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及模式探索
2015-05-30孙文静邵文龙
孙文静 邵文龙
摘 要:班集体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重要的组织形式,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和全面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班集体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学生班集体目标、班级归属感等方面做了调查,提出了几种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班集体;建设;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23-02
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班集体建设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平台。班风是校风的基础,班集体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班集体建设直接关系到学风、校风的形成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优秀的班集体势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一、班集体与班级的区别
班集体不等同于班級。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由整个班级组成的,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是全班人的整体意识、精神、表现的综合。
二、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现状
1.互联网时代,班级建设面临挑战和革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的管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网上选课,远程专家讲座,微信等网络操作形式使得大学生的班集体建设日益复杂。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新形式,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社交方式以及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面对面的沟通逐渐减少,班集体界限逐渐不明朗,这些情况容易造成班集体集体主义缺失,班集体凝聚力弱化,给班级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普遍班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共同目标。大学班集体和传统意义上高中班集体有很大不同,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大学生上课较多随机选取座位,相比高中,班集体成员共同学习的课堂时间少,更多的课余时间是大学生自己安排,容易导致学生班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班集体共同目标。笔者选取了南京高校中较有代表性的几所本二高校为视角,采取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选取了500名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得到(如下图所示),大学生对参与班集体建设及参加班级各项活动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对班集体目标的了解,29%的同学不清楚,由此,在班集体建设中班级目标还需进一步具体化。
3.学生干部素质良莠不齐。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和班级学生联系的纽带,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良莠不齐。首先,学生干部的首要职责是服务同学,服务学校,但是部分学生干部任职动机不纯,工作责任感不强。其次,“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而学生干部的各项工作需要团体参与,部分学生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工作成效不突出。最后,学生干部创新意识不足,开展班集体活动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导致班集体学生工作总体质量不高。
三、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得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也遵循这样的原则,即: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无才弃之不用。因此欲做事先做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高校教育者的首要任务,也是班集体建设重点。
1.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在具体学生工作中时刻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言语粗俗、行为举止不得体,弄虚作假、诚信缺乏等行为一旦发现要及时教育及时纠正。同时作为长期和大学生相处的老师也要努力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打动学生。
2.创新思想道德建设新载体,开辟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随着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与数量与日俱增,而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往往更能畅所欲言,更能显示出学生真实的一面。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应利用好网络这个思想教育的新阵地,如通过建立班集体微博,班集体QQ群,网上情感咨询等方式缩小与同学们的距离感,及时获取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进师生交流与情感。要想让网络真正服务于班集体建设,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对大量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以及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3.以班级建设为载体,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要求班集体成员正确处理“小个人”与“大集体”的关系,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培养大学生甘于奉献、甘于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蕴含于日常教育管理的“小事”之中,辅导员、班主任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班集体成员的不足并加以引导。集体主义精神要放在班集体中培养,在班集体建设中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班集体的力量,强化集体观念。
(二)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
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必然要有班集体全体成员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这个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班集体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也是逐步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过程。
1.班集体的目标应结合班集体成员的学习情况、专业背景、个性特点、生活实际制定。这就要求班主任对班集体情况、学生特点充分了解,并在班集体目标从酝酿、提出、确认三个环节中,对班级目标有宏观的掌控,积极引导班集体成员采用民主的方式消除分歧,形成统一认识,对班集体目标产生向往。
2.班集体目标随着班集体的成长是动态的,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班主任要根据同学们对班集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对班集体目标统筹安排,目标要具体,难度适当、可执行。
3.班集体目标是班级成员“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的整合,班集体目标的完成依托于“个人目标”的实现,班主任要利用各项资源和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和激励班集体成员完成“个人目标”。如设立“班级荣誉本”记录同学们完成目标的过程,同时营造了班集体成员间“比”和“超”的竞争氛围。
(三)搭建班集体活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形成和谐的集体氛围和优良的班风。
1.班集体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载体,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从学习身边人、身边事为切入点,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贴近学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结合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开展具有特色的班集体活动。贴近实际就是以提升大学生学习、动手能力为目的,活动要立足于学生实际、专业实际。贴近生活就是从宿舍文化抓起,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辅导员、班主任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才有参加活动的热情。其次是富有教育意义,辅导员、班主任搭建好活动平台,提出要求,但具体活动内容和组织,可以完全交给同学们来做,增加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性。
3.利用好大学生自发组织。自发组织广泛地存在于高校之中,不同于大学生社团有相对固定的社团章程,因此大学生自发组织有利有弊。班主任应及时识别或建立班集体中自发组织,消除消极性,让其服务于班集体建设。
(四)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班集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生干部从学生中来,服务于学生,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同学们之间联系的纽带,学生干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班集体建设的成败,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1.科学考评学生干部工作。高校在制定学生干部考核细则时,应注重学生干部考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考核细则应从组织生活、理论学习、宿舍建设、群众评议等多方面制定出具体的、量化的、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并运用正确的考评方法对学生干部公正、公平、公开的进行考评。
2.加强群众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实行学生干部明示制度,如在班集体名册上标注学生干部,在学生公寓寝室门上标注学生干部宿舍,每学期在学生所在院系学生公寓以及教师办公场所张贴学生干部公开承诺书,接受广大师生的公开监督。并对公开承诺进行中期考核检查,以此时刻提醒学生干部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实际行动中处处体现先进性。
3.健全学生干部培养机制,拓宽培养模式,从人际交往、思想道德修养、社交礼仪、公文写作,工作实务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干部培训,组织学生干部定期交流讨论,取长补短的同时增强学生干部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虽然高校班集体建设面对的是三四十人的“小”组织,但建设优良班集体的意义重大,也绝不是仅仅靠工作经验就能完成的工作。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班集体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抓住班集体建设的规律进行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田合超.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特色班级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2.
[3]李艳春.浅析如何加强高校班级建设[J].中国科技纵横,2012(16).
[4]刘萍,周曦.学习型班级建设中的学生骨干领导力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2012(13).
[5]吴衍涛,李广松.高校学生班级建设问题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6]孙琦.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