檐角处45度砖雕,称之为“扭头”。扭头分四层,最下为45度斜出的筒瓦,上部两层卷草砖雕,最顶上末端透雕一铜钱。门楼对应的厢房山墙做成一面影壁,形成座山照壁。第一进院落南北向为厢房,东为主厅,西为倒座。倒座在一般为仆人居住,或置为仓库。夏家院倒座与厢房之间设置有转厢楼,使其相连接。厢房为硬山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出前檐廊,面墙皆装有木质隔扇,上雕各种几何图形,做工精细。主厅位于夏家院的中轴线上,硬山灰瓦,面阔五间,明三暗五,平面呈“凹”字形,前檐通体木装修,次、梢间之间有木隔断。主厅之后为第二进院,两边设有左右厢房,为硬山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第二进院无正房,正中直接设置一座月亮门,门后是后院。后院有左右厢房和主房构成。主房面阔五间,硬山灰瓦楼阁式建筑,第二层均为拱券形窗户。两座厢房面阔五间,厢房左右对称,经“转厢楼”与主房相连相通。“转厢楼”向下设有楼梯。通过转厢楼,后院的二层都连通起来,方便实用。
三、李家大院的建筑形制
李家大院位于新乡市劳动桥南青年公寓楼后,南临古新乡北城门和卫河。原有六个四合院,现保持完整有两个,分为西院和东院。
西院坐东面西,正房面阔5间,明三暗五,硬山建筑。西院正房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明间两柱为科林斯柱式,门窗也为西欧古典风格。外檐设雕花挂落,大多不存。正房下还有地下室,是民居建筑中最早使用地下室的。受西方建筑影响,西院正房屋顶为平顶,并设有围栏。正房两侧厢房均为硬山灰瓦,五间两层楼阁式建筑。拱形窗洞,部分窗户上部有倒立的蝙蝠形雕刻,取“福到”之意。
东院是是保存最完整,坐北朝南。正房面阔5间,平面呈凹字,为硬山三层楼阁式建筑。正房窗户开拱形窗洞,拱券皆有砖刻花纹,门、窗、栏杆装修豪华,为西欧古典主义风格,但做法稍逊于西院。楼内二层三层皆铺木地板,木质楼梯尚存。左右厢房为五间两层楼阁式建筑,形制与西院类似。
四、三处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点
(一)采用了合院民居的形式,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
新乡这三处民居建筑都采用北方民居常用的合院式的形式。合院常见有四合和三合两种形式,与门或倒座相对应的建筑物称之为正房,其建筑等级最高,也是体量最大的建筑物,一般为主人所居住。其次为正房左右的厢房,一般为晚辈居住。最次为倒座,一般是仆人所居住。合院的特征就是中轴对称、封闭独立,讲究建筑的层次和等级,处处体现封建礼制。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称“凡为宫室(住宅),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女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其意为在住宅建筑上要保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男女有避”的原则。
合院式民居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表现,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遗址发现有目前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遗迹。其平面布局形成四合形式,门前有影壁,前为门三间,中为堂六间,后为室三间,左右廊房各八间。后来四合院的布局流传至今,因其深刻反映了封建的宗法和礼制。这三处民居的创建者都财力雄厚,皆为乡绅贵胄,尊崇于封建礼法,利用封闭合围的空间,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和传统的伦理观念寓于建筑物中,用以维系家族传统。
(二)选址布局讲究,注重建筑的风水。
夏家院坐落于县城之内,坐拥财富宝地。其建筑坐东面西,以东为贵,高墙窄院,防风聚气。李家大院建于大运河之卫河畔,有坐拥水抱、招财进宝之意。小店河民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在风水上符合藏风聚气之利。整个村寨都建在丘陵之上,人称称龟背宝地。小店河民居采用的是坐西面东的设计,这与传统建筑有所不同。传统观念里坐北为尊,坐东为贵,而小店河恰反之。如此设计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分不开,小店河民居位于苍峪山和云梦山之间的河流凹地,极易受到山谷风的影响。山风凛冽,对居住环境影响较大。小店河建于丘陵之上,西高东低,可以最大限度得到日照,用充足的日照弥补空气对流产生的热量流失。
