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如草叶
2015-05-30赵云翔冯静
赵云翔 冯静
摘要 惠特曼是19世纪中期优秀的美国诗人,其诗作历来被后人称赞,在文学评论界,也一直认为惠特曼的诗作具有一种超越于文学本位的价值和概念,即具有新的民主思维。但实际上,惠特曼的作品不仅带有政治色彩和社会思想色彩,更有一种诗人本人的哲学观在其中,是其自然观的体现,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延续在北美大陆的新进展,因而值得关注。本文将从惠特曼的生平和创作出发,重点分析他的《草叶集》中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思维,并逐步说明其“自然观”。
关键词:沃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 美国诗歌 自然观
引言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开始发端发展,并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于德、英、法等国取得了高峰发展,这之后,现实主义的阵地逐渐占领世界文坛,其中从法国发扬出去的浓厚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也影响到了美国文坛,马克·吐温和沃尔特·惠特曼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优秀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与马克·吐温不同,惠特曼的创作反映的精神更為积极,是对于民主的歌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群众的普遍愿望。值得注意的是,惠特曼的《草叶集》尽管一定程度上带有主流意识和主流价值观在其中,但这并不影响这部诗集中的哲学思想,也即本文主要研究的“自然观”。
一 惠特曼创作思想的发端论
1 与社会和普遍思想的密切接触
惠特曼于1819年出生于纽约附近郊区的一个贫寒的家庭,这时正是美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政治和社会危机潜伏的时期,而惠特曼的一生基本上也处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上升阶段。年少时,惠特曼曾经移居到富饶的纽约布鲁克林区,因而很早便接触过民主主义的思想,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有许多的表现,也被认为是他最为重要的诗歌特色。
惠特曼的创作生涯开始于1839年,他二十岁时由于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自己主持出版了一份小报纸,刊载着自己创作的诗歌、杂文等,身兼编辑、写作、排版、印刷、发行等多项任务于一身的惠特曼并不满足,还常常在当地参加和组织相关的政治集会,发表政治观点,四年后他正式进入了民主党内部。同年,转换阵营,加入了自由土壤派,这是当地一个代表农民和城市劳动者的党派,惠特曼在其中依然担任党报的编辑工作,不过这一次则是因为党内高层的妥协与变动,使他愤恨离职。这一系列入党、解聘、再入党、主动离职的生活经历让惠特曼自己对政治和党派有了许多了解,也让他更加明确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在最后一次离职后,也就是1850年,惠特曼专心从事诗歌创作工作,写成了今天著名的诗集《草叶集》。
从惠特曼的生平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自然哲学观事实上带有很大的人间基础,也即来源于他所从事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当中。但是《草叶集》则像天外来客一样,出人意料的纯洁、干净,并且对自然带有极高的崇拜感。这就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何一个热心政治、社会事务的人会出现这样的转向。笔者认为,这与当时的美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惠特曼所受到的社会干扰分不开,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得人们在思想层面需要对自己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是脱离工业社会的,因而必将回归自然。与此同时,惠特曼在社会政治事务上经历了一次次的入职、解聘的循环,深谙各个政治党派的实际用意与能力,因而愈发具有脱离社会、投身自然的心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笔者认为这是惠特曼人生经历对其创作最重要的影响。
2 以《草叶集》为代表的作品思想库
从1850年开始,惠特曼离开了他打拼多年的纽约政界,开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在写作诗集《草叶集》的同时,也从事体力劳动,做木工。《草叶集》的写作过程基本顺利,但是在发行阶段却面临到了较大的问题和麻烦,在1855年自费出版不久后便遭到诸多诋毁。在内战结束后,《草叶集》在欧洲大陆得到了很多的宣传,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受到极大的欢迎。而在美国本土,这本诗集的反响并没有在欧洲大陆那么热烈,甚至给惠特曼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二 惠特曼的《草叶集》和他的文学自然思想
本部分的研究必须要明确的背景就是,《草叶集》的创作是惠特曼从政界转向自然的起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原本有着民主理想的惠特曼为何从《草叶集》开始突然转向,展示了如此丰富的泛神主义自然观呢?这与《草叶集》的写成与编辑出版过程的研究分不开。
《草叶集》在1855年刚刚出版时只含有简单的十二首诗歌,惠特曼为之付出了五年的创作时间,而后期的每一次出版,惠特曼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普遍的社会思想进行增加,一直到1892年最后一次出版时,已经是多达四百页的大部头诗集了。后期增加的诗集大部分是在美国南北矛盾激化的时刻,在这一时期,惠特曼高举民主大旗,坚决站在美国总统一边,反对奴隶制。战争开始后,他还曾在医院中担任自愿者护士,并且用诗歌来宣传和号召反对奴隶制的战斗。
1 “诗如草叶”
《草叶集》这部诗作的巨大影响意味着惠特曼本人文学思想的极具吸引力,那么,为何现实主义在美国会分化成马克·吐温的诸多幽默讽刺小说和惠特曼诗意浓浓的大部头诗集这样两种差别极大的形态呢?
