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伟昉:为河南大学增色的人

2015-05-30路畅王宏宇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3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文学院学术

路畅 王宏宇

李伟昉,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打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且硕果累累。

走进李伟昉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他自己的照片:身着白衬衫,迎着阳光立于康桥上,遥望着远方,坚定的目光中透着一股儒雅、锐气和自信。这张照片是2008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拍摄的。剑桥的柔波和宁静,让他深深地浸润在英国文学的王国和西方文化的走廊里,也让他更深地了解了自己论文中研究的英国哥特小说的故乡,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的精神特质。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他的学术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

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的李伟昉,已在这片学术积淀丰厚的沃土上深情地、默默地耕耘了近30个春秋。谈及母校,他深情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在河大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河大学子,我不仅亲历目睹了这所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的老校在新时期的振兴与发展,而且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与河南大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为此,我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更感谢领导和同事们为我的成长所提供的平台。我为古老的河大而骄傲!为河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骄傲!”

学海无涯贵创新

翻阅李伟昉的科研成果,发现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善于创新。站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学术前沿观察问题,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开拓了此领域的研究先河,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里唯一获此奖项的学者。而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背后,源自于他学术研究中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

李伟昉是带着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的目的考博的。读博之初,他就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初步定为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英国哥特小说研究,并开始搜集资料。2001年10月,入学一个月后,他从四川大学来到北京图书馆查阅外文资料。馆内资料复印价格为5毛钱一张,他总计花了近3000元钱,一次就把大提箱装了个满满实实。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开始萌生了将英国哥特小说和“丛残小语”的六朝志怪小说作比较研究的念头,并隐约感觉到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有着更为广阔的跨文化的学术价值。“但此时,把这一课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自己的积累还不够,也不成熟。”他笑着说。

2002年下半年,他到台湾作为期一个学期的访问研究,并为研究生讲授莎士比亚研究和西洋戏剧史两门课程。课余,他最大的爱好是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有时,仅仅是将馆内一排排书架上的书名看过去,对我都有莫大的启发,让我感悟学术研究中竟然有这么多新颖的思考和独特的角度。”过去的学术积淀以及积存的学术问题,在新的文化氛围中,遇到新的观点和思想,被重新唤起。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站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选题方向,下决心挑战自我。在认真梳理了近百年来学界对哥特小说和六朝志怪小说的研究后,他决定修改自己的论文题目。而此时,他按照此前的题目已经写了11万字。

2002年12月的一天,他从台湾给导师曹顺庆教授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的决定。“你可要想好,你原来的题目已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但这个选题更有开创性和跨文化视野,你能否拿下来?”导师善意地提醒他。

既然选择,就无怨无悔;既然前行,就一往无前。经过365个日夜通宵伏案、浑然忘我地求索和研究,他终于拿出了自己的论文初稿。其间的辛苦、痛苦与波折,真可谓冷暖自知,难以历数。他回忆说,那真是一段拼命三郎般的生活:每天晚上10点开始写作,一直持续到凌晨6点;白天睡几个小时后又继续查阅资料,酝酿思路,到了晚上又开始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对于这篇论文的学术创新性,著名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郭棲庆教授不吝赞誉之语,评价说它“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著名学者、南开大学王志耕教授认为,它“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英国哥特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美学价值,同时在这一视野上重新检视了中国六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征,为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李伟昉认为,学术研究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在取得骄人的成绩后,他没有沾沾自喜,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而是向着下一个目标努力。在完成博士学业之后,结合自己的学术积累,他决定继续博士后研究,并选择了“梁实秋莎评研究”作为学术攻坚的课题。2007年,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他远赴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2011年,他的《梁实秋莎评研究》一书出现在学界时,再次赢得了无数好评。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研究员认为,该书“将梁实秋的莎评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追溯其来源,讨论其特色,评价其意义,体现出很强的历史意识,不愧为中国莎评史上的个案研究力作”。著名英美文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认为,该书“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在三个方面具有重要开拓性价值”。《外国文学研究》《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也分别发表书评,高度评价《梁实秋莎评研究》的学术价值。

