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定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2015-05-30许强

学理论·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定量研究伦理道德

许强

摘 要:定性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法,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点导致定性研究一直存在选取对象的代表性问题、研究方法的不统一性问题以及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伦理道德等问题。选取最能反映全局性特征的典型样本、确立比较科学的统一的研究方法、注重推理过程的逻辑性以及重视研究过程中公开化和保密性原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60-03

十七、十八世纪最初产生在英国的启蒙运动迅速席卷欧洲并且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次运动中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以科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和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社会研究中的风靡使定量研究成为社会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方法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5年指出了“心理测验”的不足,他认为缺乏从性质方面进行分析的简单数量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那之后,定性研究开始受到社会研究领域内的关注并开始发展。但定性研究受到相对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理论不完善等多因素的影响,与发展相对完善的定量研究相比,它的发展过程受到的阻力非常大,发展相对缓慢。鉴于此,笔者在学习定性研究的过程中对定性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得出了一些认识,希望以此为推进定性研究方法的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一、定性研究的定义、特点与发展现状

(一)定义

作为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特征的人文主义早在19世纪中期就存在着,由于孔德在当时极度宣扬实证主义,这导致一些反对他的社会学家开始从相反的方向去考虑社会问题。其中的代表就有当时异常反对孔德的伏尔泰,他认为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偶然性,没有规律可以遵循,所以定量和实证研究根本没有意义,定性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定性分析是指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在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中全面的考察事物,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特性的一种研究方法[1]33。它以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定理、演进逻辑和相关历史事实作为分析的基础,对事物进行描述和解释。

(二)特点

作为和定量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在考察定性研究的特点时都是在与定量研究的比较中得出的。

1.定性研究更加关注事物的变化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定量研究中,人们为了收集数据都会在研究进行前进行程序设计,运用相关统计分析的方法去探讨许多因素与事物的联系,以此来发现不同群体、事物的特性。这里可以看出定量研究主要是为了解事物的结果,而定性研究则不同,它注重由原因导致结果的中间过程,要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所以,有人认为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区别。

2.定性研究多是面对少数人的研究,研究结论不能广泛适用。定量研究大多采用大规模概率抽样调查的方法,用少数人的结论分析推断出对总体状况的了解,而定性研究的对象相对较少,研究者一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对象,并且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人群中的特殊个体、人群或事物,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只能适用于所研究对象,不能以此推断其他人群。

3.定性研究需要与被研究者进行长时间接触。定量研究多采用概率抽样后的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只有短时间的接触。对定性研究来说则需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有比较深入和长时间的接触,从而使双方之间能建立起信任关系,它强调研究者要在比较自然的环境中收集所需资料,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在最一般、最自然状态下的意识和行为。从这可以看出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往往比较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可以遵循的模式,这就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现状

从马克思·韦伯提出“理解社会学”理论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努力寻找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和途径。但在现实中,由于受到研究经费和操作化技术等多因素的制约,这一构想一直没有实现。当前,多数社会学家也就是在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中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努力结合起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逐渐认识到定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尽可能将其系统化,尽可能避免因为个人和社会的特殊性、偶然性而造成对定性研究的“非科学的”“缺乏信度”的错误认识[2]。

二、定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定性研究作为一种与定量研究相对的有着诸多不同的研究,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着定性研究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楚和认识和了解,将对定性研究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实践定性研究中都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选定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

一方面是调查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否能够代表这些对象所在的整体。在进行定性研究时,由于受到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调查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只能选择少数的对象进行研究,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对这些选定的少数对象进行尽可能详细和完整的描述。由于对象少的特点,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使人产生对这些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的怀疑,在定性研究个过程中所收集到的第一手的资料也会有能否代表整体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定性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可能会有主观上的倾向,使研究对象不能代表其他同类的对象。研究者作为主观个体,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可能会受到自己主观上的喜好的影响。比如:在研究一个社区、一个群体时,研究者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那么,此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就受到“熟悉”的潜在影响。这样的“熟悉”的个体肯定会影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

(二)沒有统一的研究方法,结果受研究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大

定量研究作为一种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紧密相关的研究方法,它的发展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明确的研究技术,具有非常好的规范性和客观性。在定量研究过程中,定量研究从建立研究假设、变量操作化、数据资料收集、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直到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假设的检验,它都是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的。而定性研究则多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表现其深入性,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方面的感受,依赖研究者对现象的主观分析。每个研究者的主观上的思考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使得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没有统一性。