根据惠特曼这部诗集的创作时期、社会状况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精神状态,笔者按照学界一般观点,将《草叶集》中的作品划分为美国内战以前、内战期间和内战之后三个阶段,至于具体的诗歌作品,笔者将在下文进行分析,本部分主要关注的是诗集整体的创作情况和惠特曼的整体文学思想。
惠特曼的“诗如草叶”是一种最为普通、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一种人的象征,他渴望着每个人都具有自由生长的权利和被平等对待的民主,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美国社会当时普遍存在的感情和愿望的比喻。根本上讲,这个“草叶”就是“我”,是惠特曼,是美国人。所以,很多学者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惠特曼的《草叶集》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统治。
2 惠特曼的文学自然思想和文学自然观
虽然惠特曼的一生都积极投身政治事业,也写作了许多与政治相关的文章和诗歌,但是,他的《草叶集》之所以能够留存于今天,不是因为他的政治思想有多突出或特别,也不是这部书中的政治思想内容对美国官方有何积极作用,而是因为从形式上,其已然是诗歌,已然是文学的一个门类,无论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草叶集》都具有从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入手分析的可能。
谈及惠特曼的文学思想,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基本概括,即来自于自己哲学观点和自然观的一部分,显得有些深奥和不易理解,而来自于社会和政治思想的部分,则更为鲜明易懂和适用,后者也是前代文学批评家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
首先,惠特曼的写作发生论。在讨论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思想时,首当其冲的就是为何而写作。在这个问题上,惠特曼有明确的回答,他说自己的写作是写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社会、环境和理想,这便是他的创作宗旨。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文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手段,他不喜欢仅仅为了文学而写作的文学家。事实上,很多研究者对这一点都颇有微词,尤其是进入20世纪中叶之后,研究者纷纷探索“纯文学”、“为文学而文学”的方法,探索文学中的“文学性”,尤其是诗歌的“诗性”,这使得惠特曼的创作并不讨好,也并没有在当时成为被借鉴者。
但是,惠特曼却表达了另一个较为矛盾的观点,那就是文学是拯救灵魂的工具,而灵魂必须是不受控制的、强有力的,这样的灵魂才能率领世界。这就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和诗歌是一种要在有限的、有目的的形式下表达一种无限的、不受控制的精神,显得有些矛盾,这也是惠特曼对于文学的职能探寻不到位的地方。但正是这样些许的矛盾,惠特曼才在作品中透露出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把法国的带有批判和幽默的深沉的现实主义放到了美洲大陆,在地化为更实用、接近的现实主义。
这样看来,惠特曼的《草叶集》和其他一系列的文学创作并没有体现一种应有的“文学自然观”,甚至是单纯的“自然”体现的都不够浓烈。但笔者认为,这种对纯文学的反对和对社会的书写,实际上是惠特曼另一种自然观的体现,那就是作為非物质的自然观。这也是为何笔者认为惠特曼的哲学和文学思想带有“自然性”的原因。
三 惠特曼《草叶集》选读与评述
1 从《草叶集》中的诗歌看惠特曼的文学创作
《红杉树之歌》是惠特曼晚年在《草叶集》中新增补的一首诗歌。诗人当时因罹患偏瘫而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煎熬,在身体终于渐渐有所起色时,他读到了一本关于红杉的书,对这种树离奇就产生了憧憬的心灵。在诗中,他想象着这棵可高达300英尺、树龄长达2000年的红杉树是多么的伟岸,他也想象着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但却正被砍伐。
但是,这首作品从酝酿到完成,整个阶段都没有渗透入一种伤感的情绪,而是以惠特曼独有的眼光去审视一个树魂的离去和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具有发展的眼光和观点。在作品中,惠特曼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株红杉树,经历着砍伐的折磨,并且呼喊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人间的留恋。
这样,惠特曼将自然再次人格化,这样的人格化所要表达和体现的不是阵痛,而是希望,有研究者认为这首作品是惠特曼写给美国建设者的,那些在内战之后投身美国建设和西部开发的人们,而西部也正是红杉树的家乡。结合这首诗,我们可以几乎确定惠特曼的自然观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然观,而非物质自然和生活中所说的“自然界”。
2 惠特曼《草叶集》的文学史意义
上文已经提及,《草叶集》出版后,在短时期内并没有带来太大轰动,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和翻译,来到欧洲大陆的《草叶集》却十分风靡。从起源上讲,惠特曼的诗歌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前代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刻影响,而他的作品创作之后回到了欧洲,再次吹起了一股风气,但是这股风气并不仅仅留存于文学创作中,还波及到了政治和社会改革,特别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受到了惠特曼的影响。惠特曼在当时的英国成为了“进步”的代名词,爱默生、罗塞蒂兄妹都通过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接受了惠特曼的影响。
结语
本文从惠特曼的生平和经历出发,分析为何他的文学创作会走向一条别样的现实主义道路,原因正在于从小熏陶他的政治思想对其文学创作观和文学目的论的重塑作用。其次,本文还尝试从《草叶集》的文本解读出发,评价、探索和研究了惠特曼对于诗歌创作和文学本身的思考。文章认为,尽管这些思考具有很多的文学实用主义色彩在其中,也并不受当今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们的青睐,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它确实对欧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民主思想的结晶——剖析惠特曼的〈草叶集〉》,《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 王贵明、刘文杰:《〈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 许兰娟:《孤独歌手与阿默斯特修女——浅谈惠特曼和迪金森诗风的迥异》,《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4] 黄宗英:《抒情史诗:惠特曼的〈草叶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 王化学:《新大陆精神与开创者之歌——惠特曼〈草叶集〉印象》,《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
(赵云翔,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讲师;冯静,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