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

2015-05-30徐明哲

新校园(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异同美声唱法

徐明哲

摘 要: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伴随人类的文化发展在漫长的、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中,逐渐演变成现在人类社会中颇具特色的歌唱表演艺术风格体系和演唱方法体系。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发声方法、呼吸方法以及作品艺术表达上,具有很多共同的规律,同时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作为一个歌者,研究两者的异同将有利于我们更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的艺术体系,为自己的演唱提供更多有力的、科学的方法,也有助于我们能取二者之长处,形成更独特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异同;结合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

民族唱法泛指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时期的各地区、各民族流传着的风格丰富多彩,形式、种类繁多的不同声乐艺术表演方法,其中包括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曲艺说唱艺术,是中国歌唱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流派的总称。春秋时代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收集了从中国西周到春秋中叶北方十五国的民歌。从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歌有着非常朴素优美的语言和自然和谐的音调。唐朝是我国音乐文化史上的辉煌时期。无论在曲调风格上,还是在演唱形式上都有了较明显的突破。唐代的“曲子”还被广泛地用于说唱和歌舞艺术。宋元时代,宋词、元曲都与歌唱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明清两代又在南戏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传奇剧。数千百年来,各统治阶级的强权政治和大一统的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和限制了民族声乐的全面发展,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长期以来一直不能作为一种高雅艺术而登上大雅之堂。唯有新中国的诞生,才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真正获得新生。“美声唱法”一词出自意大利语Belcanto,“Bel”意为精美,“canto”意为歌唱,意思是“美妙的歌声”和“美妙的歌曲”,它是在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的推动下逐渐兴起的。18世纪“美声唱法”广泛流传,到了19世纪盛行一种着重声音华彩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戏剧效果的歌唱风格。美声唱法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的共同性

1.灵活运用呼吸的共同性。“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是歌唱的基础。在早些时候,二者的呼吸位置和器官多少是有区别的,不过在现在大多都采用胸腹式的呼吸方法,都要求深呼吸,往往以“闻花”“叹气”“倒吸凉气”等感觉来启发自己把气息沉下来。

2.高位置声音的共同性。所谓“高位置”的声音,就是有不同比例的鼻腔以上的共鸣声音。我国的民族唱法借鉴了京剧的唱腔,而美声唱法也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的很多技巧,这足以说明两者在声音安放的位置上是相通或是相近的,尤其京剧唱腔中的青衣唱法喉开气深。而美声唱法听起来松、通、圆、竖,明暗适度,强弱自如,有穿透力,也称“面罩唱法”

3.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共同性。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讲求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讲求高位置、深呼吸,强调声音、气息往上下两面走,都忌讳挤住和卡主喉咙来歌唱;要有打哈欠或是微笑状态来帮助其打开喉咙,在此同时保持喉头下降稳定,还可以使声带舒展,音色纯正。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1.語言的差异。美声唱法的语言主要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基本是以五个母音a e i o u为基础,属于节奏性语言,颗粒感强,高低起伏不大,节奏变化多样,讲究连贯的严谨规格。我国的民族唱法在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环境中形成。中国的汉字声母、韵母较多并且伴有四声,基本属于旋律性语言,乐音四起的高低起伏与美声唱法有所不同。

2.咬字吐字的差异。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它的母语——意大利语是紧密相关的。意大利语曾被誉为最适合歌唱的语言。这是由于意大利语的单音节较多,元音位置突出且音律平正、音调和谐,十分有利于美声唱法。它的审美要求是把声音的共鸣形象及艺术规格放在第一位,其次强调吐字清晰。咬字要服从发声、行腔,讲求以声传情,要求咬字与发声时子音、母音分离,前后分开,子音在前,母音在后,强调子音的动作形成及力量释放要快速轻捷,不要影响形成母音的腔体共鸣效果。我国民族唱法最强调以字带声,咬字强调嘴皮子劲,甚至出字前的夸张作用,以至生母、韵母常连在一起先咬后放的发音技法。吐字的喷口力度和外口腔的打开,使唱腔亲切、明亮,既提高了字音的分辨力,又特别强调字正腔圆。