(三)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因果关系作为一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推断的过程,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在前者中,研究者通过一组变量来研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因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变量中不同的取值,一个变量的改变所引起的相关方面或整体的变化,以此来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对而言,在定性研究的实地研究中关注的多是对象的特征方面不可量化的信息,研究者不可能提供明显的证据来证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广为讨论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是简单的研究和被研究关系而是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交往。与定量研究相比,由于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着比较亲近的关系,所以两者之间在交往方式和交往深度上会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这就可能会涉及一些伦理问题,比如:研究工作要不要事先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目睹人们强烈需要援助却无直接反应是否合乎伦理[3]310和是否要为被研究者进行信息保密等问题。对于在进行研究之前是否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在学术界是有比较大的争议的。持肯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在进行任何一项研究之前,所有涉及被研究对象的问题和信息都要事先被研究者商量好,在得到被研究者本人以及相关人员的同意后方才可以开展研究工作。持否定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在研究之前不需要获得被研究者的同意。理由是:如果事先公开研究目的,会失去自然的研究情景,研究者将无法收集真实的资料,这是与定性研究的自然主义原则相左的[4]。

三、定性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对选定对象的代表性不确定方面的对策

首先,全面认识和了解所要选取研究对象的区域。每个区域中都存在同质化程度高和异质化程度高的部分。对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来说,研究者应该选择同质性较高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使该研究对象能最大程度的代表该区域的情况,获得的资料也能最大限度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而对于那些异质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则应该相对同质化程度高的区域选择更多的研究对象。但这并不是机械的增加研究对象的数量,而是在对异质化区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对异质性各异进行研究,选择研究对象,以获得相对完善的资料,把握区域的整体情况。

其次,要防止研究者选择研究对象上的主观性倾向,就是保证研究者作为科学研究者的中立立场,研究者要尽可能地进行随机选择研究对象,排除一切可能对选择产生诱导的因素,保证所选取的对象有较高的代表性。

(二)对研究方法统一性的思考

定量研究多数是运用实验观察法和问卷统计分析法研究相关社会现象和事物,这对研究的严密性和客观性都提出了比较苛刻的要求,以此来获得更加贴近现实的资料。它之所以发展相对成熟,是因为它有“自然科学研究方式”作为其参照物。定量研究的每一步,都要拿来与“自然科学研究方式”进行比较,符合它,便是科学,不符合它,便是谬论。而定性研究则还没有摆脱科学性的定性问题的困扰。定量研究者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而定性研究者在此时却没有用来进行有力回击的武器。基于此,定性研究发展至今仍裹足不前[2]。

要想让定性研究与定性研究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的一套研究方法,就必须让定性研究找到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找到自己的方法参照物。定性研究一般是运用参与式观察法或者深度访谈法获得所需研究资料,其中参与观察法,是定性研究中最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势就在于这种方法不仅能察觉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行动决策的依据,而且研究者还能体会到在一个特定社会情景中某个个体或群体的切身感受,因而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被研究者所采取的态度或者行动。最后研究者采用归纳法把参与观察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从而形成相关结论和理论。

(三)促进因果关系推论的确定性的认识

首先,要保证研究对象选取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保证推论出科学的认识和结果。其次,由于定性研究所获得资料的特殊性,在对资料的处理和思考上,研究者要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以全面客观地思考来弥补定性资料相对于定量资料不好处理的状态。第三,除了进行全面的思考,在对资料进行整理时还应该遵循逻辑的思维,对不符合逻辑的资料应该早作摒棄,应用逻辑思维去找出资料间的相关性,以此来得出科学的关于研究对象整体情况的结论和思考。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管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在得出相关结论后,应该去检验相关结论,在资料中进行理论检验,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检验。

(四)对定性研究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由于定性研究多是研究者主动走进被研究者的生活中,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参与观察的精神。目前,在社会各领域内为了规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都已制定了相关的道德规范。笔者认为,为了减少社会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伦理道德的冲撞,研究者应当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公开研究的目的。定性研究由于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自然环境”中去观察,因此在他的研究报告中会较多的应用“自然语言”,也就是研究对象的原话,而不会大篇幅的使用不好理解的、程式化的学术语言。如果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经常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的谈话,尤其是一些被研究者所引用的原话,很容易就会被确认出来,那就使被研究者有暴露的危险。因此基于研究中所必需的保密原则,研究者应该在研究成果公布之前与被研究者进行协商,确定该研究的保密程度和保密内容。所以研究者在进行定性研究时,特别是在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和资料对被研究者自身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时,研究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掩藏手段,必要时应不惜删除部分敏感的材料,以防出现不可挽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君健.社会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存在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J].2007(6).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屈满学.略论定性研究的信度、效度及其伦理道德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猜你喜欢

定量研究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对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
创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研究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汉语词汇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述评
市场调查的可靠与不可靠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