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进行到底
2015-05-30金志峰
金志峰
摘 要:在教学课堂中需要师生互动,当老师提问时,经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题百出的现象。而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怎么处理的呢?从教多年的经验提一些观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解决能力;“错”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和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也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课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同时,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能得到锻炼。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孔子曰:“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特别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上课回答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我们老师在处理这些情况时则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出现师生关系对立的尴尬局面,不仅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还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从教初期经常为这些问题而苦恼不已。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师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学生。如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教师就批评他,或直接让他坐下,而不去分析他产生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再举手回答问题,而其他同学也怕答错后同样遭到批评也不会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我们也不能及时得到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信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上课答错问题时,教师仍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那么,教师应如何面对和处理学生的“错误”呢?
二、问题的探讨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此类问题,笔者在不断地请教前辈、能人,并总结经验、吸引教训后,终于能够如鱼得水。具体总结为三个方面:
1.化“错”为正
一次課堂上讲VB程序设计内容,笔者在很投入地讲课,而学生小A却一直把头转向旁边的同学在讲话。为了提醒他注意,正好在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笔者就提问学生:“上节课提到的循环有几种?”正解是:计数循环、当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结果小A头也不抬,回答:“死循环”,全班哈哈大笑。而见同学们都笑了,那名同学洋洋得意地看着我,有的同学也把目光转向了我,准备看“好戏”。显然如果处理不当,课堂纪律肯定“hold不住”。笔者灵机一动说:“哇!小A同学,你都已经预习到死循环这一节啦?我们今天正好要讲相关的内容。要不你给我讲讲什么是死循环?”原来在同学面前洋洋得意的他一下子愣住了,他本来是想随便对付一下老师,这下老师反而把问题又抛给自己。他面红耳赤地说,“老师我还没有思考好。”老师趁机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再调整一下自己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抛下一个新问题,让学生去帮助他一起探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死循环?”“出现了死循环后,应该怎么办?”如此一来,笔者将一堂课又拯救过来了。但在这之前,教师显然是没有相关的准备。备课不仅是要备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备学生。虽然不知道学生在课堂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但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教学效果显然不行。我们老师要有掌控课堂大局的能力,这需要多次的磨炼和不断学习总结才行。
2.将“错”就错
在讲Word图文并排这一节内容时,笔者请一位同学上来操作一下如何将一张图片衬于文字下方。结果该同学演示的时候,是将一段文字放进文本框里,然后选中文本框再将其置顶。在该同学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下面的同学一直在着急地喊“不对!不对。”应该如何如何操作。笔者在提醒下面同学不要说话的同时,鼓励该同学按自己的思路坚定地操作下去。他做完后的效果和正确的效果是一样的,虽然操作步骤烦琐了一些,却还是完成任务了。而此时同学也是很急切地期待着老师给结果。笔者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是肯定学生的操作是对的,而对于下面的学生而言,告诉他们的操作步骤也是对的。并且告诉所有的同学其实对于实现这样的效果有多种方式,可以直接将图片衬于文字下方,也可以将文字放入文本框后置顶。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创新。将“错”就错,有时也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3.以“错”激思
学生一般很难察觉一些隐性错误,老师发现学生这些错误时,最好不要直接指出。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多思考、多观察、多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的这些错误,他们会比学到任何知识都开心和兴奋,老师只需要利用此机会让学生去反思和总结即可。例如:在讲解Flash动画中创建引导层一节内容时,学生总也不能将元件按照自己的引导线创建运动动画,主要原因是学生未将元件中心点放在引导线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处。而此时老师如果一语点破,学生一定会觉得很简单。更合理的方法是:分组合作,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应该如何改正?让学生去总结、去思考。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这样一来,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比老师直接讲解要多得多。
三、问题的思考
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如果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出问题,那还需要教师干什么呢?我们的教学应该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错误的存在,要善于捕捉和运用教学中的各种“错误”资源,让“错误”促进学生的学习,在错误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位日本老师曾对一些弱智儿童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他伸出五个手指让一个孩子数,孩子只数出了3根,他却非常高兴地对那位孩子说:“你真的太伟大了,第一次就数了三根,只不过少了两根。”他就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虽然铃木镇一当时面对的是一位弱智孩子,但至少他的话,让那孩子对自己是充满希望的。
又如,一位美国老师面对的是一位非常怯懦而自卑的男孩。一天,他布置了一篇作文,这位男孩写得不怎么好。这位老师在作文的空白处却批上三个字:“写得好!”这短短的三字评语让这男孩激动不已,他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尽管人们没有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却永远记住了他所“发现”的学生——美国著名作家马尔科姆·多尔考夫。试想如果当时那位老师的评语是“重写”两字,马尔科姆·多尔考夫肯定会垂头丧气,并且心灰意冷,对自己的写作文能力也不会有信心,那么,他以后就成不了作家了。
澳大利亚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犯错误是无可非议的,只要能及时觉察并纠正就好。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必须要多实践操作,绝不能因为怕出错而成为“谨小慎微的科学家”。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最原生态的“资源”,我们不能忽视这些资源,而应充分利用这些错误带给我们的教学契机。如果我们能鼓励学生能自信地多思考、多操作、多实践,那么,课堂错误就会在不断地改正中行进,在教师良好的驾驭中转化提升,才能迸发无穷的魅力。愿我们的学生越“错”越勇,我们的老师有时也需要面“错”即改自己的教学思路。相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教师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教学中的一些错误,将“错”进行到底,在错误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错误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这一教学理念影响下,笔者在近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苏州市优秀教案评选中,获得二等奖;辅导的信息编程社团,在市优秀社团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在20届江苏省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辅导学生获得一次全国一等奖,两次全国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小莉.浅议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激趣策略.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