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及考试制度

2015-05-30葛少峰

新校园(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考试制度

葛少峰

摘 要:隋代是科举制度的开创时期,杨坚代周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官员的选举任命统一归于中央吏部。隋文帝开皇七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而大业元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取士,这一制度逐渐发展为以后的科举制度。隋代科举制度的产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尤其是那些底层人士)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将对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及考试制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隋代科举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制度

一、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隋代科举制度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战国时期选拔官员是比较传统的自荐与官府发现人才。进入汉代后,征辟、察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但此种手段却使所选的人才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弱化了官僚群体的活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盛行使官员的选拔权完全控制在从中央到地方的中正手中,他们选拔官员时以出身门第作为选拔标准,导致无权无势的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进入隋代后,隋代科举制度最明显的特点在于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由中央确定人才选拔的标准,这使得其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

其次,隋代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颁布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就利用儒学来控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然而由于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儒学思想很难被广大普通的劳动者所接触,因此成为社会上层的学问。而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这使得应试举子都埋头苦读儒家经典,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无论入世与否,都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庞大的士阶层,从而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二、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

1.秀才科

隋代秀才科共分为甲乙等,只有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秀才及第,凡被录为甲科的考卷都要呈送宰相进行复审和复试。除甲乙外,其余被录取的人大约划分为第三,统称为“举秀才”,如徐敬宗“幼年善属文,举秀才”就是典型的例子。吏部首先根据考试成绩划分级进行录取,然后再按級授予官职,其中秀才科甲,授官品级稍高;其他在秀才科考试中被录取却未入的人,由吏部按照“常贡者,随例注官”。

2.孝廉科

孝廉科始创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起初全凭推荐而并不考试,这就导致缺乏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被推荐人的学识与才能。隋代孝廉科作为前代的延续,其考试内容为儒家“五经”,对孝廉考试成绩合格者给予孝廉及第,但所授官职的品级较低(如授予裴怀杰“侍御史”)。

3.明经科

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孝廉科改为明经科,其考试内容依旧为儒家经学。明经科分为甲乙,对考试合格者授予明经及第。隋代获得明经科出身的人相对较少,较有代表性的是隋开皇年间,韦云起“明经举”,授符玺直长。相对于秀才科和孝廉科的应举人数,明经科明显不够兴旺。

4.进士科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以策问为主,分为甲乙,只有在进士科省市中考试合格者才可授进士及第。由于进士科创设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历时较短,因此有史料记载的进士及第者寥寥无几。

三、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制度

1.隋代科举制度的报名资格

(1)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提倡重农抑商,工商业在封建王朝始终被视为末业,因此隋代科举制度自然向商人关闭了大门。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六月下诏“制工商不得进仕”,明确规定了工商之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2)居父母丧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我国历来重视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因此父祖亲属去世,子孙应该按照规定服丧,而服丧期间的士人是禁止参加科举考试的。

(3)报名者必须具备真才实学

隋代科举考试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辅助工具,所选拔的人才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真才实学。如隋炀帝在大业三年下令,明确指出“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是十科举人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大业五年又下令,明确指出“学业该通、才艺优洽”是四科举人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2.隋代科举制度的报考程序

(1)地方官员举荐

隋朝统治者完成统一事业后,继续举行省试来选取合格文士,授予相关官职。在省试选取合格文士、授予官职前,必须先由各地方举送常规型文士,这就意味着隋代科举应试者只有得到地方官员的举荐,才有可能进入中央政府的报考程序。当然,地方官员在推荐应举者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隋律》中明确规定对于官吏选举不实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2)报考时间的规定

虽然隋代科举制下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士人可以随时参加科举考试,相反,其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据《新唐书·选举制下》记载:“贞观二年,侍郎刘林甫言:隋制以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由此可知,隋代科举考试的时间为每年十一月至次年的春节,共持续约5个月的时间。

(3)考试内容

作为封建政府的官学,儒学自然而然的成为隋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例如隋代孝廉科的考试内容为儒家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公羊传》。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孝廉科改为明经科,但其考试内容仍然为儒家经学。隋代秀才科仅试方略学,进士科仅试策问,但无论考试策问还是方略,都要求考生熟知并能灵活运用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服务于统治阶级。

(4)考试方式

隋代科举制度中主要采取口试与笔试的方式,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口试、策试和试杂文等三项。其中策试是考试的主要内容,早在汉代就已经产生,而隋代加以继承并加入了新鲜的考试内容。试杂文,类似于今天的命题作文,由主考官命题(种类有赋、铭、赞、箴、颂、论和誓等文体),多以古代的名篇佳作为题,让应试者模拟撰写一些应用散文或者是论述性散文。

参考文献:

[1]薛瑞泽.试论隋代科举考试[J].运城学院学报,2006(1).

[2]王晓咪.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消亡[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0).

猜你喜欢

考试制度
基于职普融通的英国T-Level资格考试制度及启示
浅谈湖北省新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制度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对技工教育物理教学方式的探讨
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深入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高职教考分离与题库建设思考
论考试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向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对目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分析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制度的错位和实施战略定位的思考——以湖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