(三)装修考究工艺精湛,赋予吉祥寓意的装饰
夏家院的前院厢房、主厅均通体木制格扇,做工精细,各种木雕更是精致细腻、刀法娴熟。隔扇门窗上有“金玉其相”、“追琢其章”、“桂森举立”等雕刻。门楼墀头砖雕两层须弥座,上雕刻大小狮子、绶带鸟牡丹花等图案,厢房墀头砖雕一层须弥座,上枋雕卷草、莲瓣、垂花乳柱,束腰部分雕刻麒麟送子图案,下枋饰方巾,四角饰象足。小店河的木雕、砖雕更为丰富,八号院门楼木雕传统暗八仙图案、还有“文人四艺”图。七号院厢房门额砖雕“守身为大”、“作善降祥”,前檐撑栱木雕螭形图案,小店河在墀头砖雕须弥座,束腰部分砖雕各种吉祥字符,“戬谷、罄宜、福、寿、德、祥”等。。李家大院的建筑装饰受到西式风格影响,大量采用科斯林柱式砖雕,但柱子的细部却用中国传统的卷草和花卉图案,门窗多采用拱形装饰,有蝙蝠造型的窗饰,意味“福”;有书卷砖雕,意味着书香门第。墀头砖雕两层甚至三层须弥座,饰各类吉祥图案。新乡传统民居大量采用吉祥图案雕饰,体现了封建家庭对求吉去凶、祝福辟邪的美好祝愿,也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合理的空间利用,缓和人地矛盾
新乡传统民居兴盛于清代,此时人口集聚膨胀,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后,人地关系已较为紧张。本地民居大量采用楼阁式硬山建筑,将房屋上层利用起来,或辟为仓房或修为住所。小店河有改为仓房有修成绣楼的。夏家院辟为书房,李家大院干脆修了三层,还修建了地下室,使用空间大大增加。明清时期对民间住宅有明确的制度要求,如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清代基本沿袭此制度。所以在平面上,为避免逾制,本地民居正房大多采用“明三暗五”,即平面五间,保留明、次间前檐廊,梢间用砖墙围砌。外表看起来三间,其实两侧各有一间,平面呈“凹”字。另外,新乡民居院落的长宽比大于北方四合院,形成了较窄的院落。以夏家院第一进院为例,两厢房之间距仅5米左右,主厅露脸的宽度仅一开间有余,在北方四合院中算比较窄的设计。
五、三处传统民居的个性
从建筑规模上说,最大是小店河民居,其实是夏家院,最后是李家大院。从建造时间上,夏家院最早,小店河其次,李家大院最晚。
从结构特点上来讲。夏家院内部厢房与正房、厢房与倒座之间设置了独特的“转厢楼”。“转厢楼”是连接厢房和倒座、厢房和正房的建筑物。它使得夏家院的二层房屋能够相互连接起来,房房相通,加强了建筑物之间的联系,使民居空间成为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联通的关系。此外,夏家院第二进院落未设正房,通过月亮门直接过渡到后院,是合院民居的“过院”设计。小店河民居就地取材,形成土、木、砖、石混合的建筑群。墙体为混合材质,砖、石、土坯混合搭砌,下碱及墙角等重要位置用砖或石砌,墙心部分用土坯填,也有用石填砌墙心的房屋,呈现出不同的建筑色彩。李家大院因为建造时间较晚,受到当时西方建筑的影响,西院建有地下室,正房为平顶,并修设围栏。东院正房修建三层,顶层楼阁前辟有小平台,并修设围栏,实用性更强。
从建筑风格影响上来讲。夏家院受到豫中、豫北中原地区传统手法影响较大,巩义康百万庄园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小店河民居作为一处村寨建筑群,受到晋中南和中原地区建筑手法的影响,小店河的建筑装修细节接近于晋中南民居风格,平面上接近于中原传统建筑风格。李家大院是受到西方建筑影响的中原建筑风格,其内涵还是传统的宗法礼制,将西式的造型和中式的内容融合,形成反映民国初年城镇民居的建筑特色。
参考文献:
[1] 左满棠,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陈元靓.事林广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3] 王鸿绪,张廷玉.明史·舆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高斯如,就读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