3.共鸣的差异。从民族民间唱法技术的歌唱共鸣效果看,民族唱法强调头腔共鸣,它强调高位置,但声音的焦点较小,集中明亮。头声应用比较靠前,头腔共鸣在声音中所占比便相对少一些。重视口腔共鸣,注意发挥口腔共鸣的声音主渠道中的共鸣作用,凭借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口腔共鸣在各部分共鸣应用中所占比例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腔技术。民族民间唱法对吐字咬字清晰度的要求极高,形成了特定的歌唱行腔技术。美声唱法非常重视歌的共鸣技术,认为“整个身体就是声音的响板”,“也是一件复合的共鸣”。为获得良好的共鸣,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特别是喉、咽、内口腔的生理调节技术,是美声唱法颇具特点的共鸣技术。他们把口、咽腔共鸣当作“人声共鸣的扩大器”,声音的共鸣主要在口咽腔。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共鸣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民族唱法偏爱靠前明亮的声音效果,而美声唱法则更为偏爱略带掩盖色彩的柔和饱满的嗓音效果。民族唱法偏重于吐字与共鸣的结合,美声唱法则注重呼吸、发声与共鸣的结合……这些都促成了两者在共鸣上的不同。

四、现代中西结合唱法的借鉴

众所周知,民歌风格的歌曲演唱经历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王昆老师、郭兰英老师的演唱声音朴素,自然明亮,与我国的某些地区的戏曲演唱方法相似。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中西结合,我国的许多优秀表演艺术家在进行民族声乐训练的同时,还运用西洋美声发声方法学习训练,嗓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更宽地演绎了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使声音流畅、浑厚,带有金属般的光泽。而在演唱中国作品的美声唱法时,由于语言的不同,我们在把握声音的同时更要把字咬清楚,归音要准,以字带声,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要在准确把握好时代性、民族性、不断探索与完善的演唱中,演唱适合于不同类型嗓音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具有高水准的、本民族的艺术歌曲与歌剧选曲。二者真的是可以很好借鉴和结合的,这会使歌者非常受益。几代优秀艺术家的演唱经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譬如我国老一代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老师,他用美声唱法演唱了中国创作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松花江上》,而且他还能够唱好带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民族歌曲《草原之夜》《乌苏里船歌》等。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取美声唱法中有益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无论演唱中国民歌还是外国民歌都能很好地把握尺度,直到现在他还能用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稳定灵活的喉头演唱高难度的歌曲。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老师,她大胆地把西洋美声唱法中的技巧与民族唱法中的吐字行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她演唱的《白发亲娘》情感细腻,鲜活地运用了西洋美声唱法,大大丰富了民族歌曲的特色。在歌剧《江姐》中她的声音技巧融入了很多美声唱法特点,同時在演唱中又吸收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歌演唱特色的行腔技巧,字正腔圆,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气息舒展、畅通,演唱高难度的咏叹调时更加游刃有余。我国民族声乐中西结合的道路是一条非常科学并且可行的道路,金铁霖老师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也多都是沿着这条科学道路走下去的。

总之,近年来两种唱法的结合道路广被认可,在各大院校也引起重视。我们在结合的同时要以发展民族为本,在借鉴的同时也要力求发展。而我们对民族唱法的关注和认识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理智进行,从文化角度、民族角度、艺术价值角度、传承与发展角度等多方面考虑。我们要在丰富国际艺术舞台的同时,获得世界性声誉。愿我们的民族唱法之路越走越宽,在国际声乐之林独树一帜,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薛良编.歌唱的艺术[M].上海:中国文艺出版社,1997.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异同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试分析戏曲唱腔和民族唱法的关联性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浅谈美声的唱法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