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

2015-05-30霍生平李玉梅

学理论·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素质大学生

霍生平 李玉梅

摘 要: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具有显著优越性,包括激发雇主培养人才的动力、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有价值的成长、揭示校企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促进大学生培养与雇主需求直接对接。构建解析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因子结构的“冰山”模型,建立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二元协同”模式,并将其管理流程分解为以下有机衔接的各环节:校企协同关系建立、雇主需求信息管理、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绩效评价、颁发证书、计付教学者报酬等。

关键词:校企协同;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63-02

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是在大学生人才资源市场中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口径符合社会需要、保障企业人才供给、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有效方式[1],但相关研究还很单薄。为此,本文研究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优势、治理结构及管理流程,为该研究课题构建起一个主体框架。

一、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优越性

1.激发雇主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当前,多数企业对短期接受大学实习生的兴趣不高,因为难以获得人才利用价值而只是为高校义务培养人才,导致校企合作经常成为高校的“单相思”。而基于雇主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需求的校企协同,则内生了吸引企业主动参与高校合作的“拉力”,从而改变甚或逆转了校企合作的动因。

2.促进大学生素质达到全面、有价值的成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都是必须培养的素质因子,三者不可偏废,人文素质关系学生终身发展,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关系学生就业工作。可雇佣性素质,包含了这三个素质因子,使学生终身发展和就业工作都有了支撑,既奠定个人发展潜力,也满足社会即期需要。

3.揭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培养,既不是封闭“象牙塔”里高谈阔论的单纯“学道”,也不是实用主义热衷的片面技能培训,而是高校以开放胸襟吸纳社会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通过校企协同促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适时即景融合,促进理论思想内化于“心”、专业知识转化为“技”、业务经验积淀为“能”。因而,该模式呈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路径,即通过校企协同创造教育场景促成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在学生身上深度融合。

4.促进大学生培养与雇主需求的直接对接。大学生就业机会和薪酬不佳,甚至还不如一些农民工,造成读书无用论弥漫社会,新的脑体倒挂现象流行于职场,但有的企业又难以招聘到适用的大学生,这源于高校对雇主人才需求反应迟钝,实质是大学生人才资源市场机制失灵带来结构性供求失衡。基于雇主需求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有助于增强大学毕业生供给的针对性,形成高效的大学生人才资源市场机制,从而破解“就业难”和“招聘难”双重困境[2]。

二、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冰山模型”

笔者在文献归纳和专家意见咨询基础上,参照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冰山模型”[3],建立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结构的“冰山模型”描述各素质因子的逻辑、空间、时序和动力关系(图1),该模型表明两点:其一,从里到外,人

文素质处于圆锥体的内核,是内显、驱动、深层因子,业务素质处于圆锥体的外层,是外显、被驱动、浅表因子,专业素质处于圆锥体的中层,属于中间因子,这表示依序应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其二,从水面上到水面下,人文知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等因子在水面以上,是编码的显性知识,其学习方式主要是听课、阅读;而人文品质、专业修养、业务能力等因子在水面以下,是非编码的隐性知识,其中人文品质、专业修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领悟、积淀、熏陶,而业务能力则主要是模仿性操作、工作实践。

三、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二元协同模式”

笔者进而建立了校企之间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二元协同模式”[4](图2):大学教育资

源与企业培训资源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平台,根据企业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需求,按照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企业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的分工协作原则,合力促进大学生生成符合企业需求的显性、隐性可雇佣性素质。

四、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管理流程

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含盖以下各阶段:

1.校企协同关系的建立。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高校一般选择毕业生就业较多的企业,企业则选择招聘在校生较多的高校,也可在政府指导推荐下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实现校企优化匹配。

2.雇主需求信息管理。高校和参与协同企业,应当准确、动态掌握现实或潜在雇主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的需求,建立雇主需求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网络。

3.校企协同培养的教学过程组织。其一,协同制订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确定,主要是通过资源共享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课程设计,聘请校内专业教师、企业管理者和行业专家,引入实习实训环境,编写教材;教学方法选择,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互补;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与生产交错、实习与就业衔接。其二,协同实施教学计划。成立校企协同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共同修订和监督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对教学效果评价及反馈。

4.校企协同培养的教学绩效评价。基于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冰山模型”,征询专家意见,选择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素质教学绩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5.校企分别向学生颁发证书。学校向人文教育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企业向可雇佣性素质合格的学生颁发合格证或发给招聘录用通知。

6.校企分别按教学者绩效计付报酬。高校根据各教师、院系的教学绩效评价结果计付报酬,企业根据各培训师(师傅)、部门的教学绩效评价结果计付报酬。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92.

[2]周叶中,罗教讲.从市场需求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830-

836.

[3]肖云,翟娟.基于冰山模型的農村经济人素质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79-185.

[4]肖香龙.基于协同理论的多元平台校企协同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39-42.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素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