杏坛传道生为本

从1986年本科毕业留校至今,李伟昉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行政职务后,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但仍然堅持每年为本科生上课。他认为教课是他最本职的工作,教好课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谈到做教师的心得时,他显得兴趣盎然。他说,文学院的优良传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文学院老一辈学人不仅学术造诣精深,而且道德人品高尚。他们严谨治学、锐意求新的执着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学风范,他们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人格魅力,都时时激励着他,成为他学习的榜样。他认为,讲好课首先要搞好科研。真正的教师要讲好课,必须有科研做支撑,讲别人的东西是讲不活讲不透的。“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必须加强引导学生对探究新问题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真正成为引领学生进步的良师益友。”他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启迪学生的心灵智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他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好评。一位本科生说:“李老师上课时总是充满激情,他从不摆架子,上课很有亲和力,视野开阔,我们都喜欢与他交流!”谈到自己的课堂,李伟昉还说,自己总是力求做到把研究心得融入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内涵,又能实现科研成果的师生共享。他认为,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上,收获知识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自己。“我的很多学术灵感都是在课堂上被呼唤出来的。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在他们身上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李伟昉谈及给本科生上课时说。

2010年,李伟昉主讲的“比较文学”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该课程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久前,他主讲的课程“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再度获批成为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为河南大学的教学质量工作增添了新的亮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课上得精彩,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是基础。李伟昉的基础就是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沉潜反复。从大学时代起,李伟昉就有了这个习惯:每天晚上11点寝室的电灯熄灭后,他还要去十号楼二楼走廊,在昏黄的灯光下,阅读各种经典著作。他说,大学时代如饥似渴地读书给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对很多文学名著都熟稔于心。因此讲起课来才可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如数家珍。

一个教师要想让课堂生动活泼,还要带给学生更多书本外的知识。在剑桥做访问学者期间,作为一个西方文化的研究者,李伟昉走遍了西欧、北欧、中欧、南欧等十七八个国家,欧洲著名的博物馆、人文古迹他都去了,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在感受中体味和思考,力争使自己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验证真知并收获新知。在剑桥时,他就应剑桥中国学联的邀请,做过“游历:通往历史和文化的走廊”的学术报告,用生动具体的文化感知赢得了剑桥中国师生的好评。回来后,他又以《点滴剑桥》为题,从教与学等方面为河南大学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域外的深切体会和得到的启示。2012年,他从哈佛大学访学归来后,以《哈佛大学·国旗意识·文化建设》为题,同河南大学学生再次分享了他的思想收获。

不懈追求慰寸心

李伟昉是一个坚定执着的人,他的执着在于他对学术的投入、对教学的倾情以及对文学院的热爱与奉献。

走上院长工作岗位之后,李伟昉与院领导班子一起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凝心聚力,共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在学科建设、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性进展。继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后,该专业又相继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教学综合改革试验点。同时,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取得汉语国际教育和学科教学(语文)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近期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国排名第26位,较上一次学科评估提升了6个位次。《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自2010年创刊以来,赢得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赞誉,成为加强与国内外学界联系、展示自己学术实力的一个有效平台。

作为一院之长,李伟昉工作的繁忙自不待言。他既要做好学院规划、管理、服务事务,又要做好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惜时如金便成为他工作生活最大的特征。他说,担任院长之后,白天都要忙于学院事务,学术研究和教学准备工作只能放到晚上进行。常常是晚上10点开始读书,一直到凌晨3点。他戏称自己是在用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进行学术研究。有一次记者收到他的邮件,是凌晨5点,可知他又是一夜未眠。為了节约时间,不影响白天的工作,他出差或参加学术会议常常都会乘坐最晚的航班。他的很多文稿都是在飞机上、火车上、旅途中涌现出灵感,随时构思,随时记录。在谈到这些辛苦时,他微微一笑说:“这是值得的。”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大人,有责任为学院为学校发展担当与奉献。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团结并带领文学院同人,力争实现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突破,积极谋求学院的国际化发展。为了这两个目标,再辛苦,再劳累,都值得,因为这是河大文学院几代学人的梦想。

河南大学,一所百年老校,一所人才辈出的高校,我们欣喜看到像李伟昉教授这样年富力强的学子,担纲河大文学院教学科研团队的带头人,我们有理由相信,河大的未来不是梦,文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更是前程似锦。

责编:秋 山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文学院学术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归 去 兮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咏 河 大
故 乡
学术